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外国品牌手机的销量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同比下滑。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最新数据,2024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上外国品牌手机的出货量仅为304万台,同比暴跌47.4%,环比更是下滑51%。这已经是连续第四个月外国手机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10月份的同比下跌幅度也高达44.25%。
由于除苹果外,其他外国手机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并不突出,这些数据基本可以代表iPhone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
这一趋势显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消费者对国产手机品牌的偏好正在不断提升。受益于产品创新力和本土市场深耕,国产手机正逐步挤占外国品牌的份额。
苹果作为外资手机龙头,也难逃这一趋势的影响。要想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苹果或许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线、加强本地化策略,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回顾过去,曾经国内手机市场被国外品牌所主导,甚至在流行歌曲中也体现出人们对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的青睐。
但时光飞逝,仅仅二十年的时间,这一格局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国外手机品牌在中国大多销声匿迹,那么国内消费者为什么不再青睐它们了呢?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
国产手机品牌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华为、小米、OPPO等国内厂商持续推出具有前沿技术和优秀体验的新机型,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
国产品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能够提供更贴合本地化的产品和服务。
在营销策略和渠道建设上,国产品牌更懂得如何触达和吸引国内用户。
随着国内制造水平的提升,国产手机在品质、外观等方面也不再逊色于国外品牌。
总的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产手机品牌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逐步取代了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地位,这也反映了国内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未来国内手机市场格局料将继续向国产品牌倾斜。
洋品牌败走中国,吃了傲慢的大亏
大约2014年开始,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逐渐失势。韩国手机厂商LG于2016年停止在中国发布新机,2018年2月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2024年日本厂商索尼新机Xperia 1 Ⅵ未推出国行版,距离退出中国市场已然不远。
这些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原因纯粹是产品实力不行。
智能手机时代,产品销量由硬件配置、系统优化和适配、价格、品牌四大因素共同决定。
对于一些国外手机品牌而言,它们无法真正满足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成为其在国内市场不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比如索尼和LG的手机,虽然系统体验接近原生Android,但这反而无法满足大部分国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这些品牌的手机在配置和功能方面也往往落后于国产旗舰机型,但价格却普遍偏高。
如今在中国市场仍然活跃的国外手机品牌,只剩下三星和苹果两家。其中,三星手机的销量已沦为"其他"品牌层次。而苹果,尽管暂时还位列前五,但其市场表现也并不乐观。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国产手机正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用户体验,更好地贴合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比之下,一些国外品牌在本土化和技术升级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最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未来如果这些国外品牌仍然无法有效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其份额恐怕将进一步下滑。要重拾消费者的青睐,必须加强针对性的产品策略和本地化布局。
回顾历史,三星曾经在2012和2013年占据中国手机市场第一的地位。但由于本土化适配不足、价格偏高等问题,加之OPPO、vivo、小米等国产品牌的崛起,三星手机的国内销量从2014年开始大幅下滑。
2016年,三星Galaxy Note 7爆炸事件更是严重损害了三星在中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导致销量迅速下跌,最终沦为"others"层次。
事实上,手机硬件出现问题的情况在各大品牌中并不鲜见,从阉割屏幕、摄像头问题到Wi-Fi故障等都有发生。只要企业能够妥善应对和解决,一般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但三星的处理方式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首先不承认国行版手机存在问题,随后又强制中国员工向经销商下跪道歉,这种傲慢的态度让人无法接受。
而相比之下,苹果的傲慢更多是面向全球消费者。在安卓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旗舰级别的硬件配置时,苹果却仍然坚持使用相对落后的配置,如不支持高刷新率屏幕,内存和闪存价格高昂等。这样的策略无疑引发了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总的来说,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企业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并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傲慢的态度和产品策略都将成为其失去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苹果公司在乔布斯时代,凭借iPhone的创新能力和行业引领地位曾一度主导着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但在库克接任CEO之后,iPhone的硬件和软件创新力似乎有所下降。每一代新机型的升级仅限于常规的硬件配置提升,而在软件功能方面,也时常被指抄袭了安卓系统的创新点。
如今,消费者选择iPhone主要基于三大因素:
1. 品牌影响力 - 苹果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
2. 生态系统 - iPhone可与Mac、iPad等苹果设备实现无缝互联,华为等少数厂商已经具备了媲美的超级终端能力。
3. 简单易用 - iPhone相较安卓手机,省去了大量个性化设置和隐私管控的烦恼,适合小白及老年用户。
但即便有这些优势,iPhone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也并不理想。2022年第三、四季度iPhone销量未达预期,不得不频繁进行降价促销。这除了受到安卓手机的激烈竞争影响外,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复苏,以及iPhone 16系列主打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迟迟未能上线等,也是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功能机时代和智能手机初期,中国品牌难以与国外手机巨头抗衡。但如今全球销量前五的手机品牌中,有三个来自国内厂商,在前十名单上更是占据了大部分席位。这种局面无疑给曾经的行业巨头苹果和三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即便是已经离开中国市场的苹果和三星,也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恢复往日的统治地位。
三星苹果想翻盘,可不能再“低配高价”了事实上,尽管有人断言三星已经离开了中国市场,仍然是全球手机销量的龙头,但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
根据IDC、Counterpoint、Canalys等权威研究机构的数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约占全球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这无疑是一个异常庞大而优质的市场,任何智能手机厂商都不会忽视其重要性。
即便是三星,虽然在国内销量一度下滑,但至今仍未完全放弃中国市场。三星每年都会针对中国消费者推出创新产品,如先行者计划和心系天下系列手机。
另一家老牌外资手机巨头苹果,其CEO库克也多次亲自访问中国,2024年就已经有三次到访。除了与商务部部长会面,推动Apple Intelligence项目外,库克还特别强调将加深与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合作,显然是希望能进一步博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可见,即便是销量下滑的三星,以及在中国市场份额遭遇挑战的苹果,都依旧无法完全放弃这个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毕竟,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全球性手机品牌都难以舍弃。
(图源:苹果)
尽管三星和苹果都在积极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但截至目前这些努力并未换来中国消费者的真正认可。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两家外资手机品牌的产品硬实力还有待提升。
单纯依靠品牌影响力已经难以吸引大量消费者,关键在于提升产品竞争力。这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硬件配置和合理定价。
不过,对于三星和苹果这样的全球性手机巨头来说,并非每一家都愿意通过大幅堆料和降价的方式来提升销量。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要压缩利润空间。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品牌溢价。
比如三星Galaxy S24的起售价高达5499元,远高于OPPO、vivo、小米等国产品牌同类旗舰的4000-4500元定价。即便三星最近进行了1800元的降价优惠,但仍难以与国产品牌新旗舰机型相比。
苹果的iPhone更是如此,标准版高达5999元的价格,实属"勇气十足"。他们显然更青睐通过维护品牌价值的方式来提高销量,而非通过降价让利的策略。
不过,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消费者还是更偏好性价比更高的产品。特别是在国产手机品牌提供了高性价比备选的情况下,三星、苹果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很难再博得中国用户的青睐。
要想在中国市场重拾竞争力,这些外资手机品牌不得不真正重视产品实力的提升,而非简单依赖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图源:三星)
随着iPhone 16系列销量未达预期,苹果公司随即采取了一系列降价优惠措施。官网最高优惠800元,而在天猫苹果旗舰店的年货节促销中,iPhone最高直降1000元,优惠力度超过了"双11"期间。
不过,小雷认为这些降价举措很难帮助苹果大幅提升销量。主要原因有:
1. 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尚未在中国上线,影响了用户换机的动力。
2. iPhone 16系列在硬件配置升级方面幅度有限,消费者更新换代的诉求不强。
与此同时,华为的新一代旗舰Mate 70系列和搭载高端芯片的新机型已经登场。这些产品在价格和配置方面都表现出了更强的诚意,甚至还主动融入了苹果的生态圈,方便Mac、iPad用户使用。
面对这些来自中国品牌的强势竞争,苹果和三星很可能不得不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提高性价比,以期吸引更多消费者。
可以看出,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上,即便是行业巨头也难以靠品牌溢价和有限的硬件升级来维持优势。只有通过更大幅度的产品力提升和主动迎合消费者需求,才能赢得中国用户的青睐。
中国手机产业链,才是国产品牌的靠山近年来,国内手机品牌纷纷 "出海",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南亚等海外市场,与三星、苹果等国际巨头展开竞争。如果未来市场完全开放,任由全球各大手机厂商自由竞争,恐怕不会有任何一家外资品牌能真正与华米OVH等中国手机品牌抗衡。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 供应链和总成本优势。中国手机品牌能够充分利用国内成熟的工业和供应链体系,极大地降低手机生产成本。相比之下,即便苹果和三星也难以与之抗衡。
2. 元器件依赖度。数据显示,iPhone所需元器件中,中国大陆地区供应的硬件占比已下降至仅2%。这意味着三星等国际品牌对国内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极低,难以从中获得成本优势。
面对这样的格局,小雷认为,即便苹果和三星想要与中国品牌开展价格战,也未必能够最终取胜。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激烈的全球手机市场竞争中,具备成熟供应链和本土优势的中国手机品牌正日渐崛起。未来,它们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或将进一步增强。
对于国际手机巨头来说,如何适应这种格局变化,调整产品策略与供应链布局,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图源:苹果)
未来手机行业的竞争实质上将是关于供应链、整合能力、系统优化与适配,以及智能生态构建的较量。如果没有中国大陆地区的低成本硬件供应,三星和苹果手机的生产成本恐将高于国产手机。此外,苹果正在逐步将组装厂迁出中国,这将使得手机成本变得愈加不可控,三星和苹果为了维持自身的利润率,也很难像国内品牌那样发起价格战。
另一方面,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崛起也对三星和苹果造成了显著冲击。搭载了AI功能、联发科天玑9000系列和高通骁龙8系列SoC的国产旗舰手机,其体验水平已经接近iPhone,但起售价却低了1500元到2000元,使其成为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三星在中国市场的退却已成定局,而苹果仍有挽回的机会。不过,从当前的态度来看,苹果的市场份额很可能会持续被国产品牌蚕食。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虽然面临挑战,但其品牌底蕴和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战略,依然有可能在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
历史上,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未能及时跟上科技进步而遭淘汰,而如今的三星和苹果作为全球手机巨头,虽然在欧美市场仍有较高销量,但在自由竞争的中国市场,其竞争力不断下降。惟有积极拥抱中国供应链,才能在短期内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国产品牌展开有效的价格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