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宝藏?太原市晋源区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1 09:54:23

喜览晋源

晋源胜境韵悠长,史海钩沉岁月彰。

文景贞观源此地,贤才俊彦绽荣光。

风俗独特传千代,庙市非遗绽异芳。

美景佳肴皆入画,心欢意畅颂华章。

历史长河中的晋源区

晋源区历史的篇章,最早可追溯至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汾水两岸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序章。4000 年前,尧帝在此筑唐城,唐地之名由此而来。夏、商、周时期,这里被称作唐国 ,西周初,周成王 “剪桐封弟”,叔虞成为唐国诸侯,史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源区属晋,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晋国大夫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这座古城承载着晋源区悠久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 453 年)发生的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晋阳属赵,成为赵国的重要领地,也为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 248 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始设太原郡,置晋 阳县,这是晋源区建县之始,从此,晋源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以县的行政建制延续发展。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晋源区的地位愈发重要。秦仍沿置太原郡,郡治晋阳;西汉时,这里先是韩国国都,后为代国国都;东汉时,晋阳兼为并州治和太原郡治;西晋时,晋阳是太原国都、太原郡治所;十六国时期,这里先后成为前赵、后赵、后燕等政权的郡州治所或国都;北魏时期,晋阳再次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北魏权臣高欢在晋阳设大丞相府,史称霸府,东魏武定三年(545 年),高欢又在并州城西北兴建晋阳宫,北齐河清四年(565 年)移晋 阳县于汾水东,武平六年(575 年)于晋阳故址置龙山县 。隋开皇十年(590 年),改晋 阳县为太原县,改龙山县为晋 阳县,晋阳成为并州治、太原郡治。

唐朝时期,晋源区迎来了又一个辉煌阶段。二县皆为太原府治,武周长寿元年(692 年),武则天诏置晋阳为北都,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地位等同,合称 “三都” ,天宝元年(742 年),唐玄宗下诏北都改称北京,晋阳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孕育了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两大盛世,造就了刘恒、李世民等大批历史名人,也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见证了唐朝的繁荣昌盛。

五代十国时期,河东晋王李克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刘崇等人轮流盘踞晋阳城,晋源区作为后唐的西京和北汉的国都,在乱世中依然保持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晋阳有王气,火焚晋阳,移并州治于榆次,废晋阳、太原二县,并于晋阳故城东 10 公里处筑平晋县城。此后,金、元、明、清、民国时期,晋源区境内县级建置基本稳定,先后称平晋县、太原县、晋源县。金天会四年(1126 年)金军攻陷太原,此地仍称太原为府;贞祐四年(1216 年)废平晋县,兴定元年(1217 年)复置,仍属太原府;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 年),蒙古伐金,攻陷太原,置太原路总管府,治所阳曲;大德九年(1305 年),因太原路发生大地震,改太原路为冀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 年)废除元代冀宁路,复置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 年)平晋县改为太原县;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辖五州二十县;至清末,太原府辖一州十县,其中府直辖阳曲、太原、榆次等八县。民国时期,晋源区也经历了一些行政区划的调整,1947 年,设晋源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源区人民英勇抗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 年 “七七”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燃起抗日烽火,1938 年,中共清(源)太(原)徐(沟)联合抗日政府在晋源区的姚村镇杜里坪村成立,积极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把杜里坪作为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补给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晋阳堡 “11?8” 惨案也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面对日军的残暴屠杀,晋源区人民毫不畏惧,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

新中国成立后,晋源区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动。1951 年 8 月,晋源县划归太原市,撤县分置外六、外七两个区;1954 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1957 年,撤销太原市新城、小店、晋源、万柏林 4 区,合并设立郊区;1970 年 3 月,太原市南郊区正式成立;1996 年,南郊区辖多个镇和乡;1997 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 “晋源” 为名设晋源区,1998 年 1 月 1 日正式挂牌成立,晋源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人文荟萃的晋源

晋源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灿烂的人文文化。这里是诸多历史名人的故乡,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文帝刘恒在登基前,曾在晋阳生活了 17 年 ,这段经历对他日后开创 “文景之治”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晋阳期间,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发展生产,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除了这些帝王将相,晋源区还涌现出许多文人墨客、贤士能臣。在古代,这里的文化教育十分发达,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们在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文人墨客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晋源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成为了晋源区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独特风俗,传承千年

晋源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特的风俗习惯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信仰,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其中,“二月二” 的相关习俗别具一格 ,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浓厚的节日氛围。

关于 “二月二” 的来历,在晋源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因武则天称帝而大怒,下令三年不给人间降雨,百姓苦不堪言。司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苦,私自降雨,触犯天规,被玉帝打入凡间,压在山下。玉帝还立下石碑,称只有金豆开花,玉龙才能重返天庭。百姓为报答玉龙的救命之恩,四处寻找金豆开花之法。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婆婆不小心撒落玉米,人们发现炒玉米花恰似金豆开花,于是在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都炒玉米花供献,玉龙得以重获自由 。从此,人们把二月初二叫做 “龙抬头”,并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民俗活动,以纪念玉龙。

在晋源区,“二月二” 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中午,人们会吃葱花烙饼,称之为 “剥龙皮”,寓意帮助玉龙恢复压僵的身体。此外,还有吃水饺,称作 “吃龙耳”;吃面条,称作 “挑龙筋”;往回担水,称作 “洗龙身” 等习俗。这些独特的饮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龙的敬仰和崇拜,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还有个习惯,属龙和属蛇(人称小龙)的人在二月二这天通常不吃烙饼,会改吃其他食物。

“剃龙头” 也是 “二月二” 的重要习俗之一 。民间有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的说法,大人小孩都会在这一天剃头。大人们希望借这个大吉大利的日子,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能出人头地;而自己理发则是辞旧迎新,期望带来好运 。由于受腊月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和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的传统观念影响,人们一个月不理发会觉得难受,所以在正月过后的二月初,大家纷纷前往理发店剃头。

吃枣山也是晋源区 “二月二” 的特色习俗。为了祭神,腊月时人们会蒸制大供、枣山,过填仓节时,大供和花馍会被吃掉,只留下枣山。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或第一声春雷响时,将枣山吃掉,据说这样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

在 “二月二” 这天,晋源区还有一些禁忌,比如妇女不动刀、剪和针线,因为怕伤了 “龙目”,戳到 “龙眼” ,这反映出当地人民对龙的敬畏之心。

南街 “二月二” 放焰火的习俗更是别具一格,它是晋源南街二月二龙天庙会祭祀活动的延续,源于明代并一直传承至今 。这一天,晋源南街会燃放老架火,送 “苍龙上天”,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届时,十里八乡的人们齐聚龙天庙祭祀神龙,祈求代王庇护。老架火按层次搭建十二层(闰年十三层),最顶层布置火神庙用于摆放鞭炮,其中叠架炮别具特色 。整个活动分为搭老架火和小架火,以及地面火配以各种杂耍两部分。老架火搭建造型按牌楼设计,既便于摆放鞭炮,又有精美的彩绘,描绘着秀丽山川、优美传说 ,象征着月月上进,节节高升,红红火火,越烧越旺。地面火则有牌楼火、树儿火、葡萄火、磨儿火、字儿火、锅儿火、瀑布火、高升瓶火等,彩绘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如嫦娥奔月、猴子捞月、大闹天宫等 ,五彩斑斓的焰火将夜空装点得绚丽夺目,也寄托着晋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非遗文化,魅力无限

晋源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92 项 ,其中国家级 2 项,分别是晋祠庙会和晋阳风火流星;省级 11 项,包括南街二月二焰火、龙天庙会、太原秧歌、晋阳三三叉、古寨豆腐制作技艺、晋阳花馍、晋中吹打乐、水母娘娘的传说、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晋作家具制作技艺(老榆木家具制作技艺)、传统宴席制作(晋源家宴八碟八碗技艺) ;市级 28 项、区级 51 项 。代表性传承人共 70 人,其中国家级 1 人、省级 3 人、市级 19 人、区级 47 人 ,非遗工坊 17 个,非遗振兴项目 7 项 。这些非遗项目是晋源区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地域文化的瑰宝。

晋祠庙会是流传于晋源区的一种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 ,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由头举办赛神会 。晋祠最早是晋国始祖唐叔虞祠,后历经扩建,唐建奉圣佛寺,宋建圣母殿,明代又盖起了水母楼、台骀庙等 。长期以来,晋祠水乡的百姓把圣母当作晋源水神祭祀,春夏祈雨,祷祝丰年 。自明洪武二年(1369 年)给圣母加封号后,七月初二祭祀圣母的活动逐渐形成传统盛典 。《太原县志》记载 “农历七月初二为圣母诞辰” ,祭祀圣母形成了祀神、演剧酬神和赛会交易三位一体的庙会习俗 。明清至民国时期,晋祠庙会不仅是民间信仰活动,也是晋、冀、绥、豫等数省商业交流的盛会,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参与人数众多,各种民间艺术也在此展示 。在庙会上,水镜台上锣鼓喧天、弦乐悠扬,各地民间戏班子纷纷登台献艺,祠庙内外及附近街市,农商云集,货品琳琅满目,人流如织 。同时,还有背棍、铁棍、龙灯、旱船等传统民间社火活动,热闹非凡 ,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会聚集到这里,烧香拜佛、求神祈雨,祈求丰收、安乐的年景 。如今,虽然晋祠庙会原有的祀神仪式逐渐淡化甚至隐退,但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人们调剂生活、会亲访友的重要场合 。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杂技和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它是在绳子两头装上燃烧的木炭,表演者手持火流星,在行进中或场地上飞快舞动绳子,使铁笼子在空中飞速旋转,火花四溅 。火借风势,人在火中,晚上表演时,独特的光影效果宛如群龙飞舞 。晋阳风火流星的创始者韩荣华自幼习武,是形意拳的代表性传承人 。1928 年,他从祁县回到太原,受民间杂技启发,将传统武术的演练手法和技巧与民间杂技相结合,创造出了这一独特的表演项目 。由于制作简单、易于携带,风火流星成为晋源一带每年社火活动的保留项目 。其表演套路丰富,有双龙开道、火龙缠身、悟空舞棍、火龙十八滚等 ,还可单人或多人表演 。表演时,两手做背花、馒头花等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通过惯性由慢到快旋转,形成各种奇妙的图案 。表演配乐通常是小锣鼓,在不同鼓乐声中,表演者的动作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扣人心弦 。群体表演时,更能展现出飞龙飞舞的磅礴气势 。然而,在上世纪 70 年代的一次元宵节社火活动中,因意外事故,风火流星被禁止公开表演,这一技艺几乎失传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韩荣华的孙子韩金牛开始着手恢复这一技艺 。如今,晋阳风火流星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表演活跃在各种场合,表演者涵盖了不同年龄段,让这一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

探秘晋源特色景点

晋源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众多著名景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人流连忘返。

晋祠,这座历史悠久的古老祠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晋源区的大地上。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 —— 晋国宗祠 ,占地面积约 130 万平方米 。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 “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的记载 ,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重修与扩建,逐步形成了如今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古代建筑群 。晋祠是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拥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 100 余座,宋元以来雕塑 100 余尊,铸造艺术品 30 余尊,历代碑刻 400 余通,诗文匾联 200 余幅,古树名木 96 株,其中上千年古树 30 株 。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尊雕塑、每一块碑刻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圣母殿中的宋代彩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鱼沼飞梁,这座独特的十字形桥梁,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杰作 ;难老泉,作为晋水的源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晋阳第一泉” 的美誉当之无愧 。晋祠的美,不仅在于其古老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还在于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四季景色各异,无论是春天的繁花似锦,夏天的郁郁葱葱,秋天的层林尽染,还是冬天的银装素裹,都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2024 年 12 月,晋祠正式成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这无疑是对晋祠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魅力的高度认可。

天龙山,原名方山,距太原市西南 36 千米,属吕梁山脉分支,主峰海拔 1700 米,占地面积约 1.7 平方千米 ,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和佛教丛林,自古以来就是晋阳城的佛教圣地 。这里峰峦起伏,松柏成荫,溪泉鸣涧,寺院林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 1400 多年前的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跨越近 200 年光阴,开凿 25 个石窟,大小佛像 500 余尊,浮雕、藻井、壁画 1144 尊(幅),分布于东峰和西峰的悬崖峭壁上 。石窟中的佛像雕刻技艺娴熟,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唐代石窟中的 “天龙山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 。除了石窟艺术,天龙山还有 “天龙八景”、圣寿寺建筑群、摩崖石刻等众多人文景观 。“崇山环翠”“佛阁停云”“石洞栈道”“龙潭灵泽”“高欢暑宫”“虬柏蟠空”“鼎峰独峙”“柳跖旗石”,每一处景观都各具特色,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龙寺,始建于北齐时期,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寺内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隋代石质建筑构件、晚唐时期泥塑金刚力士像、明初木构建筑、墓塔等历史遗存 ,是天龙山重要的历史文化象征 。站在天龙山巅,俯瞰群山连绵,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变迁,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代文明的敬畏之情。

太原古县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 。它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 年),是在晋阳古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 。这座古城西靠龙山,东临汾河,地理位置优越 。城墙全长 3700 米,高 11 米,下宽 13 米,上内宽 7.95 米,以石为基,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法建造而成,古朴威严 。城内建筑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城门的十字街横贯其中,将古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多条街巷从中心向外延伸,整体布局呈现出凤凰的形状,因此又有 “凤凰城” 之称 。太原古县城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更是山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象征 。城内保存有众多的文物建筑,如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王琼府等,这些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近年来,太原古县城经过修复和开发,已成为山西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在古老的街巷中,感受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氛围;可以参观各种历史文化遗迹,了解晋阳古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 。2021 年 5 月 1 日正式开放以来,太原古县城已接待了大量游客,成为人们了解山西历史文化、感受古城魅力的热门目的地 。

太原植物园,坐落于太原市晋源区太山脚下,北邻蒙山大佛景区,西依著名的太原太山景区,南连太古公路,东临旧晋祠路 ,是太原市第一个生态植物园,占地面积约 2700 多亩,相当于三个迎泽公园的大小 ,是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观赏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这里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引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和特色植物,如高山榕、无花果、米仔兰、宝来绣球等 ,让人们在欣赏植物的美丽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文化价值 。植物园内设有多个主题展馆,包括展览温室、自然科普馆和盆栽博物馆等 。展览温室由 3 个单体温室组成,采用进口木结构 + 玻璃幕墙,配备自动气候控制系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热带植物的独特风姿,感受热带雨林的神秘氛围 。自然科普馆利用图、文、音、像等手段,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植物的自然科学知识 ,让人们在游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增长见识 。盆栽博物馆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盆景艺术,通过传统与现代化的多种展示手段,全面展现盆景的源远历史、独特技艺、创新成就和文化内涵 。除了展馆,植物园内还有演艺中心、滨水餐厅、草地音乐节、采摘园、户外运动、露营基地、儿童乐园等项目 ,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体验 。无论是亲子游、情侣约会还是家庭聚会,太原植物园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 。在这里,人们可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与宁静 。

舌尖上的晋源

晋源区的美食文化独具魅力,每一道特色美食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晋源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晋源猪血灌肠是晋源区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美食,也是省级非遗美食 。它极具地域特色,由荞面加入新鲜猪血制作而成 。《物始纪略?荞的由来》中记载:“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 晋源人凭借着智慧和灵巧,将粗粮细作做到极致 。制作时,先将猪血、少量荞面和盐、十三香、花椒粉等调料混合,反复搓揉,经过三四次过筛搓匀,直至搓成淡粉色细腻的粉末,再混入荞面粉中 。接着是长达 1 个多小时的和面过程,荞面和凉水按照 1:2 的比例,少量多次掺水,经过几百次的揉压、掌软、抓稀、打渣,直至掺成细腻顺滑的面糊 ,这十分考验厨师的功力,太稀不筋道,太稠口感发硬,以拉丝 1 米不断为宜 。随后,将面糊灌装入碗,一次 32 碗 ,蒸两个小时后,出笼晾凉脱碗 ,历经 4 个小时,分外筋道的猪血灌肠便馏制完成 。其色如猪肝,不粘不连,韧而厚实,精而回弹,口感筋道爽滑 。用驴油焖制,即可当作主食,亦可加入火锅和八碟八碗打底 ,抗饥耐饿,回味无穷 。在古晋阳地区,馏制猪血灌肠的传统伴随农耕文化因袭演变,传承千年 ,逢年过节,当地几乎家家户户杀年猪,都会接上一碗猪血加到荞麦面里,馏制灌肠 ,四五家人一起,在院里垒灶台,用大锅、大笼屉,一锅蒸三四屉,这种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如今,在晋源婚丧嫁娶宴席上,也有猪血灌肠的一席之地 ,民间有 “十碗九灌肠,一碗尽灌肠” 之说 ,而 “猪血灌肠驴肉焖”,更是当地人萦绕心间的佳肴美馔和道不尽的舌尖乡愁 。猪血灌肠切片,少许驴油滑锅,将姜末、马蹄葱爆香,随后加入灌肠和少许驴肉大火翻炒,淋上醋蒜一焖,便可出锅 ,蒜醋香味浓郁,口感厚重,利滑爽口,鲜香无比 。

晋源,等你探索

晋源区,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足迹,到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汉文帝、李渊父子等历史名人,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独特的风俗习惯,如 “二月二” 的各种传统活动,承载着晋源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晋祠庙会、晋阳风火流星等,更是晋源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的瑰宝。

晋祠的古老建筑、天龙山的石窟艺术、太原古县城的明清风貌、太原植物园的丰富植物,每一处景点都各具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而晋源猪血灌肠、晋源油糕等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让人们品尝到了晋源区的独特风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