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作为宋朝开国皇帝,他的治国方略有哪些让后人赞叹的地方?

琅琊左史 2024-10-21 11:23:47

科举取士,文官治国,君臣共治天下。

怕什么,禁什么。

赵匡胤是个军阀,五代时期最常见的产物。

五代短短五十三年,军阀篡位的事例频繁上演。

篡位这种事一旦开头,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就会成为惯例。

后梁朱温、后唐李嗣源,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篡位上台。

有着前辈们的“创业”经验,赵匡胤也很自然的选择了这条道路。

谋朝篡位属于大逆不道,要留骂名于史书。

可如果干好了,那就是天命所归。

赵匡胤就属于这后一种。

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前,将赵匡胤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赵匡胤凭借对禁军的掌控,轻易地欺负了柴荣的孤儿寡母,兵不血刃的发动兵变登基称帝。

当赵匡胤坐在皇位上,看着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再回想五代的频繁更替,他心中非常不安。

赵家王朝要想长治久安,武将拥兵自重的问题必须解决。

他凭借绝对军事实力,率先向武将们发难,通过和平方式解除了结拜兄弟们的兵权。

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血性清洗就解除了开国功臣们的兵权。

在这一点上,赵大哥确实是个厚道人。

赵匡胤对待自己曾经的大哥——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代也算是仁至义尽,封了象征性的王,永保富贵。

缺什么,补什么。

武将被解除了兵权,五代时期的治国方式就得大破大立。

赵匡胤看中了文官集团,这个群体比武将更忠顺。

他大力提高文官地位,以文制武,利用文官士大夫治国。

文官集团不像武将集团,它的产生有一定的技术壁垒。

武将集团可以通过提拔自己的亲信就能轻易形成,自己的亲信再提拔自己的亲信,这种金字塔形的组合可以快速搭建。

这种权力组合形式,不需要你这个亲信有多大能力,只需要忠诚。

而文官就需要一定的能力,任命也需要一定的形式。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决定:“国家设科取士,本欲求贤以共治天下”。

赵匡胤善于抓主要矛盾,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也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文官集团就通过科举取士的方式选拔,将全天下的人才一层层的筛选过滤,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由皇帝亲自测试,测试通过后再任命官职。

这些最终选拔通过的士子就成了天子门生。

他们会从低级职位干起,根据资历和政绩一步步升迁,最终进入帝国的核心决策层。

而且,科举取士这种方式,每三年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机制不会断档。

帝国最优秀的人才源源不断的向上汇集。

文官治国的方式最终奠定,并且有效的发挥作用。

超一流帝王。

赵匡胤的科举取士和文官治国至少解决了两个历史难题。

第一个就是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谋朝篡位的问题。

第二个是解决了汉末以来外戚、世家大族把持国政的问题。

赵匡胤是个善于总结和反思的帝王,也是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帝王。

他这一箭双雕的策略,终止了五代频繁更替的局面,为宋朝奠定了三百年基业。

自宋以后,文官治国成了惯例,科举取士成了常态。

元明清三代均没有突破宋朝的治国模式。

即使到现在,也在奉行公务员考试和文官治国这种模式。

宋太祖受限于寿命不永,没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浩大军功,也没有汉文帝和唐太宗的盛世文治,但他却将文官治国和科举取士两个并非自创的治国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并确定为历史惯例。

再加上他结束了五代大分裂的局面,有此两点,就让他成为和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比肩的超一流帝王。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