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短篇小说集)。他被认为是一位“天才和有趣的作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1年,一发表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塞林格本人也因而名噪一时,被誉为文坛的一怪。
故事的主角霍尔顿·科尔菲德是一个学生。不过在我们看来,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形象。他满嘴脏话,不学无术,读书不用功,专事恶作剧、吊儿郎当,还抽烟、酗酒,乱发展男女关系,简直可以说道德败坏。何以如此,是穷困导致的吗?
显然不是,霍尔顿根本不愁吃穿。他父亲是纽约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另外在百老汇大街几家戏院里还有投资,所以能让霍尔顿就读于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还供给他许多零花钱。而他的哥哥也是一个小说家。
但霍尔顿根本看不上他的父亲和哥哥,他认为自己的父亲只是一种为老板和个人利益服务的工具,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自己的哥哥也只不过是一个为贪钱而出卖才能的人。
学校的生活也让霍尔顿极度不适应,他对学校的生活“腻烦透了”。他讨厌学校里那一套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他喜欢独立思考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可是老师一再要求学生“统一”、“简化”、“不离题”。对于同学,他也看不上,认为他们都是卑鄙的家伙。最让霍尔顿忍受不了的是他发现学校里的教师大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后来,他逃离了学校,来到了社会。可是他被社会上那些男盗女娼、伤风败俗的景象惊呆了,他看到了在尊严掩盖下的真实世界。他感觉这个社会是如此的肮脏,但舞女的妖娆让他又情不自禁。虽然他厌恶没有爱情的男女关系,却又在寂寞中叫来了舞女。
不过叫来舞女后,他并没有越轨的举动,他只是想找一个人聊天而已。他同情舞女,想坦诚的和她交流,但舞女根本不愿意听他的废话。没办法,他只好给了5美金,打发舞女离开。但随后老鸨带着舞女来打了霍尔顿一顿,还从他身上又搜刮了5美金,理由是霍尔顿让舞女白跑了一趟。
这件事让霍尔顿感到荒谬,他感到惊恐、愤怒、委屈和失望,于是,他决定离开这个“人间地狱”。远离城市的农村,那种田园牧歌是个好去处,去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明媚的阳光、温馨的空气、潺潺的流水、广裹的牧场、幽静的山林,这一切构成了他理想的乌托邦。他要在那里装聋作哑,他这辈子就再也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账废话”了。
他寄同情于别人,希望以爱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得到的却是冷漠、嘲笑和误解。他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周围的人也不理解他,所以他感到非常苦闷,常常处于一种没有相通感情的孤独之中。他不愿同任何人打交道,只希望在孤独的宁静中尽情地拥抱大自然。故事的最后,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霍尔顿的痛苦和悲剧,与其说是为他个人的不幸,倒不如说整个人类生存现状的不幸,是当时社会环境导致的。
20世纪50年代,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冷战又开始了,整个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两大阵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形成了长期的竞争。为了遏制苏联意识形态的渗入,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政治上采取高压态势,在国内大肆镇压进步力量。一时间,整个社会人心惶惶,每个人都活在惊恐、恐惧之中,都在担惊受怕,言论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厄运。渐渐地每个人变得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更加的顺从、臣服。
为了跟苏联以及苏联模式竞争和对抗,美国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是空前的。整个国家的宣传机器一边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丑陋,加强舆论控制,对于一切危害和不利于国家形象的言论进行屏蔽。
另一边不遗余力宣传美国制度的先进,社会的美好,人民的幸福,推广他们的普世价值体系,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崛起路径。整个国家也热衷于歌颂,颂扬美国生活方式。
目的就是为了让民众相信,美国的制度是最先进,社会是美好的,生活在这个国家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很幸福、很自信,有幸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中,是每个人的福分,三生有幸。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阵营不仅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专制的,而且民众都生活在贫困之中,看不到希望。
高压、意识形态的控制、空前的宣传、对民众的灌输等一系列的操作后,使美国人的认知得到了强化。他们的内心已经形成一种刻板认知:另一阵营是腐朽、落后、专制的,我们是最幸福的,尽管国家还有很多不如意,尽管我们还在受着压迫、剥削和奴役,但我们也比他们生活的更幸福,日子更有盼头。
但实际上,当时美国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和官方极力营造的舆论和价值观导向格格不入。尤其是当时的美国年轻人,他们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美国那种“弱肉强食”残酷的竞争、适者生存的丛林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于无法获得机遇所表现出的焦虑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普遍对国家的前景感到悲观,普遍的不满情绪蔓延至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
一个虚伪、贪婪、自私的世界战争让美国大发横财,国内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战后的经济一带来空前的繁荣。生产关系和技术的发展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物质丰富,每个人沉浸在物质的享受之中。一个物质至上、物欲横流、商业味十足的世界形成。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拼命的追求财富,想方设法的赚更多钱,都在为鄙俗不堪、腐朽靡烂的“生活目的”忙着,互相挤兑、倾轧欺骗、不择手段以牟取和满足各自最大的利益和贪欲。因自私而贪婪,由贪婪而虚伪。
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显示自己的财富,让邻居、亲戚朋友、同学羡慕自己。人们想方设法的相互攀比。攀比赢了,个人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享受着来自亲朋、同学的吹捧;攀比输了,有些失落,虽然表面上吹捧对方,但心里实际上在想着什么时候能超越对方,或者对方突然遭到打击。一旦对方遭到不幸,他们会幸灾乐祸,不过出于朋友面子,虚伪的给予嘘寒问暖,实际上是打听对方的遭遇而已。
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接触与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沦为单纯的金钱关系,缺乏人间温暖、充满着尔虞我诈。没有人在乎你,也没有人在乎你的真实感受。
虚伪的世界、高压的社会、信仰的缺乏、苍白无力的传统伦理道德,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世界和社会产生了怀疑,他们极度不适应。变得分不清黑白,辨不清是非,甚至开始不认识自我,怀疑自己是否还是人。抑郁,精神开始变得反常,甚至分裂。
为了救赎,他们尝试用各种方式反抗这个世界和社会。通过放纵欲望来得到慰藉。借酒浇愁,直至酩酊大醉,借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用吸烟的方式来消除痛苦和紧张。去做繁重的体力劳动,干到精疲力尽。出走、远离社会、逃离,遁世,更极端的方式是发疯、自杀的悲剧。
不过无论是逃避,还是遁世,似乎没有退路。随着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灭,人最终发疯,陷入到了一种绝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