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手电影
2025年4月11日,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的重要时刻,中国国家电影局与西班牙电影与视听艺术局签署《关于电影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两国在人文领域的深度联结,更被视为全球影视产业格局重构的关键一步。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正以开放姿态携手西班牙,推动电影合作从“互映互赏”迈向“共创共赢”。

1. 中国电影市场:全球资本与创意的必争之地
中国电影市场以超600亿元的年票房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其庞大的观众基数和消费潜力吸引了全球制片方的目光。然而,长期以来,好莱坞影片凭借工业化优势占据中国市场主导地位。近年来,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导致的贸易摩擦(如加征关税)促使中国调整进口策略,减少美国影片配额,转而寻求多元合作。
2. 西班牙:欧洲影视的“文化枢纽”
西班牙不仅是欧洲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阿莫多瓦式的叙事)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其地理位置与语言优势(覆盖拉美西语市场)使其成为连接欧亚与美洲的桥梁。中西合拍动画电影《守龙者》的成功(2024年票房超5亿元)已验证两国合作的商业潜力。

3. 全球影视格局的“破”与“立”
美国电影产业长期依赖中国市场,迪士尼、华纳兄弟等巨头因中国减少进口配额而股价暴跌,凸显其脆弱性。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电影国际传播,与西班牙的合作正是这一战略的延伸——以文化互融消解“文化折扣”,以分域传播破解“文化隔阂”。

根据备忘录,中西双方将在以下领域深化合作,为全球影业提供新型合作范式:
1. 节展联动:打造跨文化对话平台
双方将共同策划电影节展,推动中国金鸡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与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马德里国际电影节联动。此举不仅为两国电影人提供展示窗口,更可吸引第三国作品参与,形成“以节带产”的生态链。
2. 影片互映: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奔赴”
未来,中国观众将看到更多西班牙艺术电影(如《饥饿站台》《看不见的客人》续作),而西班牙院线也将引入中国新主流电影(如《流浪地球3》《封神第二部》)。这种双向输出有助于培育观众多元审美,同时为中小成本影片创造国际机会。
3. 合作摄制:技术+叙事的融合创新
备忘录明确鼓励合拍项目,结合中国资金、市场与西班牙创意、技术优势。例如,中影CINITY LED放映技术(全球首例4:3画幅巨幕系统)已应用于上海科技馆,未来或与西班牙科教机构合作,推动科普纪录片的技术升级。
4. 人才交流:孵化跨国创作力量
双方将建立导演、编剧、特效团队的互访机制,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电影人联合创作。北京师范大学《2024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报告》指出,这种“分层叙事”策略可精准对接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求,避免“文化失语”。

此次合作不仅是内容的互通,更是技术的共融。中影科技在2025年国际巨幕电影博览会(GSCA)上发布的CINITY LED技术,成为中西合作的硬核支撑:
画幅革命:支持4:3、1.43:1等多画幅比,突破传统科教影片的呈现局限,适配西班牙自然风光纪录片的高清需求。
声画突破:全球最薄透声屏技术(穿孔率25%,厚度仅2mm)实现“声画双绝”,为合拍大片提供沉浸式体验保障。
制版兼容:通过专属工艺支持多格式转换,降低合拍片的制作成本,加速项目落地。

1. 美国影视巨头的“中国依赖症”
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中,电影产业贡献显著(2019年达397亿美元)。中国减少进口配额后,迪士尼、华纳兄弟市值蒸发超百亿美元,好莱坞从业者疾呼“特朗普关税政策自毁长城”。
2. 欧盟的“战略对冲”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若美欧关税谈判破裂,将针对美国科技巨头征税。中西电影合作则成为欧洲“去美国化”的文化支点,未来或推动中欧合拍片配额提升。
3. 全球影业的“多极化未来”
中国与西班牙的合作证明:电影产业的竞争力不再依赖单一市场的垄断,而是通过技术共享、文化共融构建新型价值链。正如《2024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报告》所言,电影话语体系已进入“中西互融共生”阶段,以“和而不同”探索全球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当美国仍在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与西班牙已用电影架起一座跨越东西方的桥梁。这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是文化的自觉。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再只是好莱坞的观众,而是新故事的书写者。” 未来,随着更多《守龙者》的诞生,全球影迷将见证一个更开放、多元的电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