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部队的那段青春岁月——部队的一日三餐

步兵哥笔记 2024-10-28 11:02:36

注:原创首发,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生活在山东鲁西北靠近马颊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个不大的小村庄里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代。

从能记住事那时候开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物资匮乏,缺吃少穿。那时由于粮食产量不高,能吃上白面馒头都是奢望,印象中只有过年几天才能吃上水饺和馒头。

在我印象中地瓜没少吃,我老家鲁西北一带的农户,几乎家家顿顿天天吃煮地瓜,或喝地瓜粥,地瓜片、地瓜干、地瓜可以说是当时的主要食物。但光吃地瓜会让人烧心,甚至吐酸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当地不知何人、何时发明了将地瓜干轧成面和榆树皮面熬成很稠很黏的面糊,漏成“蛤蟆”来吃。我们当地人称的蛤蟆蝌瘩子。炎热的夏天,吃上一、二碗开胃爽滑筋道,防暑又降温的凉“蛤蟆”,舒坦极了,在防暑降温物品很少见的年代,可谓心满意足,这种漏“蛤蟆”吃法直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

我上学读高中时和《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情景几乎一模一样,自带干粮和咸菜放在教室里,或把小麦玉米交到学校换取饭票,用饭票换取窝头或馒头,学校里为我们学生免费热自带的干粮,喝的是一分钱一碗的菜汤或一两玉米票换的黏粥。自带的干粮有时候时间长了都长毛了,也舍不得扔掉,有饭吃,能吃饱就不错了,白面馒头很少吃到。看着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吃着雪白的馒头,嘴里有时都会不自觉的流下口水,心想啥时候自己也能像人家一样天天吃上白面馒头啊!

83年秋天,秋季征兵开始了,我报了名。从此我的命运和轨迹发生改变。

那年10月底,我在家中吃了平时很难吃到的香喷喷的水饺后(山东鲁西北一带远行都是起身饺子回头面),告别了父母和亲人,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记得当时在列车上,接兵人员为我们每个新兵发了一袋面包和一袋榨菜,我还有点舍不得或者说不想吃,心里想着到部队后去肯定能吃到更好的大餐,不就省下自己的面包了吗。

午夜时分列车停靠在了北京南边的一个车站,好像是丰台站。在带兵干部的指挥下,我们小心翼翼且有顺序的下了车,我们连抓带爬的登上了停在车站广场上的解放牌大卡车。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到了一个宽大的军营,看到门口还有执勤拿枪的哨兵,我们好羡慕呀。

车在一个广场上慢慢的停了下来,我们下了车,在接兵班长的引领下,迷迷糊糊的到了铺着稻草的大通铺宿舍。放下行李,简单的洗漱后,我们一百多个同乡战友集合整队到了连队的伙房。

啊,伙房好大!感觉能容纳一百多个人同时吃饭,进入军营第一顿饭和我想象的大餐一点也不一样。一个大铝锅里盛满了面条,后来得知是行军锅。面条也不咸也不淡,无滋无味,这就是我的军营第一顿饭。当时对第一顿饭说心里话,我还真有点小小的失望,我心里期待的军营第一顿饭要比这样的饭好。

后来得知,我入伍所在的部队是有着光荣传统的老虎团,各方面条件还是不错的,各个连队住的都是楼房。连队的伙食也是不错的,早晨饭一般吃的是雪白的馒头,那时我一顿能吃四五个,有两个炒菜和两个小咸菜;中午吃的是米饭,我不太喜欢吃米饭,八十年代初吃得是籼米和两荤两素四个炒菜,晚上一般是吃玉米面做的发糕或面条,周末一般会加几个硬菜(猪头肉、火腿等)或吃包子,比我在老家上学和打工时吃的强多了,我感到天天就像过年一样,幸福极了。

85年8月,我考取了石家庄陆军学院。军校的伙食要比部队好,虽说每个桌12个人吃饭,我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

记得中队炊事班有个脾气不太好的胖班长,我们学员见到他都怕他。虽说脾气大点,但他能做出香喷喷的饭菜,让我们内心又很喜欢和佩服他。每到周末,中队一般都要组织会餐,餐桌上会比平时多出几样石家庄的特色菜,让我们大饱口福。

石家庄陆军学院中队伙房

周末晚上有时也会吃大肉包子。包包子需要学员帮厨,帮厨的班,全班12个人全都要到炊事班去帮厨,我们手忙脚乱的一顿忙活。开饭时间一到,那个欢腾的场面,大家放开肚皮吃包子。我有一次一顿吃了17个大包子。这个记录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打破过。那一吃就流油的肉包子直到现在还忘不了,在军校上学的那几年,我胖了好几斤。

87年6月,军校毕业后。我分到了京郊某部摩步团工作。摩步团的条件和我当兵时的老虎团相比,条件差点。我在连队担任排长时,和战士七八个人一个桌吃饭,伙食不如军校好,也不如老虎团吃得好但能吃饱。记得晚餐经常吃面条,面条无滋无味的,转业了很多年之后,一看到面条我还反胃,所以现在我很少吃面条。

我军校毕业后,在连队担任排长时,连队吃饭基本上是一个班一个桌。早餐一般是两个腌制的小咸菜,两个简单的炒菜,馒头(米饭),稀饭,中餐一般是2个素菜2个荤菜,主食一般是米饭(馒头),晚餐是一荤两素三个菜或吃包子和面条,每天至少有一顿是吃米饭的,一两星期能吃上一顿包子或面条。我是北方人,不喜欢吃米饭,老是抱怨部队每天都有一顿大米饭。

89年我担任连队副连长后,慢慢知道了部队伙食费、粮食标准及斤半加四两等以前好多不知道的知识。上级要求我们保证连队干部战士的伙食每人每天达到1斤半蔬菜、1 两肉、1两油、l两鱼禽蛋、l两豆制品。部队粮食供应是有标准的,每人每月大约45斤左右,45斤的粮食也是粗粮和细粮进行搭配的,有面粉和大米黄豆等,部队有好多南方人,要照顾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八十年代后期部队就逐渐不供应玉米面和二大米了。九十年代初期就陆续供应好吃的大米和富强粉了。

担任副连长后,我开始在连部桌上吃饭了,参加团的相关后勤工作会议也多了。我慢慢发现了一个问题,各个连队的伙食费标准都是一样的,都是普通的一类灶,但是每当开饭的时候,一日三餐的质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每天每人都是一样的伙食费用,所能购买的食材种类、价格也都差不多,可有的连队伙食搞得很好,而有的连队伙食就差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我的观察,慢慢地从和其他连队干部聊天中得知,有的连队后勤工作抓得好,是因为他们的农副生产搞得好,菜地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连里干部和负责菜地的战士责任心强,又饲养了不少的猪、鸡、鸭等,贴不到了连队的饭桌上。还有的连队除了按照训练计划完成训练任务外,和地方军民共建帮着干一些劳务活,增加了收入,用来补充和改善战士们的伙食。

记得当时我们连里也有一块菜地,种植了一些时令蔬菜,种的大白菜水萝卜比较多,冬天储存起来慢慢吃,连里也养了几头猪,但不是膘肥体壮。

部队是讲求礼仪的地方,无规矩不成方圆,每顿饭开始前战士们都会饭前一支歌。《团结就是力量》、《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等等,官兵昂首挺胸,精神抖擞。说是唱歌其实都是吼,战士们总会满怀激情的唱着,训练虽苦,可疲惫也丝毫不影响大家内心的激情!

饭前一支歌

在部队吃饭,可不是个人想吃就吃的,得有集体感,只有在听到值班员口令允许开饭时,战士们才可以拿起筷子大口的吃饭,没有命令再饿也得端庄的坐着。有的人吃饭时总是喜欢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在部队可不行,吃多少打多少,在部队如果你要是浪费粮食,等待着你的将会是啥,你懂得。

90年年底我担任了连长,除了抓好训练和管理,每次吃饭时是我最紧张的时刻,生怕饭菜不够或质量不好战士们有意见,每次吃饭我这个连长就像过关一样。

95年我担任副营长时,部队早餐,每人增加了一个煮鸡蛋,而且必须是水煮的,可把战士们高兴坏了。为啥要求必须是水煮蛋呢?水煮蛋的烹饪方式简单,成本透明,难以做手脚。相比其他烹饪方式,水煮蛋更易于监管,能够有效地保障战士们的权益。

98年我在炮团担任副参谋长时,是在部队机关灶吃饭。最难忘的是冬天每天晚上的大锅菜,说是大锅菜其实就是乱炖,大锅菜初看上去平平无奇,可吃起来却滋味无穷。乱炖是后来我们给它起的名字,类似于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做法,但里面内容比较丰富,放了一些大白菜,土豆或萝卜,加粉条、肥肥的猪肉,再把各种调料配足炖够时间,盛出来油汪汪香喷喷一大锅菜就做好了,在寒冷的冬天,热乎乎的好吃极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部队的伙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85年部队提出了“斤半加四两”,95年每名战士早餐增加了一个鸡蛋,如今部队伙食已经实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现在好多部队战士们都吃上了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了,为官兵提供了更加健康、美味的饮食保障。部队伙食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军队从弱小到强大的历程,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部队伙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营养均衡。

一转眼我离开部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我还是总会忍不住时常想起在部队时的一日三餐,那一群都穿着绿色军装同吃一锅饭的人,就餐前排着整齐队列齐声唱着嘹亮的军歌,那画面、那歌声至今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和回荡。

部队的一日三餐为什么能让我这辈子甚至下辈子,都不会忘记,是因为,和我在一起吃饭的人,都穿着绿色的军装。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军营,军营是我们人生梦想起飞的地方,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足迹和青春的热血以及对第二故乡真情的奉献和热爱,绿色为我们留下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我真的很怀念在部队时的那段青春岁月,我好想在吃一次部队的大锅饭,战友们,我想您们了!

作者|闲庭信步兵哥,1983年10月入伍在北京某部队工作,2000年9月转业。

如果您喜欢阅读我的文章,请“关注”我,能及时看到我现在及过去撰写的好多文章,谢谢!

5 阅读:801
评论列表
  • 2024-11-18 10:31

    啥叫二大米和富强粉?

步兵哥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