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称“神都”,是我国唯二的两座十三朝古都之一,因位于洛水的阳面,得名洛阳,是《河图》《洛书》的诞生地。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遗址多如繁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907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跋山涉水,来到了中国。爱德华·沙畹对中国文化十分着迷,当他来到洛阳以后,被这座千年古都深深吸引。
于是,他一边在洛阳参观,一边把精彩之处用相机拍摄下来。拍摄了洛阳古城、“中华第一古刹”白马寺、龙门石窟在内,多处难得一见的老照片。
笔者把这些照片进行整理,挑选出了26张比较精彩的老照片,并修复上色,分享如下。
洛阳古城
△1907年的洛阳古城墙,虽然有部分坍塌的地方,但是整体还比较完整。护城河已经干涸,河床边更是开垦出了一块块田地,用来种庄稼。
洛阳东关大石桥
△1907年的洛阳东关大石桥,位于瀍河之上,斑驳的老照片,满是岁月的痕迹,依稀可以看到一队车马,从桥上经过。
东关大石桥也叫广济桥,始建于公元1559年,由明代司礼监大太监黄锦,为了家族出行需要,运用“募役寓赈”的形式建造。修桥的同时,又赈了灾,所以又叫“黄公广济桥”。桥长49.4米,宽9.5米,至今尚存。
△1907年,洛阳大街上的一座过街楼。
过街楼的两侧,是一间间破旧的房屋,街道上都是土路,坑洼不平。
石牌坊
△这是洛阳古城内的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四柱三开门,十分高大,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古代的古城里面,几乎都有石牌坊,为的是宣扬忠孝节义等品德。
潞泽会馆
△1907年的潞泽会馆,为清代晋商修建,建筑呈现对称布局,恢宏大气。
白马寺
△1907年的洛阳白马寺。这座建于公元68年的“天下第一古刹”,当时已经无人维护,连寺庙的院墙都已经部分坍塌。
白马寺墓塔
△这是白马寺的一座墓塔,塔下埋葬的是,白马寺曾经的一位高僧。
龙门石窟
△1907年的龙门石窟远眺,爱德华·沙畹看到山体上,密密麻麻的大小石窟,和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大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龙门石窟,是在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而成。
△龙门石窟口的两个护法神雕像,孔武有力,栩栩如生。
△龙门石窟里面的诸佛造像,每一尊的线条,都是那么的流畅,慈眉善目,让人心安。
△龙门石窟内的诸神出游图,巨大的仪仗扇下,每一个人物都衣带翩翩,场面看起来十分宏大。
两程夫子祠
△1907年,五贤祠内的两程夫子祠。旧庭院草木深深,小路上扔着一个破旧的纺车。
五贤祠的“五贤”,每个地方的各不相同,洛阳五贤祠的“五贤”,指的是范仲淹、程颐、程颢、朱熹和邵雍。
范文正公祠
△小路尽头的这座祠堂,是位于五贤祠中的范文正公祠。
邵夫子祠
△这座寒烟衰草中,屋檐变形的祠堂,是五贤祠中的邵夫子祠。
洛阳城隍庙
△1907年的洛阳城隍庙,是唐宋时期为祭祀城隍神所建,城隍神又叫“威灵公”,城隍庙内的这座主体建筑,就是“威灵殿”。
吕公殉难处石碑
△1907年,吕公殉难处石碑前的合影。这块石碑,是为纪念被李自成处决的兵部尚书吕惟祺而立。
周公庙
△绿意盎然的洛阳周公庙,始建于公元618年,洛阳的这座周公庙,被誉为“儒教祖庭”,为纪念制定“周礼”的“元圣”周公姬旦所立。
孔子入周问礼碑
△1907年,洛阳文庙旁的孔子入周问礼碑碑楼,高5.08米,里面放置的是,高3.05米的孔子入周问礼碑。至今仍在。
△1907年的存古阁,顾名思义,就是存放古代文物的地方,这里曾经存放着数以万计的古代碑刻,在抗战时被日军炸毁。
△1907年的关林大殿,院内古柏森森,道路两侧的望柱上,雕刻着两大排石狮子。
△关林是为纪念武圣关羽而建,里面的一座大殿匾额上,写着“光昭日月”四个大字。
魁星楼
△关林旁边的一座魁星楼,和洛阳古城里的那座楼阁式的魁星楼不同,关林边的这座魁星楼,上层建筑为六角的塔亭式结构。
△1907年的洛河河套。人们在河套里没有水的地方,种植庄稼。洛河河堤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大洞。远处还有一个高大的石牌坊。
△1907年,洛阳的百姓们,正准备把一根根管子连接起来,把河里的水,引到农田里灌溉。
△1907年,洛阳城郊一座村庄边的景象,记录了那时候洛阳村庄的样子。
△1907年的香山寺,寺庙的山坡上,生长着一大片高高的古树。
以上这些拍摄于1907年的洛阳老照片,让我们在今天,还有幸能够目睹,这座古都百年前的样子,每一座亭台楼阁,和山山水水,都是岁月长河里遥远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