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借助东西部协作的契机,联合腾讯及腾讯生态伙伴,通过数字技术支撑、C端流量赋能,创建标准创品牌的方式,以市场化机制统筹开展大通县乡村振兴项目运营工作,注重从外部“输血”转向内生“造血”培育。通过推出县域农文旅产业一体化品牌“DT3090”与数字化平台“大通号”引进国内优秀企业开展大通县农文旅项目,对大通农文旅产业进行升级,打通从供应链到市场链的产业全链条;并引入流量、技术、资本赋能大通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向东部沿海地区输出农产品,推动大通县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创新合作模式
打造“国资+市场”的运营机制
通过设立青海数字乡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青海数字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发挥运营管理对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通过引入国内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专业的文化、旅游、农业公司,将东部地区“国资+市场化”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植入产业振兴“脉络”,全面强化重运营思维,向运营要效益的理念。将运营效益前置,将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实现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国资平台在产业链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杠杆效应,盘活县域固定资产撬动激发产业活力与市场资金,规划发展壮大大通牦牛产业、建设大通农文旅产业孵化基地、启动打造城关镇青甘大环线一站式旅游首发站、建设大通非遗工坊,建立起了从项目到机制的工作体系,为实施“联农带农”“三乡工程”奠定了基础。
设立县域品牌
数实结合、统一体系

全面打造“DT3090”大通农文旅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并与腾讯建立线上统一平台“大通号”实现品牌和流量的沉淀与聚集。青海数字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牵头,通过品牌及产品标准的建设,提升大通乡村振兴农文旅产业在全国县域经济下的品牌影响力、辐射力,从而为农文旅具体产品赋能。围绕农文旅具体项目的发展需求,设计目标用户的精准品牌营销计划、系列互联网热点话题引爆活动、专业展会露出等策略,为大通农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输送流量,增强大通农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力度,达到高附加值出村进城的目的,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提升。目前,大通县域品牌线上曝光已超过1亿次。
因地制宜
拓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
一是发展牦牛产业,大力拓宽产业“康庄道”。在DT3090区域公用品牌下,塑造牦牛产业细分品牌即代表青海味道的世界牦牛肉高端生态品牌——大通牦牛“阿耶神”。投入多条深加工产品线及设备,对大通牦牛肉进行精细化加工与包装,打造高品质的大通牦牛肉产品。举办大通牦牛肉首批入驻全国3500多家商超签约仪式,年市场交易额预计突破5亿元,持续带动青海1万多户牧民稳定增收。通过腾讯安心溯源平台,实现牦牛从养殖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体系。

二是开发文旅资源,推动产业有序提档升级。着力打造西北大环线一站式旅游集散地、首发站,高标准建设首座高原不夜城——青海湖之夜,将数百万的人流集聚大通。带动青海湖之夜街区沿街餐饮业和零售业等40余家,每户月营业额增收近万元。外围摊点数超过50余家,每月营业额超0.5万元。建设树蛙部落,接待省内外旅客超6000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70万元。打造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带动大通县非遗项目传承人等群体实现就业创业,将“指尖技艺” 变为了 “指尖经济”。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