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戊是商朝的第九位国王,雍己的弟弟。他勤于政务,修身养性,致力于振兴国家。在商朝的王位传承中,太戊是商王汤的五世孙,太甲的儿子。他的死后被追谥为“中宗”。甲骨文中称他为“大太戊”或“天戊”。太戊在继位后,任命了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尽管太戊继位时年少,对国政不甚关心,沉溺于享乐,但在继位第七年时,王宫的庭院里发生了奇异的现象:一棵桑树下突然长出了一棵楮树,并在七天内迅速长大。
这一现象虽然在现代看来并不奇怪,但在商代,由于缺乏植物学知识,人们将其视为妖怪。年轻的太戊对此感到恐惧。他的大臣伊陟解释说,妖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国政不善,建议太戊应当修身齐家,治理朝政,以德治国,从而消除祸害。太戊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始专心治理国家,修身养性。
这些异常生长的树木最终会自然枯死。太戊将这种现象视为自己修德治国的成果,从而更加坚定了信念。在他的努力下,商朝的衰落局面得以扭转,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
据古书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因病去世,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太戊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修身养性,致力于治理国家,关爱百姓,因此颇有振兴之功。他任用伊陟和巫咸掌握国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各小国纷纷归顺,商朝得以复兴。因此,后代尊称他为“中宗”。商中宗陵,即商朝第九代国王太戊的陵墓,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5公里,是我国古老的皇陵之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处商王陵。该陵墓始建于汉代,唐代进行了续修,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47年)复修,明清时期也多次修葺增建。
商中宗陵坐北面南,占地约百亩,围墙高筑,前后分区,规模宏大,布局独特。前区为陵墓区,后区为祭祀区,中间的甬道为中轴线,直通拜殿。甬道东侧为太戊陵,西侧为嫔妃墓。历代王朝对该陵墓进行了持续的祭祀。陵内有宋开宝七年所立的《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碑高7.2米,宽1.6米,厚0.59米,由翰林梁同翰撰写。碑文铭文雕刻精湛,字迹清晰,笔法变化多端,刀工娴熟,堪称一绝。
商中宗陵以其陵寝、陵园和碑碣的特色,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是寻根祭祀的重要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