第一次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是在50年前1970年代的初期,已经有50余年的时间了。那时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延安东路260号的原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坐北朝南6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内。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的是一副恐龙骨骼标本,其余的都是装进展柜的小型标本或图片,由于特殊原因,那年代关心热爱的氛围不足,参观者不多,显得有点清冷,但是,博物馆的小而精小而全的展陈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年少的我也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参观游览的,那次的参观是我第一次进入,也只是浏览了各种标本而没有系统的去熟悉和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奥秘,只有一种初识自然的体会,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自然界无穷的奥秘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去认识。

上海自然博物馆迁址市中心的大型绿地中已经有多年了,多次在这座华丽的建筑前驻足拍摄,由于各种琐事缠身而没有跨入参观欣赏。那天我在附近办事妥当后,推掉其他游览项目而专门去参观欣赏,以一个古稀老人之身份和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共享一个可以打开大自然那神秘之窗,以补50年之缺。

进入博物馆大门,我就被这座华丽的建筑、巧妙的设计所折服,通过各个展厅的参观欣赏,也被那种处处与人方便的设施而感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螺”的壳体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三层,盘旋而上各种步道和电梯让人很方便的进入各展厅,朝南一面的以江南园林花窗格调的弧形玻璃将自然光渗进,既环抱节能又亮暗结合,更加符合自然界的特色,使大型动物标本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更符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展馆是从一楼开始,先上而下展开。
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特别是近1500 平方米的跨越时空的聚会”大型标本阵列,汇聚古今中外200余件动植物明星,这是博物馆最为引人注目的场地,多少孩童在那里和各种标本亲密接触,大大的引发了他们对大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


上图是浑天仪,下图是望远镜,这是早年人们认识、了解和大自然的科学仪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起源于138亿前、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生命则是在36亿前开始出现,作为和人类同种的类人猿则是诞生于500万年前,经过百万年的演变,现代人(智人)则是在4万年前后。
现代人的出现,是对宇宙对地球对大自然在适应中不断进化、不断发展,从探索到适应到改变,现代人现在已经是地球的主宰,他们的发展繁荣使我们的地球山推平河改道、森林消失沙漠化不断、物种消失加快无法挽回,温室效应加剧已经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这一切都是人们贪婪无知的使然,如不加以改变,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会惩罚这个主宰的。我们应该为地球这个共同家园尽一份责任,在认识自然中为保护大自然的健康发展做出人类的贡献。这就是我今天在博物馆参观后的体会。



展区的大型标本,有的是骨骼标本、有的则是模型标本,但这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在这里观赏、在这里欢笑、在这里交流,我想这就是博物馆的本意。























上图是阴沉木,下图是硅化木,再下图白的木材是胡杨木。这么大的标本是不多见的。








这里四张照片不是民居的土墙,而是地球史书“地层页面”,我们的科研考古人员依旧史书记载、科学仪器和经验从那层层叠叠凹凹凸凸的分层中去发现地球表体的形成年代和自然物的存在情况,从而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人类从何而来,从何处而走的埋络。







大型化石中的动物标本清晰的看到那时动物的实体,比骨骼标本更加真实。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大型化石的展出为全国之最。















在博物馆的大型标本区的一偶有一座花岗岩雕像,上面刻着肯尼斯.贝林”的名字,他是何方神圣,在上海的博物馆内能够呈放一座外国人的石像,后来我在参观博物馆中以“非洲”命名的馆前展板上找到答案。肯尼斯.贝林是富商更是一位大慈善家 , 贝林先生在过去的几年中,频繁地拜访中国,他亲身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应该为改变中国残疾人生活多做一些努力,更为中国拥有的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的巨大潜力而震撼。贝林先生将中国列入基金会的重点项目,并且希望与中国政府、商界等领导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陈是科普更是惊醒,我们的地球承载了太多太多,我们都要为地球减负、为地球增容,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