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添白发只为故乡红

夜人文 2024-10-29 17:37:10

——记红安县李家湾村名誉书记,知青茶场党支部书记、创办人杨敬宇

记者/柯文翔 李智勤 通讯员/毛红平 徐仕贤 余常家

近年来,红安县永佳河镇李家湾村的知青茶场一直很红火,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打卡”观光。是谁把这个昔日满目荒凉、破败不堪的知青茶场打造成了网红“打卡点”?

10月26日,天高气爽,风轻云淡,在富有乡村振兴、公益情怀的湖北省文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盛志的带领下,媒体记者一行来到红安知青茶场,慕名探访一位默默耕耘这块贫瘠土地的老知青。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这就是杨敬宇,一位老知青的情结。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亲朋好友的资助,不仅盘活了知青茶场,还让李家湾村脱贫致富,擦亮了知青文化品牌......

“知青茶场”“知青村”“知青广场”“知青小院”“知青老屋”“知青食堂”“知青展馆”“知青茶道”……冠以“知青”名称的招牌,在焕发着迷人的光彩,再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令前来观光的游人充满崇敬和向往。

现年69岁的杨敬宇,是红安县永佳河镇李家湾村人,系革命烈士后代。七十年代,杨敬宇和30多名知青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来到家乡李家湾大队当了三年的知青,一起开发建设了300多亩茶园。

1977年,杨敬宇考入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逐渐走上领导岗位。2015年8月,他从武汉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副厅级干部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公积金和家中全部积蓄共83万元,毅然扛起背包,挺进大别山,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李家湾村,当上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一定要让群众富起来”,这是杨敬宇内心对乡亲们无声的承诺。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恢复荒芜多年的老茶场,打“知青”牌,走知青路,发展知青产业,让“知青茶”成为支柱产业,香飘四方。

为了发展茶产业,经营好茶场,杨敬宇一方面多次跑武汉市场,并去外地取经;一方面,带领大家开垦茶园,整理出标准化茶园320多亩。

在市、县、镇党委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知青茶园遍布山岗,满目郁郁葱葱,知青茶场每年可产优质茶叶1800多斤,实现年产值100余万元,成为李家湾村的支柱产业。村民采茶每天收入100多元,带动100多人就业。

2017年,正是红安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很多农民都在寻找脱贫致富门路。在与村“两委”商量后,杨敬宇决定发挥个人特长,通过养蜂,带着大家增收。如今,全镇累计养蜂10000多箱,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致富,生活日益甜蜜起来。

产业兴、人气足,旅游旺。杨敬宇先后与母校黄冈师范学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大别山学院、武汉育才小学、红安二小永河校区等30余家单位达成协议,共建产学研,挂牌为共同缔造、五共理念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茶叶产业发展有了技术支撑,也让年轻人有了体验农村生活、接受劳动锻炼的实践平台。

杨敬宇亲自设计的多功能“知青农耕文化馆”,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内设“农舍陈列室”“农具陈列室”“农匠陈列室”“农家厅堂陈列室”,同时设有“知青茶场回顾展览”,兼有可容纳200多人的会议室。会议室配置有音响、多媒体,可举办一般性会议和培训,也可以为游客放映电影、举办舞会、晚会、文艺演出活动、宴会庆典等。

目前,知青茶场已打造成国家3A景区,每年吸引大量老知青和年轻游客到这里来,看知青电影、听知青故事、品味“知青茶道”,感受知青文化,体验知青生活。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休闲娱乐地、观光采摘地、劳动体验地。游人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知青岁月。现在的“知青村”,被誉为“湖北第一知青村”。

回味近10年来辛勤的汗水和辛酸的泪水,看到如今的李家湾村,水更清了,路更宽了,灯更亮了,村子更美了,看到村民信任的眼神和脸上的笑容,杨敬宇感到无比欣慰,他觉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天道酬勤、酬善,他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鼓励。

“越奋斗越幸福,越奋斗越年轻!红安是红色的土地,我是红军后代,我要在这里带领大家继续干下去,永远做李家湾村民,永远与乡亲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杨敬宇坚定的语气中充满了豪情。

0 阅读:1

夜人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