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丨做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才算没白活——第一届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田英的两会时光

易逸尘阿 2025-03-30 16:08:17

李恬谊

李田英开创先河,成为我国首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在山东,她作为首位全国农业领域的女性劳模,两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并两次受邀参加国庆庆典的观礼活动。她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妇女代表大会的前三届代表,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李田英引领群众探索出农业互助合作的成功之路,凭借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了当代女性的奋斗形象。她,就是李田英。

全国首位农耕合作社负责人

李恬芸,1922年在黑龙江三棵树的一个贫困渔家诞生,随后随父母逃难返回家乡山东省广饶县李屋村,并在16岁那年嫁到了邻近的三柳树村。她积极向中国共产党组织靠近,担任过党的秘密联络员和三柳树村妇女救助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45年,她率先支持丈夫参军。鉴于参军后村里劳动力匮乏、生产受阻,她动员全村女性开展自救行动,提出“男女应平等,女性需自立,不可依赖男性生存,女性亦要立志”及“女性也能挑大梁”的主张。她联合9位思想开明的女军属,成立临时互助小组,前往闫家沟制盐。在狭窄湿滑的盐池埂上走动,对她这位缠足女性而言,挑战巨大,更别提还要劳作。但她特意选了大号盐筐,连续搬运了49次,双脚磨出了血泡。在她的影响下,大家开始打盐堆、挖沟渠、抬盐筐,承担了连男性都认为艰辛的工作。仅数月间,自愿参与晒盐的女性增至37人,村民们不仅渡过了饥荒难关,还开发了部分荒地,购置了骡马、渔船及渔网等物资。

体验了合作劳动的优势后,1945年夏季,李田英引领村民在临时性互助小组的基础上,创立了“联合耕作组”(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早期形式),共同开垦荒地与捕鱼。至秋季,三柳树村正式组建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体社员共同选举李田英担任社长一职。随后,经过上级部门的认可,合作社被正式命名为“李田英农业生产合作社”。据历史资料显示,该合作社是全国范围内最早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李田英也因此成为了全国首位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合作社摒弃了以往陈旧的生产模式,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实施集体劳动,并依据出勤情况记录工分。1946年,村庄迎来了粮食的大丰收,在满足前线供给后,每位社员平均分配到粮食超过千斤。

1948年秋季,李田英农合社的粮仓区域堆满了支援前线的粮食。

1951年,李田英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型升级为高级形式,推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并根据劳动量分配收益,确保男女平等参与劳动并获取相同报酬,同时实施透明的工时记录制度。这些举措显著激发了社员的劳动热情,使得合作社的粮食生产和副业项目连续多年实现了高产。这一农业合作化的探索,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路径和优选方案。李田英合作社的实践被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呈报给党中央,对全国范围内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扩展与强化起到了引领效应,也为1953年党中央制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提供了实践基础。

1949年,李田英荣获“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称号,这一荣誉使她成为山东省首位获此殊荣的农业女性代表。次年9月,她受邀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期间受到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亲自会见。在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上的山东省代表合影环节,坐在前排的李田英因其特有的小脚而格外显眼,因此被众人亲切地昵称为“小脚劳模”。

1950年10月期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召开,山东省的劳动模范代表参与了集体合影。在照片的前排右侧第三位,可以看到李田英的身影。

在全国人大会议中的致辞引发广泛讨论在全国人大会议的平台上,我所发表的讲话内容,激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馈。此次发言不仅触及了当前国家发展的核心议题,还就民众关心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我的致辞围绕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多个维度展开,旨在全面阐述政府的工作方向和重点。通过列举数据和事实,我试图清晰描绘出国家未来的蓝图,以及我们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一讲话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讨论。许多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和普通民众都纷纷表示,我的发言内容深入浅出,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讨论素材。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发言不仅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还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期待。总的来看,这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致辞,不仅成功传递了政府的声音,还促进了社会各界的深入交流和思考。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有更多机会倾听各方的声音,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田英获选为第一届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证明文件存放于山东省东营市档案馆

1954年,李田英荣获首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殊荣。这一荣誉是通过人民的广泛选举而获得的,意味着她将前往北京,与备受人民尊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探讨国家大事。对于一直与贫瘠盐碱地相伴的她而言,这既是一个令人喜悦的时刻,也让她内心充满了激动。同时,她也深刻感受到这一使命的崇高与责任的重大。

三柳树村位于渤海之东,黄河以北,常受黄泛区灾害侵扰,盐碱地遍布,可耕地稀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村民主要依靠晒盐交换粮食和采集野草籽为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当时有民谣描述此地:“踏入三柳树,行经荒芜路,风沙肆虐狂,食如猪狗餐,饮似驴马水。”三柳树村的李田英农业生产合作社致力于改良盐碱地。为增加耕地面积,她率领社员历经两个冬季和一个春季的辛勤努力,将大片盐碱地转变为肥沃农田。然而,尝试种植小麦和高粱均以失败告终。怀有七个多月身孕的李田英焦急万分,急忙前往距离三柳树村40公里的寿光县采购地瓜苗,连续奔波两天两夜未曾休息,最终在归途中晕倒。幸运的是,地瓜苗在田间试种成功,并迎来了丰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李田英希望能在大会上与各位代表分享三柳树村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

1952年,李田英面露满意的笑容,庆祝着丰收的到来。

于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针对黄河下游区域大片肥沃农田长期面临海水倒灌侵害及土壤盐分过高的问题,李田英发表演讲,题为《盐碱地改良方案》。她提议,国家应着手规划并实施沿海防护工程,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地问题。此番言论在参会代表,特别是劳动模范代表中间激起了广泛共鸣,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探索结合本地条件进行耕作,确保民众生计不受影响。

基于在临时协作小组、大型集体劳作、初级农合社以及高级农合社的实践经验,李田英提议“初级合作社应逐步升级为高级合作社”,并与数位农民领袖联手呼吁全国农民团结一致,强化集体经济,全力推进农业生产。这一观点得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认可,进一步坚定了她引领社员摆脱贫困、迈向富裕的信念。

邓颖超给其女命名

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李田英的次女诞生仅十多日,她不得不抱着婴儿一同前往。因此,她成为了当年唯一携带子女出席会议的代表。

邓颖超对李田英抱有高度赞赏,在了解到她的状况后,特地筹备了奶瓶、奶粉等必需品,亲自前往山东代表团所在之处探望。见面时,邓颖超紧紧握住李田英的手,诚挚地说:“我此次前来是代表周总理,总理看过代表名单后特别嘱咐我来探望。总理始终牵挂你们合作社的成长。”随后,她从李田英那里接过孩子,温柔地抱入怀中,面带微笑地说:“这孩子真是惹人喜爱!”在安抚孩子的同时,她对李田英在大会上的发言与提议给予了肯定,并期望接下来能够将这些付诸实践,众人共同努力改善盐碱地问题。

邓颖超轻抚孩子的额际,温和地询问:“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呀?”李田英略显羞涩地回答:“还没顾得上想呢,大姐,要不您帮孩子取个名吧!”邓颖超想了想,笑道:“孩子其实已经有了个天然的名字——她是这次大会年纪最小的‘代表’,象征着人民的声音,代表着人民自己,就叫‘民代表’如何?”

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会议期间,李田英经历了一件难以忘怀的温馨事件。

担当重任,圆满履职

李田英常强调,唯有为党、社会主义及人民大众做出贡献,生活才有意义与价值,才算活得充实。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及人大代表后,她将所有国家补助悉数转赠给军人烈士家属、经济困难家庭及受灾病患。她表示:“劳模与代表的身份是众人赋予的,国家给予的资金,我不能私自享用。拥有这份荣誉,我已深感满足。”

知名吕剧演员郎咸芬于1955年7月,在全国人大山东省委组织的座谈会上,结识了李田英与马域成,三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郎咸芬回忆道:“我们每次相聚,总是交谈甚欢。李田英女士和马域成先生均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分子,他们的故事十分激励人心。是他们不断激励着我,在戏剧表演中勇于探索,创造出了众多出色的角色。”

李田英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中国农村推行农业合作化路径作出了显著成绩。在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期间,包括山东代表团的周风先等18位代表、河南代表团的姚秀荣、全国知名环卫工作者冀丙祥、辽宁代表团的杨杰等在内的多位代表,共同提出了“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向全国首届至三届人大代表、杰出劳动模范李田英同志学习”的倡议。这显示出,全国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的奋斗精神,始终具有时代价值。

83岁的李田英老人前往山东广饶的棉花高产田,实地检查棉花的生长状况。

老年时期,李田英持续关注着国家每年召开的两会,对农业的进步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并且持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示于文中的图片资料,收藏于山东省档案馆。该图片由山东省档案馆精心保管,作为历史记录的一部分,它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与价值。在档案馆的收藏体系中,这张图片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或历史事件。通过仔细研究这张图片,人们可以窥见过去的一角,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山东省档案馆作为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致力于收集、整理与保存各类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历史、传承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中的这张图片,正是其众多珍贵藏品中的一员,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标题:档案管理视角下的思考(作者:山东省档案馆 陈某)在档案管理领域,我们时常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山东省档案馆的工作,让我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的信息与记忆。在管理这些档案时,我们不仅要确保它们的完整与安全,更要注重其有效利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档案管理机制,以确保档案的分类、存储、检索等环节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在档案的分类上,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标准,将不同类型的档案进行明确区分。这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找到所需档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于珍贵或特殊的档案,我们还需要采取额外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其不会受到损害。存储档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环境、空间等。一个适宜的存储环境可以延长档案的寿命,确保其信息的长期可读性。因此,我们应定期对存储环境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档案处于最佳保存状态。检索档案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个高效的检索系统可以让用户更快地找到所需信息,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检索技术,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综上所述,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价值,为历史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近日,《中国档案报》发布了其总第4262期的首要资讯。以下是对该期第一版内容的简要概述。本期报道聚焦于档案管理领域的多项进展。报道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提升了档案检索效率,还显著增强了档案保存的安全性。文中提到,多地档案馆已着手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格式,便于长期保存与快速查询。这一举措不仅节省了存储空间,还有效避免了档案因自然因素受损的风险。此外,报道还关注了档案利用的新趋势。随着社会对档案资源需求的增加,档案馆正积极拓展服务渠道,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档案查询、复制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对档案资源的获取。在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报道指出,当前档案界正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总体而言,本期《中国档案报》的第一版内容全面展现了档案管理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为业内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封面图像出处:《党员干部参考》编辑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