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财新报道称,福建省三个地市的19家灵活用工平台被认定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波及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可能补缴税款、罚金,少则几千、几万元,多则上千万。此次案件涉及到全国各地大中小型企业有8000家,涉及的开票金额高达200亿-300亿元,范围较广。
随着就业形态多样化和技术进步,各地普遍存在的灵活用工平台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用工提供了便利;但现实中也存在一定灰色操作的空间,税收征管日益规范化让这一行业涉及的税务风险正逐渐暴露。
灵活用工平台的兴起与互联网发展和平台经济的崛起密切相关,它主要是通过撮合企业和自由职业者、临时工、兼职员工等,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同时为劳动者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和工作任务。
目前,灵活用工平台大量应用于互联网行业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司机,物流行业的快递、仓储、运输,零售行业的促销员、导购员,服务业的家政、保洁、维修等领域。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模式最早应用于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目前在各地都有很多这样的灵活用工平台。
灵活用工平台虚开发票问题已被重点关注
随着灵活用工模式的兴起,部分平台和企业利用政策漏洞,通过虚开发票等手段逃避税收监管,引发了税务部门的重点关注和严厉打击。以下是近期关于全国范围内多家灵活用工平台涉嫌虚开发票被查的相关信息:
1、北京布角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高达13亿余元,涉及河南、山东、福建等多个地区。
2、2024年,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侦破一起利用灵活用工平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涉案金额达4.29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该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向全国多省市企业虚开发票,涉及近30家受票企业。
3、秉宸(宿迁)商务秘书有限公司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查,涉及金额2091.92万元,税额125.52万元。该公司为多家企业虚开发票,用于抵扣税款,最终被处以罚款并移送司法机关。
4、昌吉某网络科技公司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取得虚开发票,涉及金额90万元,用于抵扣增值税和骗取税收优惠,最终被追缴税款并处以罚款。
主要违法行为
1、虚开增值税发票:部分平台通过虚构业务、伪造交易记录等方式,为用工单位开具虚假发票,用于抵扣税款或逃避企业所得税。
2、拆分工资逃税:一些企业利用灵活用工平台将正式员工转为临时用工,通过拆分工资、虚开发票等方式逃避社保和个税缴纳。
3、冒用他人信息:部分平台盗用或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虚开劳务发票,严重扰乱税收秩序。例如,齐鲁制药接受虚开发票13.51亿元!300员工信息被套用虚开增值税发票。广州市税务局查处某公司非法盗用超过2万人的个人信息,虚开发票总额达18.7亿元。
税务部门的查处行动
多地联合执法:重庆、湖南、河北、四川等地公安机关联合行动,打掉多个虚开发票犯罪团伙,涉案金额巨大。多地税务机关对委托代征平台进行了清查,终止或收回了部分违规平台的代征资质,并对涉案企业和平台进行了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责。
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税务机关对涉案企业追缴税款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后果
虚开发票行为不仅面临行政处罚,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行政处罚:虚开发票的企业面临追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罚款金额为少缴税款的50%至5倍。
刑事责任:虚开发票行为可能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刑法》相关规定,虚开发票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偷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等,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行业警示与合规建议
多位税务界人士和企业人士认为,如果一个灵活用工平台存在虚开发票行为,就要求其所有受票的企业都补税,可能会让一些基于真实交易、规范使用灵工平台的企业受到误伤。
企业应谨慎选择灵活用工平台,核实其是否具备合法的委托代征资质,避免因平台违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平台和企业应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确保业务真实、发票合法,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灵活用工平台的虚开发票问题已成为税务监管的重点领域。企业应提高合规意识,避免因贪图短期利益而陷入法律风险。税务部门将继续加大对虚开发票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税收秩序和经济安全。
版权说明
本文来源:财新网、新税网等平台,关注【明税】订阅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