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江泽民主政上海被吐槽“新市长来了就涨价”,他如何应对?

梦里花知秋韵 2025-04-12 16:34:29

1985年6月12号,是江泽民同志刚当上上海市领导人的第二天。

这天一大早,他就出发了,没拐弯抹角,直接奔向了上海那时候挺有名的一个大菜场,就是乌鲁木齐路和五原路交界的那个。

那时候,大上海热闹非凡,可没几个人晓得江泽民同志。他和秘书俩人身着便衣,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压根儿没人留意到他们。

“这菜多少钱一斤啊?”江泽民走到卖菜的摊子旁边,连着问了好几家。白米苋这种菜,上海人夏天常吃,档次中等,在这儿竟然只卖两毛钱一斤。还有黄鳝,夏天里挺常见的河鲜,这儿也只卖一块八一斤。

说到像青菜、萝卜、大白菜这些常见蔬菜,还有猪肉、河里的鲫鱼、鲈鱼这些,它们的价格都比白米苋和黄鳝要便宜点儿。

江泽民心中有一本明细账:那时上海的人均月工资大约在120元左右,这笔钱在当时足以购买600斤白米苋或是67斤黄鳝,这样的购买力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

那时候,北京人的月薪平均也就差不多110块上下。但奇怪的是,这几年蔬菜总是供不上需求,最便宜的大白菜都得两毛四一斤,黄瓜涨到五毛一斤,西红柿更是要八毛一斤。想吃个西红柿,都得考虑一下,真是有点奢侈了。

这样一来,老百姓每个月领到的工资,去掉吃饭的开销后,就变得挺吃紧了。

江泽民看到上海的菜价比北京亲民许多,心里踏实了不少。毕竟,“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可是头等大事。如果市民对菜价颇有微词,那市长的工作可就得好好反思了。

在上海待了大概两个多月后,江泽民同志把工作都交接完毕了,也对整个城市的情况有了个大概了解。到了9月底,他就回了趟北京。

他在北京仅仅待了一个星期,等把家里要拿的东西都收拾好,该处理的事情也都搞定后,9月30号这天,他就回上海了。

第二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今年,国务院新出了规定,把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国庆节都定成了大家都能休息的公众假日,而且全国都开始这么执行了。所以呢,上海这天全市都放了假,让大家好好休息一天。

假期里,最生机勃勃的莫过于菜市场了。于是,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拉着秘书,满心欢喜地直奔那热闹非凡的市场,想要亲眼瞧瞧最近市面上又涌现出了哪些新鲜玩意儿。

结果,到了菜市场,他直接看傻了眼。

三个月时间一晃而过,菜市场里还是那些老面孔,可菜价却跟坐火箭似的往上涨。你看那天黄鳝的价格,直接飙到了三块八一斤,跟六月份比起来,翻了一番都不止。更别说那大闸蟹了,一斤竟然要五块钱,这价格,吃的是大闸蟹还是啥高级海鲜啊?

有个老奶奶在黄鳝摊前徘徊了好久,最后掏出几张快揉烂的小钞票,买了半斤黄鳝。看这样子,估摸着是家里的孙子孙女嘴馋想吃,不然她才不会舍得买呢。

江泽民同志听到她边挑选东西边小声抱怨:“这东西价格这么高,吃了难道能成仙不成?”

这时候旁边有个人急忙插话道:“瞧瞧,新市长上任后还没干啥大事呢,小菜场的价格就先往上涨了。”

看到这些情况,江泽民心里挺不是滋味,他低声和秘书讲:“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要是老百姓的菜篮子都没法保障,那稳定可就难了。”

那时候,上海已经是个超级大都市,人口超过了千万。每天,全市的人得吃多少大米、白面、蔬菜、肉啊,还有鱼虾,这些数量大得惊人。要想管好这样一个大城市,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上海以前管财贸和农村工作的副市长叶公琦讲起往事:“江泽民同志刚到上海没多久,就来找我聊天,他问‘上海的市民们最想搞定啥事儿啊?’”

我说:“上海人最在意的就是每天餐桌上的那些副食品,说白了,就是每天得吃的那些菜。”

经过国庆节那次私下走访的经历,江泽民把老百姓吃饭买菜这件大事,深深记在了心里头,当成了头等大事。他说话不快,但态度很明确:“我虽然是工程师出身,但管理菜篮子也得像搞工程一样,得系统来抓。”

遇到问题别担心,关键是要好好琢磨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系统工程该从哪里下手呢?重点就是“两头并进”,一头是搞定供应,另一头就是满足需求。

需求方那边不着急,毕竟你连生产这关都还没过,需求再多也只是白搭。不过,要是想扩大生产规模,那首先得投钱进去。

江泽民同志曾深刻认识到上海财政的实际情况,面临着一个颇为棘手的局面:上海的财政收入相对有限,以至于在保障基本行政运转和人员开支后,几乎所剩无几。这种情况被形象地描述为“吃饭财政”,意味着市级财政收入在满足日常机关运行的基本需求后,就难以再有其他更多的支出项目了。

为了应对资金难题,江泽民构想了一个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即要求各大企业依据职工人数,每人拿出一笔钱来,这笔钱随后会被统一上缴至市财政,专门用作“菜篮子”工程的改善基金。

拿到这笔钱后,咱们得琢磨琢磨咋花才值。江泽民同志开了个会,跟大伙儿一起琢磨:眼下的难题可不少,就说咱这儿的鸡鸭吧,下蛋的少,肉也不厚实;猪牛羊的品种也平平,生的崽少,长得还慢吞吞的……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要是家禽家畜的基因老是不变化,那它们的生育能力和长个儿的速度就会慢慢变差,这种情况咱们管它叫“品种变差”。

问题搞清楚了,解决起来就轻松多了,咱们得赶紧到外地引进好种子!江泽民让商贸局和农业局的同事分别去外地买些优质种子回来,还有,顺道也买些养殖要用的设备。

这么一来,咱们这儿养殖家禽家畜的工业化程度可是大大提升了。就拿养鸡来说吧,以前一个人费老劲儿也就养500只鸡,现在可好,一次性养2000只都不是问题。这些鸡长得还特别快,一年能养上3批呢。这样一来,总产量直接就翻了7到8倍。

说到蔬菜,因为从外地运菜过来的成本还是挺高的,所以咱们主要是看着本地的条件,种些适合本地土地的好品种。这事儿呢,就安排给了上海农科院来负责。

没过多久,农科院就成功种出了好几种优良的本地蔬菜,像那种矮矮的“上海青”白菜、青浦的茭白,还有产量特别高的菠菜。记得1991年那时候,天气冷得要命,大雪封路,全市的菜市场都差点没菜卖了。但菜价虽然涨了上去,可也就那么三天,很快就稳下来了。

根据《上海蔬菜商业志》里的说法,1985年上海那年的蔬菜产量跌得挺狠,一整年下来都没到一百万吨。可到了1986年,产量噌噌往上涨,直接冲到了124万吨。1987年呢,也还是挺高的,超过了110万吨。

池塘被挖好后,养鱼的方法和养的鱼种类都多了起来。每亩池塘的产量慢慢往上涨,平均下来,一个鱼塘能产357公斤的鱼。这样一来,“鱼票”这种老东西也就慢慢没人用了。

只要供应问题一解决,需求方面就轻松多了,毕竟需求一直摆在那儿等着呢。

江泽民同志心里明白,要想让生产和销售配合得顺畅,关键还得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不能过多干涉。所以从1986年起,上海就慢慢告别了那些供应紧张时需要凭票购买的日子,像肉票、油票、粮票、蛋票这些票据,都逐渐成了历史。副食品供应也开始全面放开,不再受限。

说说菜场供货这事儿,从1985年起,上海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啥都统一管了,而是慢慢放开让大家自由买。这么一来,原来那种按计划来的方式就一年比一年用得少了。

今年,咱们还得继续使劲儿,把老百姓心里那点大事儿给办好了。大伙儿都挺在意的,像是日常生活所需啊,还有市场上那些东西够不够,这些方面吧,咱们打算再好好努努力,给搞上去。

没几年功夫,上海就彻底扭转了副食品短缺的老问题。到了1988年,上海的这套做法被农业部拿到全国去推广了,大家管这叫“菜篮子”计划。

在江泽民同志管理上海那会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政府得给老百姓干点实在事。”他本身是学工程的,对那些空洞无物的说法不感兴趣,反倒爱用数字说话,摆事实讲道理。

更离奇的事儿是:在这差不多52万户、200多万的人里头,居然有的两对夫妻得挤在一间屋里,那场面,想想都让人觉得特别别扭。

另外,上海那边的基础设施有点跟不上趟儿,市中心交通堵得慌,车子平均跑起来就跟慢跑差不多,也就每小时15公里,跟骑自行车没啥大区别。还有啊,城市里的排水系统也老旧了,记得1986年那场大雨,愣是把11万户家庭给淹了。

再说说上海市区的那两条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它们每年有好一阵子都是又黑又臭,差不多占了一半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安排得不妥当,污水直接就往河里排,结果对老百姓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986年那会儿,咱们定的任务是要搞定十五件大事。比如说,得建好四个排水泵站,还得搞三条过江的轮渡。职工住房也得调换下,让大家住得更舒心。管道煤气和液化气也得铺起来,让大家用上新能源。小孩子上学也得保障好,幼儿园、托儿所都得有位置。另外,还得在市区建三个公园和电影院,让大家有个好去处。

有了全市老百姓的齐心协力,这些事情全都搞定了,有的甚至还提前超额完成。

然而,1986年春天,江泽民为上海铁路新客站及外环线工程的建设操碎了心。这个项目早在1985年年底便由他自己亲自拍板并着手协调,但到了第二年春天,却仍处在设计和施工单位艰难拉扯的困境中。

为了搞定这事儿,他已经跑了工地二十趟开协调会,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到了1986年新年以后,施工的和设计的两队人马又开始互相推诿,扯来扯去。

问题出在车站广场下方要建的地铁折返段和出入口上。施工队那边说,是设计单位给的图纸不对劲,他们不敢贸然动工。设计单位则回应,他们的图纸是经过上面审核的,不能随便改动,要施工队给出站得住脚的调整原因。

两个部门你来我往地发信件,就为了那么点儿小事,竟然拖了一个多月都没解决。江泽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把这两个部门的头头给叫来了。

他这回大发雷霆之后,设计和施工单位基本上都老实了,没再搞出什么乱子。到了1987年12月28日,新的铁路客运站通过了国家的检查,就正式开始用了。

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事,这才是大家眼下最期盼的,咱们得一直把实事办下去,一年到头都不松懈。

在收到了老百姓成千上万条意见后,江泽民同志概括说:“政府就得实实在在替老百姓把事情办好。”

他口头上是那么讲的,实际行动上也是按照说的那样去做的。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