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狂造掷弹筒,为什么新四军却喜欢用迫击炮呢?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05 01:44:0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八十年前,抗日战场上,战士们拿着土枪土炮抗击日寇。

后来战士们扒了日军的铁轨,用来造出来小臼炮,类似日军的掷弹筒,在太行山区把日寇炸得人仰马翻。而另一边,新四军也有自己的独门武器,专门改造过的炮弹用来攻城掠地很有效果。

同样都是我军的部队,为什么偏好的武器不一样了。

说起来话长,这不仅与各自所处的地形有关也跟工厂的环境离不开干系,背后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经验。

小炮大用场:掷弹筒与八路军的山地作战

先来看看太行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里活跃的主要是八路,不过当地是出了名的山高路险、地形复杂。

但是呢,我军的装备又差又少也是众所周知的,和日军打仗,为了造成尽可能大的杀伤力往往是距离非常近的时候才开始交火。

而步枪、机枪这些武器在这种地形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射击。敌人一旦依靠工事或者高地进行防守,八路军只能靠近战才能攻下阵地。

远距离的火力压制一直是个大难题。有一天,彭老总就特意找军工部商量对策,他说:“咱们可是在日寇手里吃了不少亏!咱们怎么才能翻盘?”

部长是个聪明人,听到这话心中就有了主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敌人有掷弹筒,咱们也可以自己造呀,这样对打起来火力也不至于差太多。

于是,军工部门紧锣密鼓开始了仿制工作。掷弹筒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小型火炮,可以单兵携带。

体积小、重量轻,但距离不远的话威力可不小,足以给敌人致命一击。巧了不是,正好适合我军,也正好适合山地作战,简直就是绝佳选择。

当时,厂里的技术条件非常差,工人们基本就是靠手头的简陋设备硬干。没有钢材怎么办?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手里敲铁轨偷回来,然后一锤一锤锻造成炮筒。

膛线呢?这是保证炮弹稳定飞行的重要因素。实在没有制造的原料,那就不要,换成其他的。这样一来,精度岂不是低了?没关系,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加长炮筒。

总之一句话,条件再艰苦也要搞出来!在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之下,八路牌掷弹筒成功问世。然后投入战场观察效果,虽然也存在不足之处,但确实大大提高了我军火力。

这一下子,它就出名了,成为八路军最喜欢的“宝贝疙瘩”,是抗战中极其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战士们还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小臼炮”。

再讲个细节,百团大战中,日军在阵地上修筑了不少掩体,八路军就是用小臼炮打进去的,一发又一发炮弹精准落下,炸得日军满地找牙。

迫击炮打炮楼:新四军的平原智慧

另一边的新四军打仗同样勇猛,但“趁手”的武器却有所不同。他们活跃的地方是平原,依托少,而日寇为了增强防御就选择大量修筑坚固的工事。

那些厚重又高大的碉堡,根本不是步枪和机枪能轻易拿下来,关键时刻还得是大炮这种重型火力。而且,敌人的控制范围也大,近距离作战伤亡会非常大。

这时候,掷弹筒就有点不够用了,毕竟它的射程有限,不能有效打击。作战环境决定了他们更需要一种远程火力支援的武器——迫击炮。

它射程远、威力大,还能越过障碍物,适合对炮楼等防御建筑的攻击。不过,它的制造难度也随之变大。

新四军当时的装备和条件同样非常有限,从战场上缴获的敌军武器也有限,自己也没有先进的制造设备。比如,钢管,我军自己的工厂就造不出来。

那么怎么办呢?简单,买!他们地理位置靠近江浙沪,要说那边有什么好,对部队来说,眼馋的当然是更发达的工业。

不少日占区的工厂仍然在运转,于是就通过地下党搞来成批的无缝钢管。有了它们,距离迫击炮问世就更近一步了。

为了保证迫击炮的生产,新四军还得到了不少地方工人的支持。从原料到机床到技术,爱国工人是倾囊相授,在无声处为抗战做着贡献,新四军能够顺利生产出迫击炮功劳簿上必须记他们一笔。

1944年,第一师就在这样简陋的情况下制造出了12门轻型迫击炮和500发炮弹。这些武器后来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想象一下,在一场战斗中,日军的炮楼固若金汤,周围又布满了交叉火力,我军第一波冲锋一时难以突破。

这时,炮兵班拉上几门迫击炮,调整好仰角,一轮轮炮弹呼啸而至,精准砸在日军的碉堡上。只听“轰”地一声,炮楼摇摇欲坠,战士们趁机冲锋,迅速拿下了阵地。

需要说明的是,和八路军那边的情况类似,这些迫击炮也同样经过了改装,比如闷头给去掉了。这样制造出来的成品与原版相比,多了平射的功能。

各取所需:同样抗战,不同选择

说到这儿,大家也能看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武器选择上的差异了吧。其实不难理解,两支部队所在的地形环境、作战方式和后勤资源都大不相同。

山地打游击,讲究的是一个灵活机动,要求武器轻便、易携带,掷弹筒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而平原上作战,面对的是坚固的工事和碉堡,迫击炮的远程打击能力显然更适合他们的战术需求。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后勤资源的差异。太行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制造复杂的大型武器几乎不可能,而简单的小炮则是最现实的选择。

而江南一带,有着相对丰富的工业资源,也能从外界获得支援,所以具备了制造和维修迫击炮的条件。他们只不过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做出了最佳选择。

另外,先辈们的创新精神也值得夸赞。在缺资源、没设备的情况下,工人们通过其他地方的改进来达到相似甚至是更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它为“小臼炮”掷弹筒:配备到战斗班的抗战利器.解放军报.2020-09-11

3 阅读:1406
评论列表
  • 2024-11-07 10:39

    你这不屁话,有迫击炮谁用掷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