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为何不被南宋重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他杀人如泥沙?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21 22:59:56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辛弃疾,南宋词坛豪放派巨擘,才华盖世,文韬武略皆精。

自小成长于金国统治下的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祖父辛赞虽任金国从五品高官,但心怀大宋,常对年幼的辛弃疾讲述故国的山川风貌与往昔的辉煌,在辛弃疾心中埋下了回归大宋、抗金复国的种子。

一日,辛弃疾随祖父外出,路遇金兵欺压百姓,百姓们悲苦的哭声、金兵放肆的笑声深深刺痛了辛弃疾,他紧紧握拳,眼中燃起怒火,却被祖父紧紧拉住。

祖父告诫他:“此时冲动,非但救不了人,还会白白送命,唯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方能有所作为。”从那以后,辛弃疾更加勤奋地习文练武,等待着报国的时机。

终于,机会来临,辛弃疾投身起义,率兵马归附南宋,当时的南宋对归正人普遍存疑且加以排斥。

当年中原沦陷,诸多官员、士子与百姓因无法及时脱身,无奈降金,其后设法南归。

南宋政府虽出台优待政策,但一方面是为遏制金朝,防御意图显著,另一方面,归正人中确实存在历史问题模糊者,有宁死不屈之士,也有卖国求荣之人。

归正人数量增多,引发当地百姓不满,资源争夺与仇恨事件屡屡发生。

例如建炎二年七月五日,高宗闻楚州迫害归朝官一事,下诏表明态度;朱熹也将归正人群体的危害与唐代宦官、藩镇相提并论,足见南宋社会对归正官员存有偏见。

辛弃疾虽满怀报国之志,却也因此处处碰壁。

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即位,起初志在北伐统一全国,授权张浚筹划此事,1163 年,宋将李显忠渡江进击,先后收复灵避、虹县等地,开局顺利。

辛弃疾得知消息,兴奋不已,主动向朝廷请命,愿亲赴前线,为国立功。

但战事推进中,李显忠和邵宏渊两位主将产生矛盾,张浚未能调和,致使宋军在符离被金军击败。

金军顺势南下,威胁南宋,宋孝宗无奈求和,即“隆兴和议”。

求和之后,宋孝宗对金国心生惧意,对金政策转为保守,而辛弃疾坚定主战,多次向宋孝宗进谏,陈述抗金复国的方略。

但宋孝宗已无意再战,对辛弃疾的主张置若罔闻,辛弃疾满心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此外,辛弃疾性格刚直,自信倔强,为人耿直张扬,得罪了宋孝宗和不少朝官,一次朝会,辛弃疾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对金政策的失误,惹得宋孝宗大怒。

那些与辛弃疾不和的朝官趁机落井下石,纷纷弹劾辛弃疾。

他自己也清楚性格问题,曾表示“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因其才华横溢、文武双全,难免自视甚高,常常借词作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埋怨宋孝宗不用自己,讽刺高层贵族贪图享乐、贪生怕死。

如在《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中,借古讽今,表明不谄事权贵之志,“此外百无功”一句,透露所处政治环境艰难、抱负难展,倒不如归隐以免遭倾轧。

这既是对理想受阻的抒愤,也是对朝廷政治气氛的讽刺, 在官场,扎实政治基础是获重用、推行政令的关键。

辛弃疾作为归正官员,政治基础薄弱,又不懂得收敛锋芒,还时常借作品讽刺政策与当权者,故而不仅难以获重用,还遭其他朝官攻击,一生有六次弹劾。

辛弃疾智勇双全、才华超凡、相貌堂堂,却因出身、当权者思想及自身性格等因素,官场生涯坎坷,壮志难酬,命运多舛。

而仕途的不顺并未消磨他的意志,他将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词作之中,创作诸多流传千古的名作,这些佳作反映了宋朝文化的鼎盛,于他而言,或能稍有慰藉。

1 阅读:181
评论列表
  • 2024-07-25 23:50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南宋真的当辛稼轩是宋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