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新高地,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加快建设

浦东发布 2025-04-20 07:40:45

正在加快开发建设的7平方公里东方枢纽中心区域内,最核心的0.88平方公里将建成国际商务合作区。作为全国首家全新特殊类型区域,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定位于国际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记者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了解到,国际商务合作区年内将完成先行启动区的封闭验收,实现国际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的落地运行。随着国际商务合作区年内投入运行,这块区域将承载起高水平开放、系统集成改革等重要任务,构筑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新高地。

资源高度集聚,承接超级“流量”

2025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落地在浦东,秉承浦东开发开放精神的国际商务合作区,正努力为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实践范例。

国际商务合作区,不是国内现有特殊区域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借鉴、集成和创新国内外各类区域功能,打造的全新开放平台。

东临浦东国际机场,南接上海东站,去年启动建设的国际商务合作区区位优势显著。作为中国国际航空的门户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约占50%。随着T3航站楼2028年投入使用,全场旅客保障量将会达到1.3亿人次。上海东站年设计的客流量也将达到6000万人次。“空铁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将支撑商务合作区集聚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

“通过政策、制度、空间的载体,通过区位优势,以最大程度的聚焦和显示度来集聚各项各类资源,只有集聚更多的资源,才能够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宇刚表示。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竞争力不仅源于制度创新,更依托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与生态设计。交通网络采用“客货分离、内外联通”立体设计,实现与浦东国际机场、上海东站的快速衔接;会议会展中心、联检大楼和货物查验场等核心载体陆续竣工,为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常态化运行提供硬件支撑。

园区建设以超低能耗建筑为基准,采用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设计,全域慢行系统串联生态空间,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园区。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与智能终端应用,实现能源监控、交通调度、安防保障等全场景智慧化运营。“智慧+绿色”的双核驱动,既提升了企业入驻体验,也向世界传递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

作为服务资源要素的新载体,国际商务合作区以国际商务交流、国际会展和国际培训等核心功能为支柱,构建全球化服务生态体系。国际商务合作区将建设国际一流的展览、会议、培训等功能性场所和设施,不仅能满足国内外企业大规模办展办会需求,也能提供专业化、小型化、定制化服务。

此外,国际商务合作区还将依托“6天+365天”展示交易平台,实现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联动。

为全球商务人士提供突破性便利

“国际商务合作区”这一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崭新“路由器”, 既是国家战略在沪落地的“试验田”,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测压仪”。

上海目前共有7.5万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27家,外资研发中心597家,口岸贸易超过了全球的3%,经过上海口岸进出的境外人士居全国首位。有着制度创新保障的国际商务合作区将成为上海开放型经济市场需求的支撑。

在为全球商务人士提供突破性便利上,记者了解到,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需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区内提供口岸签证办理服务,进一步便利跨境商务活动。

赵宇刚介绍道:“在全球没有和国际商务合作区类似的区域,我们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在这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我们要做测试、做探索,把开放这篇文章‘写’得更出色。”

据悉,国际商务合作区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与商务服务功能,通过“一线放开(对境外进入国际商务合作区的人员、行李物品实施便捷化管理)、二线管住(境内区外与区内之间的规范监管)”的创新监管模式,为跨境商务活动构建高效通道。

未来,国际旅客可从浦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搭乘接驳车辆,10分钟即可直达国际商务合作区。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意义早已超越地理边界。它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新名片,彰显着“开放不止步、改革再出发”的决心。

文字:杨珍莹

编辑:沈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