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炉子一套房:再也不要错过了!

幼丝评文化 2024-07-17 08:10:32

铜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香道具之一。

据传传说宣德年间,暹罗国进贡了一批风磨铜,朱瞻基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反复提炼8至12次后铸造出3000件香炉,即宣德炉。

此说法因实物与文献的缺失,暂时不可考。

然而明清宣炉的艺术成就却是中国香道具的高峰。

明清宣炉大多追摹宣德,故而以宣德年号落款者为多,另有纪年,堂名,姓氏等不同的款识。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组特殊款识的宣炉:诗文款,亦称吉语款,其为宣炉系列中较为罕见的一个款识门类,与诸同道共赏。

清早期 冲耳炉

「淡宁」篆书款

口径11.8cm;高5cm;重1213克

成交价:RMB 2,300,000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吉金——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铜炉 Lot5999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

1.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2.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

1.《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114,图10

2.《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18,图5

器身较扁,薄唇外侈,短束颈,垂鼓腹。双冲耳较薄,势外倾,耳洞半圆,非清代明显的高城门孔状,乃由明及清过渡时期特征。

底承三短乳足,势外撇。

内膛现旋削、铲剔及放射性跳刀痕,是为晚明遗风。由于经年累月的焚香、盘养,包浆深沉、厚重,外壁黄中闪黑,内壁漆黑油亮。

器壁上薄下厚,重量集中在下半部,尺寸虽不大,却异常压手,可见铜质精炼。

炉底中央开小长方框,内浅刻“淡宁”篆书款,布局饱满,结体长方,追金石风。款识内容乃私款中数量最少的诗文佳句,寓意淡泊宁静,文人志士所向往。

纵观此炉造型、铸工等特征,处处彰显着由明入清的时代所属,既有晚明私款炉遗风,又有入清后的规制秀雅,不可多得。

清早期 台几式炉

「乐琴书以消忧」款

直径10.2cm;高7.5cm;重1115g

成交价:RMB 2,645,000

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禹贡(四)——“乾隆宸翰”宝玺暨御赏珍玩 Lot5203

备注:

1.「吉金」重要私人藏宣铜器;

2.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

1.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2.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3.宝器扬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2009年;

4.吉金——重要私人藏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传世明清宣铜炉中,历来圆者多、方者少,方者样式主要见于马槽、台几。

台几炉的样式于《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本中有载,是为仿照唐天宝局铸台几宫炉、宋定窑台几炉而铸。

清宫旧藏中还可见雍正朝按图谱样式仿造的台几炉一座(参见《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页307,图157),不但署雍正本朝款,还有「世宗御赐」题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可见拍品并非臆造,而是有据可依,略加巧思、变体,得今日之器美神完。此炉体量不大,端正毓秀,传世罕见。

窄平口,边缘微侈,缓凹颈,方折肩,长扁腹成浅斗式,底心平。

器身两侧出双耳,和谐对称,平起曲收,灵动有致。

四方柱形腿足承托器身,具内倾之势,乃与器身一体铸就而成。通身红皮,统一完好,殊为难得。

经年累月,包浆厚润,色泽略深。星星绿锈附着,斑驳古意,妙不可言。足底露铜处,显铜色黄灿、致密,是为精铜。

炉底开框,规矩之至,内铸「乐琴书以消忧」楷书款,清晰端正,铸后精修,字面滚圆,笔划细挺匀整,字风少了明款的冷峻与洒逸,多了入清后的秀美与端庄,时代风格使然。

此炉的款识内容乃私家款中最为少见的诗文款,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此炉气质脱俗,文雅不凡。

线条刚中见曲,洗练干脆,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乃清早期官铸炉中清玩器之典范。

虽为私款,但纵观此炉的形、色、款、质、铸工等诸多方面,官铸无疑,且极有可能为特别订制的内廷清玩佳器。

旧配镂雕缠枝花卉纹覆斗形木盖,与炉形相呼应,置之其上,相得益彰。

明-清 追遵秦汉媲美商周 冲耳式铜香炉

「追遵秦汉,媲美商周」减地阳文篆书錾款

长13cm;宽13cm;高7.3cm;重1107g

成交价:RMB 1,610,000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闲居受用——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 Lot5507

铜炉款识,或用年号,或用姓氏别名,或用斋室之名,俱为常见。文如闲章,旷逸可喜,实少有。(注释1)然此炉却以「追遵秦汉媲美商周」为款识,盖深以宣炉之精铸良造自负,以其品质迈今追古,堪与古代鼎彝比肩者。

明张岱(1597~约1684)《陶庵梦忆》:「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注释2)

「明-清 追遵秦汉媲美商周冲耳式铜香炉」,冲耳乳足式,藏经纸色。其色皮润厚,隐亮含光;其体雄骨坚,入手沉笃。

唇边外敞,鼓腹圜收,炉底隆起三乳足,宛若自然生成;口沿耸立冲天耳,圆健有力,适与炉身浑然一体。

炉底錾镌长方框二行八字:「追遵秦汉媲美商周」篆书款识,字体横直方折,刀笔遒劲雄强,颇具汉印神韵。

冲耳乳足炉乃宣炉系统中的经典样式,多脱胎于古代青铜鼎彝,或取法宋代瓷器双耳三足炉的造型,以遗貌取神,追求线条简洁流畅,备受崇古、好古的历代赏鉴家所钟爱。

王世襄先生据其历年所见指出,在明清宣炉中,凡私家款者多优于宣德款者,此种现象相当值得关注研究。

明清私家铸炉的款式书风多样,可为鉴别、分类之依据。王世襄旧藏「爇名香兮读楚辞冲天耳三足炉」

(注释3)(图1:「爇名香兮读楚辞冲天耳三足炉」王世襄先生旧藏。)

(注释4),同为冲耳、三乳足、闲章篆书款识及各部比例特征等,均与此炉形制雷同;

故此炉亦可划归为北铸风格,据此作为实例参考。

图1:「爇名香兮读楚辞冲天耳三足炉」

王世襄先生旧藏。

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谓晚明宣炉:「有北铸,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施不如学道远甚。……有苏铸,有南铸。苏蔡家,南甘家。甘不如蔡远甚,蔡惟鱼耳一种可方学道。」

(注释5)冒襄(1611~1693)《宣炉歌注》:「嘉靖后之学道,近之施家,皆北铸。北铸间用宣铜器改铸。铜非清液,又小冶,寒俭无精采,且施不如学道多矣。南铸以蔡家胜,甘家蔡之鱼耳,可方学道。」(注释6)此炉形神兼备、张弛有度、铜骨精纯澄透,当视为北铸的宣炉精品。

注释:

1.王世襄,《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页26。

2.(明)张岱,〈甘文台炉〉《陶庵梦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页129。

3.王世襄,前引书,页26。

4.图版引自:王世襄,前引书,页26。

5.刘侗《帝京景物略》卷四〈城隍庙市〉(台北:古亭书屋,1970),页307。

6.同注5。

清康熙/雍正 戟耳深腹三足炉

「清风对饮」篆书款

口径9.8cm;高9.5cm;重1108克

成交价:RMB 2,875,000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吉金——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铜炉 Lot5988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

1.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2.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3.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

1.《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130,图32

2.《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图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44,图74

3.《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220,图200

入清以来,三朝盛世,官方制器,历来追求精妙,盖求完美。铜炉者,形、色、款、质俱佳,标准高度统一,形成官铸炉规范。

它们铸造工艺极其考究,讲求对称、精准,多为雪花金皮色,所选铜质皆为冶炼配比精确的黄铜,金黄赤亮。

拍品式样的炉式不见于炉谱,是为入清后的新造型。传世所见者,束颈明显,多署“宣德年”长脚篆书款。唯拍品造型略显不同,且“清风对饮”的款识内容独一无二,气韵脱俗。

薄唇口外侈,微束颈,斜腹缓收,底出三乳足,势外倾。炉身两侧置F状戟耳连接颈、腹,精准对称,随器身曲度而变化,尾端上翘,略显俏皮。通身雪花金皮色,内膛修磨整饬。

炉底中央开方框,规矩之至,内铸“清风对饮”篆书款,款识内容乃私家款中最为少见的诗文款。字深、地深,清晰端正,笔划细挺,铸后精修,刻意追膜晚明私款炉所流行的金石风,可见授意及匠心。

款识风格少了明款的冷峻与洒逸,多了入清后的秀美与端庄,是为时代使然。

虽署私款,但纵观形、色、款、质、铸工诸多方面,当为官铸无疑,且极有可能为特别订制的内廷清玩之器。

清早期 压经炉

「翰墨图书」四字篆书款

直径11.3cm;高7.6cm;重量:约1829克

成交价:RMB 1,207,500

北京保利2014春季拍卖会

吉金——明清铜炉专场 Lot7511

著录:《金玉青烟》,页127,图27

展览: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

压经炉者,又称“押经炉”,仿宋定窑瓷器之形而制,为佛教燃香诵经之用器,历朝传承。造型庄重典雅,厚口平直微敞,垂腹丰腴,两侧置圆耳,耳环上端有一角上翘,三乳足肥硕稳重,足底露铜处可见铜质之精密。

内膛可见不规则的碎刀修痕。

器壁自口沿至腹部渐薄,符合官铸篆书款炉工艺特征。

口沿处仍可见红栗色原皮,现通体雪花金皮色,朗润光亮。

底款“翰墨图书”篆书款,乃私家款中最为少见的诗文款类别。

字体铸后修磨,工整有度,少了明款的冷峻洒逸,增添了几分入清后的秀美端庄。

虽为私款,但铜质、铸工等方面均与同时期官铸篆书款铜炉风格面貌统一,极有可能为皇家礼佛敬神所用,或玩赏焚香之物,是为清早期私款炉顶峰之作。

此炉著录于《金玉青烟》,是其中压经炉最上乘者,礼佛敬佛之藏家必当宝用,不可错过。

0 阅读:0

幼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