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才:说说我军中的“师傅”杨迎勋

绿拂晓 2024-04-28 03:17:50

来源:作者刘友才供稿

作者珍藏的杨迎勋赠送的照片

在我十三年军旅生涯中,我遇到了一位好“师傅”,这位“师傅” 就是带我走向新闻之路的原坦克12师46团报道组组长杨迎勋。

杨迎勋不但是我新闻路上的引路人,是教我学写新闻的好“师傅”,而且是我军中的好战友,人生路上的好兄弟。

我与杨迎勋的相识,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

那时,我在兰州军区坦克12师46团三营九连当坦克驾驶员。记得1983年5月初的一天,我刚从东坝坦克训练场完成全团新任坦克车长驾驶科目教练任务回到连队,连部通讯员乔胜刚就急匆匆地跑到我住的二排叫我:“刘友才,团里有人找你,指导员叫你马上过去。”我当时有点纳闷:“我一个小战士,团里谁会找我呢。”我急忙问:“谁找我呀?”他说:“是团政治处的人。”我立即走到连部,指导员卢安荣向我介绍:“这位是团政治处的杨迎勋。”我立即向杨迎勋敬了个军礼。

其实,我早就知道杨迎勋的大名了,他曾在我们坦克三营八连当过坦克车长,在《人民军队》上看过他写的报道,但从没见过人。第一次见到杨迎勋时,他还是穿两个兜的战士,看上去很憨厚。我俩聊了一些写稿方面的话题,杨迎勋问我:“有没有兴趣写新闻?”我说:“我从没有写过新闻,不知道咋个写。”临别时,杨迎勋还鼓励我多写写新闻稿。

杨迎勋(二排左三)与作者(二排左四)合影

后来我才知道,杨迎勋这次到连队来找我,原来是因为1983年3月19日我写的一篇小小说《“棋迷”改行》在《人民军队》“战斗”副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团政治处主任石宝月的重视,团政治处要组建团报道组,想把我调到团报道组当新闻报道员,杨迎勋是专门来挑选新闻报道员的。不久后,我就被抽调到了团报道组。当年,和我一同抽调到团报道组的还有汽车连的谢天祥、通信连的雷亚雄,报道组共4个人,杨迎勋是组长。

刚进团报道组那些日子,我对新闻写作简直就像一团迷雾,脑子里根本不知道怎样写新闻。杨迎勋就手把手地教我学写新闻稿,从写短消息、小故事学起,让我每天多读报,多研究报纸的专栏。杨迎勋还经常带我到连队采访,给我传授军事新闻的采写技巧,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杨迎勋常给我说:“写新闻要学会抓问题。”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对我后来的写稿帮助很大,受益匪浅,我至今铭记在心。

杨迎勋与作者合写新闻刊发在《人民军队》报

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拜杨迎勋为师,平日里我一直尊称他“杨师傅”。我采写的每一篇新闻稿,都虚心地向“杨师傅”请教,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改稿,耐心指导。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某部11名考上军校战士感谢老师培养》的新闻稿,自以为还行,但送给“杨师傅”修改,结果被他大笔一挥,改得没剩下几个字。我又重新写,再送给“杨师傅”改,就这样反反复复修改了好几次。开初,我总认为“杨师傅”太严厉了。

但是,自从那次改稿以后,我才感悟到,写新闻很不容易。杨迎勋亲笔修改过的很多手稿,我都要认真回看,反复琢磨,从中学到了“杨师傅”写稿的不少诀窍。在我家的书柜里,至今仍珍藏着杨迎勋修改过的一些手稿,这些手稿倾注了师傅杨迎勋的心血和汗水,也饱含了师傅杨迎勋对我的情和爱。翻阅那一篇篇用红笔删改的手稿,一次又一次激励着我向“杨师傅”学习,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值得我永远学习。

杨迎勋与作者合写新闻刊发在《人民军队》报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之所以我今天会取得新闻专业的最高职称——高级记者,是因为师傅杨迎勋当年对我的严格要求。每当我想起自己从一名新闻报道员成长为一名高级记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我新闻路上的引路人杨迎勋,是他让我走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新闻路。

杨迎勋是甘肃礼县人,1978年12月入伍,比我大5岁,我俩亲如兄弟。我师傅杨迎勋当年赠送给我一张穿65式军装的黑白老照片,我至今仍珍藏在我的影集里。杨迎勋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人品好,特别勤奋,令我敬佩。我的师傅杨迎勋写稿很厉害,他写的稿不但命中率高,而且能上《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大报。杨迎勋采写的《成才为人民,行医树新風》的长篇通讯在《光明日报》头版刋发后,引起了较大反响。1984年,杨迎勋被兰州军区树为“自学成才标兵”, 从战士破格提拔为团政治处新闻干事。我和赵晖、晨雁通力合作写了一篇反映杨迎勋自学成才的人物通讯《勤奋——通向成才的阶梯》,在《人民军队通讯》上刊登后,当年在全团引起了强烈反响,杨迎勋自学成才的事迹感人,激励着年轻的战士像杨迎勋那样刻苦自学,立志成才。

作者与赵晖、晨雁合写的杨迎勋自学成才通讯刊发在《人民军队通讯》

记得杨迎勋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友才,干新闻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向成功。”我在新闻追梦路上,杨迎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我前进的勇气和坚持的动力。在我写稿迷茫的时候,“杨师傅”为我指明写稿的方向。在我投稿失望的时候,“杨师傅”总是鼓励我不要灰心,叫我坚持写稿。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刻苦钻研新闻业务,脚踏实地写新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采写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先后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人民装甲兵》《人民军队》报、《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军内外报、刊、台刊发了大量新闻报道。我和师傅杨迎勋通力合作,写出了《奋勇救人该立功 消极怠工应受罚----排长刘勋立功后又受处分》《在金钱面前----记兰州部队某部卫生员周同》《绵绵不断鱼水情》《他俩终成眷属》等许多新闻报道在《人民军队》报、《甘肃日报》《四川日报》《兰州青年报》上刊发。在杨迎勋的带领下,坦克46团新闻报道工作走在全师前列,连续三年获全师新闻报道工作先进集体,每年都被师政治部通报表彰,我和杨迎勋个人也多次立功受奖。

杨迎勋与作者合写新闻刊发在《甘肃日报》

杨迎勋与作者合写新闻刊发在《四川日报》

杨迎勋与作者合写新闻刊发在《兰州青年报》

在学习上,杨迎勋是我的好“师傅”。在工作上,杨迎勋是我的好战友。在生活上,杨迎勋是我的好兄长。杨迎勋待人真诚,对我特别关照,像亲兄弟一样。记得1983年8月中旬的一天,刚满20岁的我,不慎在地上摔了一跤,左边脸上擦破了皮,爱美的我不好意思去食堂吃饭。杨迎勋看出了我的小心思,每天都到司政灶食堂帮我打饭,连续打了一个星期的饭,让我很是感动。

40年过去了,我和师傅杨迎勋并肩战斗的日日夜夜,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我和杨迎勋的这份师徒情、战友情、兄弟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杨迎勋为作者修改过的手稿

【作者简介】刘友才,男,1963年7月生,重庆荣昌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全国资深新闻工作者,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荣昌区作家协会会员。从军13年,当过坦克驾驶员、新闻报道员,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三等功四次。从事新闻工作40年,当过记者、编辑,有50多件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荣获“十佳记者”,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授予敬业奉献“重庆好人”荣誉称号,荣获重庆市荣昌区“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擅长散文和纪实性文学创作,作品散见各报、刊、网站,《醉美杨柳湾》《落叶》《追梦路上的坚守》等多部作品获文学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0 阅读:4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