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过年就想起大同,那些风俗里藏着的温暖回忆,你还记得吗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0 16:26:46

喜观大同风俗

大同古邑韵悠长,习俗遗风绽瑞光。

旺火烛天祈运畅,社歌动地颂年昌。

良缘缔结欢颜驻,佳节来临美味彰。

最爱此城烟火盛,心随其乐意洋洋。

大同婚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大同的婚俗,犹如一部生动的民俗史诗,承载着这座城市千百年的文化底蕴,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精彩交融 。

在传统大同婚俗里,流程繁琐且讲究颇多。首先是合婚,媒人穿梭于男女两家,互通庚帖,将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请人卜算,看彼此之间有无相克,以此判断这段姻缘是否合适 。合婚后,便是至关重要的换帖环节,印有龙凤的帖上书写着定式套语,大同龙凤帖讲究叠成九折,寓意天长地久。随帖各备信物,如戒指等,相互交换,标志着订婚,两个家庭也由此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

下茶,也叫行纳币礼,婿家备齐服饰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并附上请期书,称为 “通书” 。这一环节不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对婚期的初步确定 。迎娶前一日,婿家会备肉、面纳于女家,俗谓肉为 “离娘肉”,面为 “离娘面”,此为 “催妆”,意在提醒女方做好出嫁的准备 。

到了迎亲当天,新郎需带着特定的物品前往女方家。这些物品包括红布包,里面装有红脸盆、洗刷用具、镜子等;离娘肉猪肋 5 - 7 根,用红纸包裹;红酒两瓶,缚带须子母葱一根,红线缠绕且不可打结 。女方则会设筵盛情款待,招待女婿时,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新女婿要 “偷” 杯子,寓意 “一辈子” 带把生儿子 。之后,新郎要找到被藏起来的新娘鞋子,经过一系列考验后,将新娘背上车,新娘脚不能沾地,这一过程被称为 “背亲” 。车队启程后,要绕着市区有吉祥之名的路行走,如吉祥路、惠福路等,寓意婚后生活吉祥如意 。

到达男方家后,新娘被背至床上,坐上提前准备好的红被子,喝过红糖水后,方可下地 。随后是拜天地、拜堂仪式,新人在中堂先拜祖先,后拜父母、长辈、亲朋 。晚上,亲朋好友会闹洞房,正所谓 “新妇三天无大小”,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入房逗引新娘,场面热闹非凡 。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同现代婚俗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与创新 。如今,自由恋爱成为主流,媒人不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谈婚论嫁时,不少家庭仍会请个媒人,走个传统的过场 。迎亲时,虽然仍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新郎要戴红花,给新娘带红布裤带寓意 “喜结良缘”,带插葱的瓶子寓意 “生根立后”,带 “离娘肉” 寓意 “五方吉庆” 。但同时也融入了新的讲究,比如迎亲车队更加豪华多样,迎亲游戏丰富多彩,像让新郎唱歌、做俯卧撑等,增加了婚礼的趣味性 。

婚礼仪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流程。现在,许多新人会选择在酒店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更加浪漫、庄重 。证婚人、主婚人讲话后,新人交换戒指、行鞠躬礼,还会增加新人代表致答谢词、向双方父母献花等环节,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宾客的感谢 。此外,婚礼现场的布置更加精美,灯光、音响效果营造出梦幻的氛围,让婚礼成为一场令人难忘的盛宴 。

在现代大同婚俗中,回门和住对月等习俗依然保留。回门时,新郎要准备礼物,和新娘一起回娘家,新娘家亲戚会拦门要红包,进门后由新娘的妹妹或弟弟端洗脸水 。住对月则是婚后一个月,新媳妇回娘家过夜,增进新娘与娘家的感情 。

丧俗礼仪:对逝者的敬重与缅怀

大同的丧俗,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人文关怀与传统价值观的厚重史书,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对逝者的敬重与对生命终结的庄重对待 。

当亲人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家人便会开始筹备后事,这是对生命最后旅程的提前守护 。一旦逝者离世,首先进行的是小敛,为逝者净身、换寿衣,这一过程充满了对逝者的敬重,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认真,仿佛在与逝者做最后的告别 。寿衣的选择也十分讲究,通常为奇数件,从里到外,层层穿戴,寓意着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提供周全的庇护 。

小敛完成后,便要讣告亲友,让大家知晓这一悲痛的消息 。亲友们得知后,会陆续前来吊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 。此时,家中会设灵堂,灵堂内摆放着逝者的遗像,周围布置着挽联、花圈,气氛庄严肃穆 。

大敛是将逝者放入棺木的重要环节,棺木的材质、做工都有一定的讲究,富裕人家会选用上好的木材,制作精美,普通人家也会尽力为逝者准备合适的棺木 。入殓时,亲人们会将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一同放入棺中,希望这些物品能陪伴逝者在另一个世界 。

烧纸是丧俗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仪式,从逝者离世后,家人便会每天在特定的地点烧纸,为逝者送去 “钱财”,让他们在阴间生活无忧 。烧纸时,家人们会念念有词,诉说着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

送灯则是在逝者离世的当晚,家人会前往城隍庙,向城隍爷 “报庙”,意为告知逝者的离去 。一路上,家人手持灯笼,哭声不断,场面十分悲戚 。

辞灵是在出殡前,家人和亲友再次向逝者告别 。这一过程中,会有隆重的祭祀仪式,摆放着丰盛的祭品,家人们依次磕头行礼,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和感恩 。

出殡是整个丧俗中最为隆重的环节,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走在最前面的是引魂幡,由逝者的长子或长孙高举,寓意为逝者引领前往阴间的道路 。随后是灵柩,由多人抬着,棺木上覆盖着红布,象征着逝者的离去是一场庄重的远行 。送葬的亲友们身着素服,头戴孝帽,哭声伴随着唢呐声,回荡在街巷 。沿途,会有亲友和路人设置路祭,摆放香案、祭品,向逝者表达敬意 。

复三,也叫圆墓,是在逝者安葬后的第三天,家人再次前往墓地祭祀 。这一天,家人会为坟墓添土,修整周边环境,让坟墓更加规整 。同时,再次摆放祭品,进行祭祀,希望逝者能在另一个世界安息 。

在整个丧期,家人要守孝,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如穿着素服、饮食清淡、避免娱乐活动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孝道 。大同的丧俗,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简化,但其中蕴含的对逝者的尊重、对孝道的坚守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始终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成为大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节日风俗:岁月里的仪式感

春节:红红火火过大年

大同的春节,是一场盛大的民俗狂欢,从腊八开始,便奏响了过年的序曲 。

腊八节,大同人习惯称之为 “红豆粥”,与许多地方 “喝” 腊八粥不同,大同的腊八粥是 “吃” 的 。以小米为基础,加入红小豆或豇豆、大红豆、扁豆,再加葡萄干、红枣、莲子、花生等 。先将红小豆、豇豆、大红豆提前一晚煮至七分熟,煮豆的汤要留着备用 。第二天早晨,将小米和提前煮好的豆子放入锅中,加入煮豆的汤和其他配料,小火焖 。焖熟搋至软糯,加入白糖、芝麻等,再搋匀即可 。吃的时候,还会配烩菜,以黄豆芽、豆腐、菠菜为原料 。除了腊八粥,腊八蒜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剥了皮的蒜瓣放到密封容器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冷的地方,慢慢地,蒜就会变绿,成为过年佐食的佳品 。

过了腊八,年味愈发浓郁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 。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 “灶王爷” 神位,两侧是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 “一家之主” 的对联 。这一天,人们会供饧饼酒果,祀灶神,以求福庇 。吃麻糖祭灶,也是当地习俗,希望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各种习俗精彩纷呈 。一大早,人们就开始贴春联,用最纯朴的方式祈愿新年好运连连 。春联以工整、对偶、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同时,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 “福” 字,有的人干脆将 “福” 字倒过来贴,表示 “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窗花也是必不可少的,各种剪纸贴在窗户上,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 。

夜幕降临,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团圆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八宝饭等 。饺子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则不能吃完,因为鱼与 “余” 同音,意味着 “年年有余” 。饭后,便是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彻夜不眠,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年兽侵害 。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生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 。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 “旺气冲天” 。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 “旺气冲天”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 。它选煤精良,造型美观,必须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而且逐年增高,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 80 吨煤垒成,高达三丈 。

初一凌晨,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 。通常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 。如今,“过年好” 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因为初一以来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 “破五” 。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 “送穷”,黎明各洒扫秽垢,送之门外 。又剪彩为人,在街头相更换,名曰 “送穷” 。民间还传说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故各处商家店铺纷纷开张营业,迎接财神,以求利市 。

正月十五元宵节,同样热闹非凡 。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着团圆美满 。大同的元宵种类繁多,有白糖馅、豆沙馅、芝麻馅等,口感软糯,香甜可口 。除了吃元宵,还有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街头巷尾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动物形状的、人物形状的、花卉形状的,五彩斑斓,美轮美奂 。人们穿梭在花灯之间,欣赏着美丽的夜景,猜着有趣的灯谜,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社火表演也是元宵节的一大亮点,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节目精彩纷呈 。舞龙舞狮的队伍在锣鼓声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踩高跷的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迈着轻盈的步伐,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 。跑旱船的演员们则模仿着船在水中行驶的姿态,生动有趣 。整个城市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为春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中元节: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大同被称为 “鬼节”,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 。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同的农村地区,人们会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温暖 。大部分家庭,会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 。大同的巧妇们用发面捏出不同造型的人物、花鸟鱼虫等,面人儿不仅看着栩栩如生,逼真动人,而且闻着香、吃着脆,直接考验主妇的面功、捏功、画功 。用多少面、发多长时间、放多少碱,都十分讲究,做出的面人儿不能碱大发黄、更不能碱小发硬,不能开花毁了容貌 。后来又发展出做成鱼、兔子、鸟等动物和水果形状 。送面人儿也有诸多讲究,娶妻嫁女,男方为女方送一对面鱼,女方为男方送一对面兔,表示 “恩恩爱爱、成双成对”;亲朋好友要送新婚夫妇胖娃娃,希望 “早生贵子”;子女为父母祝寿要送寿桃红果,希望长命百岁 。

到了中元节当天,大部分农民会上坟、扫墓、烧钱化纸,对故人示以祭奠 。他们带着祭品,来到亲人的墓前,摆上水果、点心等,点上香,烧纸钱,磕头行礼,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在他们心中,这些仪式是与先人沟通的桥梁,虽然阴阳两隔,但对先人的爱与牵挂从未减少 。这种风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成为大同人传承家族文化、维系亲情纽带的重要方式 。

饮食风俗:舌尖上的大同

黄糕:大同人的 “心头好”

在大同,黄糕是当之无愧的饮食明星,深深扎根于大同人的生活与文化之中 。

黄糕的制作原料是当地特有的黍子,黍子去皮后得到黄米,将黄米磨成面粉,便开启了黄糕的诞生之旅 。制作时,先用温水将黄米面和成碎块状,如同雪花般轻盈的散粒,大小均匀 。接着,将和好的黄米面小心翼翼地撒在笼屉上,要铺洒得均匀如霜,随后用大火蒸 5 到 10 分钟 。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待看到部分黄米面颜色变深,就表明已蒸熟,大同人形象地称之为 “呵了” 。在 “呵了” 的地方再次撒上糕粉,盖上盖子继续蒸,如此反复,直至所有黄米面都蒸熟 。这一步骤中,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火大了容易焦糊,火小了则蒸不透,影响口感 。

蒸熟后的黄米面还需进行关键的 “搋糕” 环节 。将蒸熟的黄米面倒入盆中,此时的黄米面温度极高,且极为筋道黏手,这就要求搋糕的人眼疾手快 。真正的高手搋糕时,会先在凉水里蘸一下手,双手迅速握拳,在盆里揪、擩、扯、滚、搋、翻,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经过几个来回,原本不成形的黄米面就会变成金黄、软筋、光滑、润泽的椭圆体,再在上面抹一层麻油,高温瞬间会让油冒起一层细密的油泡泡,此时的黄糕达到颜值与香气的高峰,呈现出 “黄、软、筋、香” 的四大特点 。

黄糕的吃法丰富多样,可素吃,也可油炸 。素吃时,将蒸好的黄糕佐以肉菜,大口吞咽,感受黄糕的软糯与肉菜的鲜香相互交融,那滋味,“黄糕泡肉,吃个没够”,让人回味无穷 。油炸的黄糕则别有一番风味,把素糕掐成核桃大小的糕块,捏成皮,包上各种馅料,放入油锅炸至金黄 。馅料的选择极为丰富,有甜口的豆沙、枣泥,加入玫瑰提味,香气四溢;有咸口的酸菜、肉末,还有独特的髓油馅,由牛骨髓配以葡萄干、核桃仁、红果脯、绿果脯、去皮白芝麻、白糖、红糖制作而成 。油糕的形状也各具特色,有的圆如棋子,有的长似弯月,有的掐成三角形,有的夹紧后两手一掬就成了 “相公帽”,还有的干脆包成水饺样 。刚出锅的油炸糕,外皮酥脆,轻轻一咬,发出 “咔嚓” 的声响,内馅香软,各种味道在口中散开,令人欲罢不能 。

黄糕在大同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日常主食的首选,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俗语 “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白面饿断腰”,生动地说明了黄糕的耐饥特性,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食用,煤矿工人下井前饱餐一顿黄糕,干一天活都不觉得饥乏 。由于 “糕” 与 “高” 谐音,黄糕被赋予了兴高采烈和高升旺长的美好寓意 。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时,当地人必定制作并分享黄糕,俗称 “吃喜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黄糕,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浓浓的亲情与喜庆的氛围交织在一起 。对大同人来说,黄糕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大同人的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即使漂泊在外的游子,吃尽天下美食,心中最割舍不下的依然是家乡的黄糕,那是母亲的味道,是故土的呼唤 。

八大碗与特色 “大菜”

大同的宴席文化历史悠久,八八席、六六席、四四席各具特色,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大同独特的饮食文化 。

八八席是民间最高级别的宴席,八人为一桌,菜品丰富多样,包括八个大碗、八个小碗,外加一个九攒头 。八大碗中,烧猪肉(小烧肉)色泽红亮,肉质鲜嫩,肥而不腻;酥牛肉肉质酥软,入口即化,香味浓郁;白羊肉(清蒸羊肉)肉质鲜嫩,汤汁清澈,味道鲜美,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烀肘子皮滑肉烂,肥而不腻,满满的胶原蛋白;八宝饭香甜软糯,各种食材相互搭配,口感丰富;肉丝金针汤鲜美可口,金针的爽滑与肉丝的鲜嫩相得益彰;肚丝(蒜苗)汤清香爽口,肚丝脆嫩,蒜苗的清香为汤增添了独特的风味;黄焖鸡鸡肉鲜嫩,色泽金黄,味道醇厚 。有时,会去掉其中一碗,加一条鱼,如清蒸鱼,鱼身处理得恰到好处,清蒸的做法保留了鱼的鲜味,鱼肉鲜嫩,入口即化;或加一碗 “大菜” 福肉烧海参,海参软糯,福肉肥而不腻,两者搭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八小碗讲究应时应季,肉丝炒韭菜,韭菜的鲜嫩与肉丝的香味相互交融;过油肉以精选猪里脊肉为主料,经过上浆、拉油,配以优质黑木耳、大葱炒制,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糖熘山药香甜可口,山药软糯,糖汁晶莹剔透;糖醋肉片酸甜可口,肉片外酥里嫩;清扒西葫芦清爽可口,西葫芦的鲜嫩与独特的烹饪方式使其味道别具一格;晚松夹馅(老大同人称白菜为晚松),白菜的清甜与馅料的香味完美结合;酿茄子将茄子切成夹肉饼的形状,中间夹上调味后的肉馅,先炸后蒸,茄子的清香与肉的鲜美融为一体;杏梅肉酸甜适中,口感独特 。九攒头包括八个凉菜,外加水煮五香黑瓜子 。四个荤菜有酱肉(猪肉),肉质紧实,酱香浓郁;酱牛肉(平遥牛肉),牛肉纹理清晰,味道醇厚;灌肠,口感爽滑,味道独特;白肚(羊肚),脆嫩可口 。四个素菜中,胡芹桃仁,胡芹的清香与桃仁的香脆相互映衬;炝红菜色泽鲜艳,口感爽脆;拌麒麟,食材搭配巧妙,味道清新;糖丝海带,海带丝裹着糖丝,甜咸适中 。九个菜用小碟盛放,黑瓜子摆在中间,其余围其摆放,成梅花状,不仅美味,而且极具观赏性 。

六六席即六人一桌,包括六个大碗、六个小碗及主食 。六大碗有白羊肉、烀肘子、黄焖丸子、肉丝金针汤、鸡羹汤、八宝饭 。六小碗有肉丝炒银针、过油肉、糖熘山药、肉丝炒蒜苗、糖醋肉片、炒杂拌 。四四席也是六人一桌,包括四个大碗、四个小碗、一个攒盘及主食 。四大碗有烧猪肉、烀肘子、黄焖丸子、黄焖鸡块 。四小碗有炒三鲜、糖熘山药、麻酱梨、炒肉片 。攒盘以拌粉打底,两荤四素摆在上面,摆成山形,中间用 12 牙儿煮鸡蛋摆成莲花状,十分美观,体现了大同人对宴席菜品摆盘的讲究 。

除了这些传统宴席菜品,大同还有许多特色 “大菜” 。什锦火锅以大同传统铜火锅为载体,是冬日里的温暖佳肴 。锅中食材丰富多样,肉类有大同传统大烧肉、清蒸丸子、鸡肉、牛肉、虾、海参、海米等,每一种肉类都经过精心处理,大烧肉肥而不腻,清蒸丸子鲜嫩多汁;素菜有干豆角、干葫芦条、木耳、白菜、炸豆腐、黄花菜、粉条、土豆等,干豆角和干葫芦条经过泡发,吸收了汤汁的鲜美,白菜清甜,炸豆腐外酥里嫩 。荤素搭配,配色明艳,营养丰富,各种食材在铜火锅中共同煮出鲜美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热气腾腾的美食,温馨又幸福,其制作方法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过油肉是闻名三晋的宴席名菜,也是大同人餐桌上的常客 。以精选猪里脊肉为主料,猪里脊肉肉质鲜嫩,无筋无丝 。先将里脊肉切片,加入适量的盐、料酒、生抽、淀粉等调料上浆,让肉片充分吸收调料,锁住水分 。然后放入油锅中拉油,待肉片炸至金黄捞出 。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优质黑木耳、大葱爆香,再加入炸好的肉片快速翻炒,加入适量的盐、白糖、醋、淀粉等调料勾薄芡,使汤汁均匀地包裹在肉片上 。成菜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增 。

凤趴窝是一道极具特色的传统名菜,以整只雏鸡为主料 。雏鸡经过处理后,放入锅中加入各种调料炖煮,直至鸡肉酥烂浓香 。这道菜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菜两吃,鸡腹中通常会藏有鸡蛋,煮好后,鸡肉鲜嫩多汁,鸡蛋吸收了鸡肉的香味,肉嫩蛋香 。鸡与 “吉” 谐音,民间常以鸡喻凤,因此,大同人在大宴之时必有整鸡 “出席”,凤趴窝也因有历史、有故事而成为经典名菜,许多大同人宴请外地宾朋时必点此佳肴,向客人展示大同的美食文化 。

红焖羊肉是大同人喜爱的家常美食,充分体现了大同地处农牧交错带,饮食文化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碰撞融合 。烹饪时,先将羊肉切块,放入开水中汆烫,去除血水和杂质 。锅中热油,倒入葱段、姜片、蒜末、干辣椒爆香,放入汆好的羊肉块翻炒,倒入料酒、酱油,炒至羊肉上色 。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花椒、八角、桂皮、香叶等调料,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直到羊肉熟烂 。红焖羊肉色泽红亮,肉质鲜嫩,入口即化,肉嫩、味鲜、汤醇,讲究 “上口筋,筋而酥,酥而烂,一口吃到爽” 。北魏家宴在此菜中加入浑源黄芪,不仅增加了菜品的营养价值,更具养生功效,颇受食客青睐 。

大同的饮食风俗,从家常的黄糕到丰盛的宴席菜品,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大同的历史与文化,是大同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成为大同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四方来客前来品尝、探寻 。

独特民俗活动:大同的别样风采

生旺火:祈愿兴旺的传统

在大同,生旺火是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大同的大街小巷便会出现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这便是寓意深远的旺火 。

垒旺火时,人们精心挑选煤炭,将其堆砌成规整的形状,中间放入易燃的柴草,上面贴上大红字条 “旺气冲天” 。煤炭在大同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生活提供了温暖,更融入了民俗文化之中 。到了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这是点燃旺火的时刻 。瞬间,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犹如一座燃烧的浮图,照亮了夜空,既为寒冷的冬夜带来了温暖,又营造出壮观而热烈的氛围 。大人孩子们围聚在旺火旁,有的兴高采烈地做游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四周;有的手持鞭炮,小心翼翼地点燃,感受着鞭炮带来的刺激与欢乐 。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他们相信,在旺火旁烤一烤,便能沾染 “旺气”,新的一年里家庭兴旺、事业发达、财源广进 。孩子们还会走街串巷,观察评论各家火堆的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得旺,就意味着谁家的旺气更大 。如今,生旺火这一风俗习惯在大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过年时生,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也会生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 。怀仁旺火选煤精良,需用机械或人工挖掘出优质原煤,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造型上,必须由高明师傅将其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这样才能保证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而且,为了表达一年胜似一年的美好寓意,每年垒砌的旺火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 。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会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 80 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场面十分震撼 。生旺火,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大同人情感的寄托,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让人们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感受着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

游八仙:去百病,祈安康

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始于明朝,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每年正月初八,被大同人称为 “八仙日”,这一天,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他们会下凡赐福人间 。

传说中,八仙神通广大、乐善好施,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帮助贫苦老百姓渡过难关,深受百姓的喜爱与敬仰 。八仙中的吕洞宾是山西人,而张果老也与大同有着特别的缘分,传说北岳恒山就是张果老修道炼丹的地方,云冈区的高山镇也流传着张果老的神秘传说 。为了迎接八仙的到来,祈求来年的健康和平安,大同百姓家家都会扶老携幼,走出家门 。他们聚集在寺庙和道观里,带着虔诚的心,上香许愿祈福 。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人们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

“游八仙,去百病”,这句俗语在大同广为流传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出游,能够祛病消灾,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 。于是,古城内的华严寺、纯阳宫、关帝庙等寺庙道观,上香祈福的市民络绎不绝,将寺院挤得水泄不通 。华严广场上人潮涌动,孩子们头戴状元帽、手持棉花糖,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各景区工作人员也会忙碌起来,引导市民有序排队,进入景区逛庙会挂福牌祈福,并为 60 岁以上的老人、电子票等免票人员设置专用通道 。

除了去寺庙道观祈福,人们还会逛庙会、游市集 。庙会上,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冰糖葫芦、糖人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特色工艺品摊位前,摆满了精美的手工艺品,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 。热气腾腾的美味小吃与孩子们的嬉笑声相互交融,为庙会增添了温馨的年味 。此外,正月初八还有放生的习俗,也叫 “放生日” 。人们会把家里养的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体现了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理念,也表达了期盼世间万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在大同,一些商场和店铺也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张迎客,取 “八” 的谐音 “发” 之意,祈愿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游八仙,这一传承数百年的传统习俗,不仅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传承了民俗文化,更寄托了大同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成为大同独特的文化符号 。

总结

大同的风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每一笔都饱含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充满仪式感的婚俗,到庄重肃穆的丧俗;从热闹喜庆的节日风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饮食风俗;再到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无一不彰显着大同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

这些风俗不仅是大同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它们见证了大同的兴衰变迁,也塑造了大同独特的城市气质 。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同的风俗依然顽强地传承着,并且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融入新的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它们是大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后人能够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也为大同增添了独特的城市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他们在体验大同风俗的过程中,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大同的风俗,是大同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永远珍视与传承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