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我是时运命位。国家大事,咱们每个人都有份。我虽然只是个普通人,没法直接定国家的规矩,但我也想说说自己对国家现在情况的一些想法。我就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聊聊国家的政策、制度和现状。让你们瞧瞧咱们小民是怎么看的。
到底是包产到户棒,还是人民公社行,最近大家老在议论这个。说白了,每项政策出台,背后都有它的历史缘由。政策嘛,得跟着时代走,看地方情况来定,哪有永远不变的政策或制度呢。会办事的政策制定者,都会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政策的路子。
包田到自家管,这并不算啥新花样。
包产到户说白了,就是以前土地私有制的一个新搞法。只不过啊,这地还是国家的,农民们只有种种地的权利。国家看着需要,随时可以调整土地,不让土地都跑到少数人手里,保证大家都有地种。包产到户,就是在土地还是大家共有的基础上,让农民们自己管自己的地。
包产到户跟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搞的土地改革,让农民都有自己的地,其实没啥大差别。说白了,这种包产的方式,1956年那会儿就有了苗头。一直到1978年正式推行包产到户,这期间啊,试来试去,批来批去的,一直没停过。
说白了,包产到户跟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小农经济,其实就差在土地是国家的这一点。其他方面,两者没啥大不同。
包田到自家,这是那时候的必然走向。
1978年夏天,安徽遭了大旱,七十多个县市都受了影响,快四百万的人和二十万的牲口喝水都成了问题,受灾的农田有2580万亩那么多。到了秋天,地都干得没法种庄稼了。这时候,省委的大领导万里拍板做了个决定:集体的地要是种不了,那就让社员们去种,种麦子、种油菜都行,谁种的谁收,国家不拿走一粒粮食,也不下统购任务。就这么一决定,包产到户这事儿就搞起来了。
那时候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着很实在的好处。
一是这真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能参与到劳动成果的分配中,这让他们的干劲更足了。在那个时候,这种做法确保了农民能吃饱饭。这样一来,农业的产出也有了不小的增长。
另外,农村市场经济得到了激活,给改革开放铺好了路。在人民公社那会儿,农村的市场经济还没被盘活。从1979年到1984年,这段时间主要是给农村市场经济打基础、搞建设。这也是我们国家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前奏。
三是让农村里的劳动力得到了释放,给国家的新一轮工业化铺好了路。在改革开放之前,咱们从苏联那边学来的工业体系,用了三十年,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了,得改改、优化一下,再升升级。这么一来,就需要好多既有一定能力又价格实惠的劳动力。正好,以前被公社制度绑在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就能派上用场了。
因此,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耕种,为国家的后续开放铺好了路,也妥善处理了那时候碰到的一系列难题。
现在的情况是,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去种,已经跟不上生产进步的速度了。
包田到自家管,就是说现在小户种地的方式已经跟不上现在的生产水平了。
一个是,包产到户这法子难以实现大家共同富裕。说白了,就是各人种各人的地。因为每个人的本事不一样,最后收成也就不一样。这样一来,就容易让人只想着自己,贫富差距也就拉大了。想想以前人民公社那会儿,教育、医疗、看孩子到住房,啥都给管,大家按工分拿报酬,贫富差距没现在这么大。那时候,大伙儿生活没啥大压力,幸福感反而更强。
另一个问题是,分田到户效率不高。每户人家分到一小块地,自己掏钱买农机。可自家地就那么点,成本自然就上去了。现在机械这么发达,大农场用机械种,效率高多了。小农户呢,成本高,挣得还少。所以啊,有的人家地都不种了,直接出去打工;有的呢,就把地转租出去;还有的,改种赚钱多的作物,粮食都不种了。这样一来,国家的粮食安全都受影响了。说到底,还是种粮食挣得太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得把地集中起来种。就是把大家的地收拢起来,统一管理种植。
第三个问题是,包产到户这种方式让农产品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一旦农田分包到各家各户,每个农户就成了市场上单打独斗的小角色。市场上竞争者一多,农民为了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只能不断压低价格,根本没啥议价能力。个人在市场上,说话根本不响亮,哪比得上集体经济时候的力量。结果就是,即便农作物丰收,农民却赚不到啥钱,真是让人心酸。这一切,都是因为竞争力全方位不足导致的。
总的来看,到现在为止,包产到户那种小农经济模式,对国家和农民都没什么大好处。结果呢,就是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觉得打工比种地强。这样一来,国家就面临很多土地没人种,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只能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于是,就有了农业管理部门、退耕还林、还有转基因作物这些事情。
以后啊,农村的土地肯定会往一起凑,这事儿得由生产水平说了算。但具体是走以前那种集体化的人民公社路子,还是走市场化的公司管理那套,现在还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