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严重低估的宝藏城市赣州,你真的了解吗?探寻赣州的千年足迹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0 16:30:31

喜探赣州韵

赣州胜境韵悠长,千载风华绽异光。

好客人文添意趣,承俗古艺溢芬芳。

翠峰秀水诗心醉,围屋珍馐绮梦翔。

喜遇此城情万缕,同寻雅韵共流芳。

历史的长河:探寻赣州的千年足迹

赣州,这座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赣州先后隶属于楚、吴、越国,后又归入楚国版图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重要区域,见证了诸多历史的风云变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赣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公元前 214 年,赣州设置南壄县,隶属九江郡,这是赣州设县的开端,为赣州的发展奠定了行政基础。此后,历经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等多个时期,赣州的行政区划虽不断变迁,但始终保持着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到了隋唐时期,赣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隋开皇九年(589 年),南康郡改为虔州,隶属洪州总管府,虔州之名由此而来。在唐朝,虔州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江南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赣州成为 “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中原货物通过赣州运往南方各地,赣州的商业繁荣起来,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两宋时期,是赣州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宋代的赣州,政治、经济和商业文化达到了鼎盛,被誉为全国 34 座名城之一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校书郎董德元上书言:“虔” 字为虎头,“虎头州非佳名”,于是,诏令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之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时的赣州,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商业繁荣,文化昌盛,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如宋代砖城墙、福寿沟等,这些遗迹至今仍见证着赣州的辉煌历史。

元朝时期,赣州路总管府和南安路总管府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赣州在地方行政管理中的地位。明朝和清朝时期,赣州府和南安府均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赣州继续保持着其在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在这一时期,赣州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近现代以来,赣州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1949 年 8 月,赣南各县先后解放,赣州迎来了新的时代。1999 年 2 月,撤销赣州地区和县级赣州市,设立地级赣州市,赣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如今的赣州,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文的魅力:感受赣州的独特气质

赣州,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包容。

赣州的居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一般温暖,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 。当你漫步在赣州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向当地居民问路,还是与他们闲聊,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与友好。在这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这种热情好客的民风,是赣州人文魅力的重要体现,也让赣州成为了一个充满爱的城市。

除了热情好客的居民,赣州还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此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为赣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唐代大才子王勃曾在赣州留下足迹,他的诗文为赣州的山水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途经赣州。他被赣州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郁孤台》《过虔州登郁孤台》等诗篇,其中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生动地描绘出赣州山水的壮丽景色,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与赣州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首词也成为了赣州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这些文人墨客的诗词,不仅赞美了赣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表达了他们对赣州的深厚情感。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州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文字,领略到赣州昔日的风采。

风俗的传承:体验赣州的传统韵味

赣州的风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还是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节日,都承载着赣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在赣州,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石城灯会和上犹九狮拜象尤为引人注目。石城灯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宋时期 。在石城方言中,“灯” 与 “丁” 同音,舞灯便有祝愿人丁兴旺、庆祝吉祥之意。石城灯会的灯彩品种繁多,有马灯、茶蓝灯、龙灯、莲花灯、板桥灯等,制作精美,形象逼真,将灯彩与音乐舞蹈有机结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群众都会自发组成许多灯会进村入户表演灯彩,热闹非凡。其中,木兰乡的板桥灯别具特色,所有男丁均会耍弄,灯王 “秆龙灯” 则是农村中六岁以上男童均会参与,充分展现了石城灯会广泛的群众基础。

上犹九狮拜象则是一项气势磅礴的民俗活动,融合了中原龙文化和闽粤麒麟狮象文化,创造出独特的造型式民间艺术,集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 。表演中,九狮一象、一龙一麒麟等灯彩造型栩栩如生,象征着吉祥如意和丰收繁荣。表演队伍通常由一百多人组成,器乐有沙喇子、唢呐、锣鼓等,演奏起来喜气洋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表演手法丰富多样,有 “小狮戏龙”“金龙穿花”“金龙蟠柱”“金龙戏水”“龙狮相耍”“群狮相戏”“九狮拜象”“麒麟狮象团龙” 等蔚为壮观的场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这些特色民俗活动,赣州的传统节日也有着独特的习俗。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赣州更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赣州客家人的春节从准备阶段就开始充满了仪式感,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去除一年的晦气 。然后开始准备各种年货,如制作客家烧果子、腌制南安板鸭、熏制客家熏鸡等,这些美食不仅是春节期间的美味佳肴,更是传承了几代人的客家记忆。

大年初一,赣州人会摆设香案,燃放鞭炮,跪拜天地,祈求一年平安发财,并选择 “大利” 的方向走几步,谓之 “出行” 。正月初二清晨,饭前先喝一碗汤,称之 “满碗”,喝完满碗后再吃早饭,这顿饭酒菜丰盛,为一岁牙祭的开始,俗称 “起牙” 。正月十六,还要置办丰盛的酒菜吃一顿,作为尾牙祭,俗称 “圆牙” 或 “倒牙” 。整个春节期间,赣州各地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端午节,赣州也有着独特的习俗。赣南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过端午节的粽子,御寒的衣物就可以收到箱子里了,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到来 。在这一天,赣州人会食粽子、赛龙舟、送端午、挂菖蒲、洗百草、祭祀土地神、佩香包、饮雄黄等。食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赣南客家人制作粽子的方法是用泡湿的粽子叶包裹浸透的糯米而成,蒸熟即可食之,讲究者还会夹入各种可口的馅心 。赛龙舟则是靠河边乡村的传统活动,龙舟竞渡,观者如堵,热闹非凡 。已订婚而未完婚的,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粽子等礼品,女方家则要回赠雨伞等;已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端午,娘家回赠多为蒲叶扇 。端午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挂上菖蒲、桃枝、艾草和符蒜,既可避毒虫,又具有驱鬼、禳凶的功能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用菖蒲、艾草、蛤蟆藤,香樟枝等多种草药煎水洗澡,据说可以祛除邪气 。小儿、妇女多有端午配香包之俗,香包所装香料,一般用干艾草、菖蒲根、山苍子、白芷、川穹、桂皮等制成,佩戴在胸前衣角,香气扑鼻,有的则在手腕、手臂佩戴用彩色丝线搓成的 “长命缕” 。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太阳穴、心窝、肚脐及掌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不仅是赣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赣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赣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赣州人民的情感和记忆,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文化的沉淀:领略赣州的文化魅力

赣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风情,还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州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江西省赣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江西采茶戏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被誉为 “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起源于江西省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江西省南部、广东省北部和福建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也有流传 。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经历了 “采茶歌”“采茶灯”(又称 “茶篮灯”)、采茶戏三个形成阶段,形成于明末清初,在清朝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 。其剧目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 。传统曲牌现存近三百首,分为 “茶腔”“灯腔”“路腔”“杂调” 四类 。表演时常用舞蹈动作有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赣南地区的生活风貌和人民的智慧。

除了赣南采茶戏,东河戏也是赣州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 。东河戏在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 。其表演语言以 “赣州官话” 为基础,穿插 “客家方言”,朴实生动,富有民间生活气息 。东河戏的脸谱、动作和身段特技都别具特色,连台大戏古朴雄浑,气氛热烈,保持了人声帮腔的特点,一人唱,众人和;昆腔曲牌,笙簧同奏,细腻典雅;乱弹腔,板式多变,繁音急弦 。

赣州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戏曲艺术上,还体现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就是其中之一。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而龙南至今保存着的 376 座形态各异的客家围屋最具代表性,其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称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 。龙南客家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尺度变化跨度极大,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面积也从 200 余平方米的猫柜围到一万多平米的关西新围 。在防御建筑方面相对成熟和完备,围屋拐角处设凸出墙面,屋顶瓦面设炮楼,围屋建有宽大厚实的墙基,有用火砖或者条石头砌成的防撬防挖外墙,炮楼内侧设计的上窄下宽的射口,包有铁皮的两三重的围门,围内建有备荒的暗井,围外环屋的壕沟,高超独特的营造技艺使龙南围屋坚固、易守难攻 。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同样独具特色。匾额是古代汉文化的标志物,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人物的辉煌、功名的显赫,颂扬着儒家道德、礼义、仁爱之文化精髓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着北方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发展,“衣冠南渡” 后,匾额习俗也随之带到了赣南,并在赣南广大客家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赣南客家民间,挂匾是一件很严肃的大事,有资格规定、申请、定匾、游匾、祭匾、挂匾、揭匾、办酒席八个流程,每一项都有具体规定和程序 。这些匾额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象征,承载着客家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特色景点:邂逅赣州的自然与人文奇观

赣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西的南部。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八境台,坐落在赣州古城墙之上,是赣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 。八境台依城墙建造,台高 28.5 米,总面积 574 平方米,朱楼碧瓦,雄丽壮观 。登上八境台,章江和贡江在这里交汇,赣州八景便可一览无余,让人心旷神怡。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江水滔滔,船只往来穿梭,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如苏轼的《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郭沫若的《登赣州城内八境台》等,更为八境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郁孤台,位于赣州老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 131 米,是城区的制高点 。它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 。郁孤台有三层,高 17 米,占地面积 300 平方米,是赣州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赣州古城全景,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韵味。郁孤台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是一座文化宝库。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首词以郁孤台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也让郁孤台声名远播。如今,郁孤台已成为赣州的文化名片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通天岩,位于赣州城西北郊 6.8 千米处,面积 6 平方千米,因 “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 而得名 。它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天岩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由摩沙岩石山组成,这里古树参天、林木繁茂、洞壑幽深,景色十分迷人 。通天岩之名源于 “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 359 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 128 品,被誉为 “江南第一石窟” 。这些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除了石窟造像,通天岩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忘归岩、同心岩、广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等,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赣州的特色景点还有很多,如赣州古城墙、古浮桥、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赣州独特的旅游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特色美食:品味赣州的舌尖诱惑

赣州的美食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道美食都是其中的一抹亮色,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的美食,不仅味道鲜美,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赣南小炒鱼,作为赣州的一道传统名菜,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和浓郁的风味 。它属于赣菜系赣南客家菜一支,由明代名厨凌厨子为时任巡抚王守仁独创 。制作时,先将新鲜的草鱼或鲫鱼处理干净,切成块状,用盐、胡椒粉、料酒等腌制片刻,然后加入鸡蛋清和适量淀粉拌匀 。接着,将腌制好的鱼块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色捞出 。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姜蒜末、红椒末煸炒出香味,再加入料酒、生抽、老抽、盐、胡椒粉、醋、糖、鸡精等调料,翻炒均匀 。最后,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放入炸好的鱼块,用中火翻炒均匀,让鱼块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撒上葱花即可出锅 。这道菜色泽金黄、味鲜嫩滑、略带醋香,让人回味无穷 。

兴国鱼丝,又称与你相思,是兴国县别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 。它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选取肉质较厚的草鱼或红鲤鱼,刮尽鱼鳞,去除内脏和骨头,将纯净的鱼肉剁碎成酱,再按一定比例掺入红薯淀粉和适量的食盐,揉成团后,分成若干大砣,用木质滚筒辗压成一张张薄饼,放到特制的竹搭中,加火蒸熟 。待冷却至不粘手时,折叠成条状压紧,然后切丝,晒干贮藏 。食用时,可汤煮,亦可凉拌、煎炸 。兴国鱼丝鲜美嫩滑、柔韧可口,因为 “鱼丝” 与 “余思” 谐音,意即我思念你,所以至今兴国老表出远门,家人都要煮碗鱼丝饯行,表达 “游子在外,永远思家” 之意 。旅居海外的同胞回乡探亲,回去时也要带上几包鱼丝,以便经常品尝到家乡特产,寄托怀故思乡之情 。

宁都三杯鸡,是一道以土鸡为主料制成的美食 。这道菜的历史颇为传奇,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江西的老婆婆得知文天祥即将被杀,就带了一只鸡和一壶酒来狱中探望他 。在一位狱卒老乡的帮助下,老婆婆见到了文天祥,她把带的鸡收拾好切成块,在瓦钵中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 。一个时辰后,两人把鸡肉端到文天祥面前,他心怀亡国之恨吃完了最后这顿饭 。后来,这个狱卒回到老家江西宁都后,每逢文天祥祭日,必用这道菜祭奠他 。经过不断演变,厨师将三杯酒改成一杯甜酒酿、一杯酱油、一杯猪油,而且用江西宁都特产的宁都黄鸡做原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杯鸡 。制作宁都三杯鸡时,先将鸡洗净宰杀,砍成适当大小的块,姜整块拍松,葱打成结 。取砂锅一只,起锅放油,放入姜、葱,微微煸香,然后放入鸡块,再加入一杯酱油、一杯米酒,一杯猪油,烧至所有水分全部收干 。剩下肉的时候,继续小火慢煲,直至表面焦香即可出锅 。这道菜鸡肉鲜嫩,色泽红亮,味道浓郁,甜中带咸,咸中带鲜,口感醇厚,让人欲罢不能 。

总结与互动

赣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的人文风情浓郁,居民的热情好客、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才情;它的风俗传统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它的文化艺术独具特色,赣南采茶戏、东河戏、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特色景点美不胜收,八境台、郁孤台、通天岩等,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赣南小炒鱼、兴国鱼丝、宁都三杯鸡等,每一道都蕴含着浓浓的家乡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赣州,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精彩。相信每一位来到赣州的人,都会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曾经去过赣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赣州印象、旅游经历,或者你对赣州美食的喜爱;如果你还没有去过赣州,那么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已经心动,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赣州之旅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