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文人无耻起来确实令人招架不住,他们有着不俗的文学成就,却也有着一己私欲。比如吴晗、郭沫若之流。
1959年,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被毁,这二人的名字便永远的被钉在耻辱架上。没有人会忘记他们做的事情,同样,再也没有皇帝陵敢随意被挖。
一个是历史学家,一个是知名作家。这二人究竟做了什么?竟会被如此责难?当初的定陵被毁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我中华不仅历代皇帝多,皇帝的陵墓也多。众所周知,一般人入土为安也会放些陪葬,更何况是皇帝。最出名的皇陵便是秦始皇陵,但最令人震惊是则是定陵。这里的令人震惊并不是因为它的规模有多大,陪葬有多丰厚,而是发生在定陵的一件事。
1955年10月4日,郭沫若,吴晗等人把一份报告摆在了当时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桌子上。习仲勋一看报告内容,根本不敢怠慢,马上将报告送到陈毅和周总理手里。
这是一份请示报告,请示的内容就是要发掘明长陵。明长陵是朱棣与其皇后的陵墓,其规模巨大,位于明十三陵之首。要发掘这样的一座陵墓,确实是非常难拿主意的一件事。
发起人郭沫若在当时是中科院院长,吴晗是明史专家,这两位文人可以说是非常有分量的。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比如中科院考古副所长夏鼐。
明长陵必须发掘,但绝不是当下。夏鼐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当下的技术不足以支撑考古研究。历史的沉淀是需要好好保护的,一旦没有充足的准备,先进的技术,这些好不容易保留至今的历史都会因为错误的手法而被毁掉。
对于夏鼐的看法,吴晗非常不同意,他坚持当下的人力和技术都已经足够支撑明长陵的发掘。这里不得不提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都对大环境抱着极为乐观的看法,在考古领域上亦然。
双方争论不休,又各个都是领域内的大佬,每个人的论据都很充沛。最终,这波讨论在毛主席那里得到了解决,毛主席同意发掘明长陵。
意外的是,虽然“长陵发掘委员会”很快就成立了,却在最后变成了发掘明定陵,赵其昌任队长。
起初,赵其昌以为自己可以见到历史的宝物,不成想,他见证了一场历史沉淀的另类陨落。
从提出请示到真的付诸行动,郭沫若等人花了两年,可是,让一段几百年的历史湮灭,只需要打开陵墓的那几秒。
如郭沫若、吴晗等人期待的那般,明定陵确实美丽非凡,陪葬更是富丽堂皇。尤其是明朝的丝绸,颜色美丽,摸起来仍是滑滑的手感。青花瓷等大量瓷器也都反映着夺目的光芒。
可就在几个呼吸见,这些美丽的丝绸迅速枯萎。仿佛被按了快进键,从艳丽夺目变得干枯暗淡,最后成了消失在手指尖的灰尘。
皇陵之所以保存良好,一是因为常年有人看守,另一个便是因为建造者对其构造设计得非常精密,几乎可以说是制造了一个非常大的地窖。
在这个地窖中,存放着皇帝等人的遗体,以及各种陪葬物。长久的存放,让这里的环境变得稳定,稳定之下,就会使得这些东西保持原本的模样,长久的保存下来。
但是,突然的发掘,毫不顾及地宫内部的环境变换,不懂得及时的对文物进行储存保护,那么迎接他们的就只能是刹那烟花,一闪而过的惊艳。
然而,更令人心痛的不仅如此。
1959年九月末,定陵工作人员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电话,对方称已经准备好了复制的棺椁,要他提前把地宫里腐朽的棺木换掉,把卫生搞搞,好迎接领导检查。
这话放到现在绝对会被抨击。什么叫文物?历史沉淀下来的,有文化价值的老物件便是文物。不旧的东西能叫文物?新的东西能叫文物?
可是在那个时期,没有人会对这位主任的话进行反驳。工作人员随后立刻听从指令,将原本在定陵沉睡几百年的三具棺椁都丢在了山沟里。只为了迎接那劳什子领导的卫生检查!
夏鼐是在一周后才得知这个消息。听到消息后,夏鼐整个人呆坐了五秒,随后立马联系博物馆,责令他们寻回棺椁。随后捶胸顿足,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想法,却没能力。一身莽劲儿,胡乱冲撞,便是当时考古界的做法。
至于那几个棺椁,好得是木头做的,有的是人稀罕。更何况还过了一周,估计早就成了某些村民灶膛下的灰了。
然而,被摧毁的不只是这些棺椁。
明定陵虽然没有长陵那么大,但是地宫埋葬的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三具尸体被拉出来作为反面例子,备受攻击,最后消失在一把火中。
至于那些好不容易保存起来的文物,也因为技术有限,保护不当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损毁。
每每想起这些,夏鼐等人都心痛不已。可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对皇陵产生兴趣,意图继续发掘。
因为郭沫若与吴晗开了个口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挖掘皇陵第一人。可是荣耀是他们的,耻辱亦是他们的。正是由于二人为了个人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强行在不适合的时候对皇陵进行发掘,导致定陵大量文物被毁,也让这批文物背后的文化失去了呈现的机会。
幸好,在夏鼐等人的努力下,周总理制止了那些对皇陵出手的人。
然而,这都阻挡不了二人所代表的的那些“私欲”,1965年,郭沫若等人提议发掘长陵,遭拒。周总理直接说,“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乃至今日,定陵仍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皇陵。
考古的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见证者吗?还是为了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
我们对盗墓贼嗤之以鼻,是因为他们偷盗文物,只为一己私欲。
那么对于考古,如果说只是为了个人私欲,为了让自己成为历史见证者,那与盗墓贼又有何异?最多就是可以白天行动罢了。
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陈淳曾这么诠释考古的目的,“我们究竟要抢救什么?对子孙后代又如何做出交代?”
对于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当珍之惜之!
参考资料:
发掘帝陵争论持续50年 定陵打开后万历尸骨被焚 丨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