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80多年前牡丹江是这样!城内楼房很多,镜泊湖没游客

过隙弹指间 2025-02-20 17:00:44

30年代,蜿蜒流淌的牡丹江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因牡丹江从境内流过而得名,东、西两面,分别是张广才岭、老爷岭,牡丹江从两条山脉之间流过,向北注入松花江。

牡丹江境内景色优美,有水平如镜的镜泊湖,游人如织的“雪乡”,还有那白雪皑皑的林海雪原,吸引了国内外的无数游客,是我国东北的一颗明珠。

30年代,牡丹江上的航船

牡丹江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46年,杨子荣乔装打扮,孤身进入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将“座山雕”拿下。1938年,冷云等8名抗联女战士,弹尽后毅然投进乌斯浑河。

下面,笔者选取了一些拍摄于80年前的牡丹江老照片,带大家看一看,牡丹江从前的样子。

牡丹江中央大街

△1930年的牡丹江中央大街,街道两侧是热闹的店铺。

由于牡丹江大街上都是土路,下过雨以后,路中间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坑,和一道道的车辙,很不好走,所以人们挨着道路两侧,走出来了两条窄窄的平整“小路”。

掖河大桥

△1935年的牡丹江掖河铁路大桥,牡丹江从桥下流过,中东铁路从桥上穿过,连通了东北大地。

中东铁路于1903年通车后,东北地区对外来埠,使得铁路沿线,哈尔滨在内的许多城市,迅速扩展起来。

牡丹江

△1930年,牡丹江的一处浅滩处,一名百姓正赶着牛车涉水过河。

镜泊湖冰瀑布

△1928年的牡丹江镜泊湖瀑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玄武岩瀑布,正值冬季,瀑布上已经结了一层“瀑布冰”,牡丹江的水,还不停的倾泻到下面的黑龙潭中。

镜泊湖瀑布又叫吊水楼瀑布,宽度从旱季到雨季,为70-300余米不等。尤其到了雨季,整个镜泊湖瀑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火车站

△1930年的牡丹江火车站。两道铁轨平行在路面上,左边的轨道上停着一列火车。右边的铁轨上,一位短发的女子,正走在上面,铁路旁站着好多的人。

牡丹江廉卖所

△位于街角的这座二层楼房,是30年代牡丹江的“廉卖所”,也就是平价商场,位于爱民街和西一条路交叉口。

牡丹江市公署

△1930年的牡丹江市公署,公署前砖石砌成的台子上,挂着写着“牡丹江市公署”的木牌子。

火车站

△1935年的牡丹江火车站大楼,看起来规模不小,位于今天的文化广场附近。

△牡丹江第二新市街上的日伪办公地,旧址在今天的虹云桥北部。

大和旅馆

△这座三层的楼房,是30年代的大和旅馆,旧址在如今太平路和日照街交叉处。

有乐剧场

△30年代的有乐剧场,大楼上的字和海报,还依稀可辨,位于今天的牡丹江人民公园西门以西。

圣德街

△1935年的牡丹江圣德街,街道十分宽阔,两侧都是西式洋楼,如今这里已经改名为景福街。

集市

△30年代,牡丹江的一处集市上,两位妇人正坐在地上卖菜。周围全都是拉着货的马车,在这里叫卖。

小学

△1928年,牡丹江东宁的小学校门前,老师正和学生们合影。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后面的木门上,上面的字依稀可见。

当时上学不容易,不同年龄的孩子,都由右边的这一个女老师来教。

牡丹公园

△1934年的牡丹公园,两位游人在湖边赏景,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当时的公园里,已经安装了路灯。

△两名妙龄女子,从牡丹公园的木桥上款款走过。

△1939年,牡丹江郊野中的一处老城墙,城墙已经坍塌,城门也已经破烂不堪,在白雪覆盖之下,显得越发苍凉。

镜泊湖

△1928年的镜泊湖,此时正值冬季,整个镜泊湖已经结冰,从山坡上眺望镜泊湖,这片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就像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群山之间。

△1928年,牡丹江上的一根指示牌,木棍上一只鱼形的箭头,别出心裁,很是有趣。

镇东门

△这是牡丹江东宁市的镇东门,城门下站着一大排人。

△1927年,东宁郊外的几个杂耍艺人,站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前合影。

高安村

△这是30年代的东宁三岔口镇高安村,人们靠在村口的牌楼下面,好奇的打量着来人。

△日伪时期,牡丹江日军守备队的大院,门口铁网重重,严加把守,左右两条水泥墙,看起来有一人多宽。

村庄

△1928年,牡丹江乡野中的一座小村庄,村子依山傍水,景色优美。

木桥

△1935年,牡丹江安宁段,日军修建的一座木质桥梁,桥的两侧都是铁丝网,几名日军在桥上站岗放哨。

△入冬以后,牡丹江上已经结冰,附近村子里的妇人,把冰面砸开,在刺骨的冰水中洗衣服,看起来可真不容易。

△1930年冬,白雪覆盖下的一户人家,门口种着的几棵柏树,在大雪的覆盖之下,显得更加的绿意盎然。

△1930年,一驾马车,正准备从牡丹江边的一条铁路上通过。

通过这些牡丹江的老照片,我们看到了牡丹江从前的样子。这一帧帧旧时光的影像,让我们知道了来时的路,更加有力量砥砺前行。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