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地方政府的日子可不好过,不少地方都哭穷喊着压力山大,明明GDP数字年年都创新高,地方财政却捉襟见肘了。
这钱花的跟流水似的,哗哗地就没了,可纳税人的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得花在刀刃上才行!
这地方财政的钱究竟都花到哪去了?政府又该如何开源节流,保障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呢?
一、基建支出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这些年我国的基础建设就体现了这点,高速公路、高铁、机场遍地开花,成了大家口中的基建狂魔。
这些工程看着是真气派,但也真烧钱。
就拿高铁来说,2023年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4万公里了,要建这么长的高铁,得有几万亿的投资,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基建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水泥、钢铁、建材等等,成为拉动经济的火车头,过去十年基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20%。
只不过地方政府为了修路、建桥、盖楼,那口袋里的钱哗哗地就流出去了,这些钱很大一部分就是老百姓的纳税钱。
这些基建项目一投就是几十亿、上百亿,而且这东西一时半会还见不着什么回报,好多项目都是亏损运营。
2023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过40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基建投资导致的,花这么多钱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能不大吗?
如今地方财政吃紧,很多人也说要砍基建,只是基建不能一刀切,得看情况。
要是经济落后的地方,适当投点基建,那还是挺必要的。
能改善投资环境,还能吸引企业来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倒也行。
要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修的路够多了,可以多搞搞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等,那才是正道。
还有可以多找些社会资本,一起投资基建,让政府压力小点。
基建投资得量力而行,别寅吃卯粮,兜里得留点钱,才能细水长流。
二、民生支出要说到花钱的地方,民生支出那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教育、医疗、社保哪个都得花钱。
这可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政府不能不管,所以民生支出是年年都在涨。
就拿教育来说吧,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6万亿元,占GDP比例超过4%,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种补贴、助学贷款层出不穷,光研究生奖学金名额就扩大了一倍。
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还有现在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广,报销比例也越来越高。
2023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超过3.3万亿元,支出超过2.8万亿元,可见医疗保障的力度之大。
此外养老金、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等也是政府出大头。
要知道当年可没有养老金一说,现在领养老金的人,拿的不仅是现在年轻人交的养老金,还有政府的补贴。
这些民生支出对地方政府来说压力太大,钱就那么多,花的地方又多,一方面要保障民生,另一方面又要发展经济,这真是个两难的选择。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就压缩民生支出,结果老百姓怨声载道。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讨好老百姓,就加大民生支出,结果财政捉襟见肘,那民生支出到底该怎么花才合适呢?
关键在于精准二字,得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发达地区教育已经很好了,就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让那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
这民生支出就得花得精明,花得有效,才能真正惠及老百姓。
三、公务支出一提到公务支出,大伙首先想到的估计就是三公经费了,这指的是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费。
这些年来关于三公经费的争议一直不断,有人觉得政府部门必要的公务活动肯定少不了,花点钱也正常。
但也有人觉得,有些公务支出花得有点大手大脚,甚至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就拿公务接待来说,有些地方接待规格高得离谱,山珍海味、觥筹交错,这哪是公务接待,分明是来享受!
还有公务用车问题,有些地方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甚至把公车当成自己的私家车,油费、过路费、维修费,全都由政府买单,自己则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因公出国方面,有些地方打着考察学习的幌子,实则去公款旅游,明摆着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这些不合理的公务支出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还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老百姓心里不舒服,辛辛苦苦挣的钱,都拿去给官员们吃香的喝辣的了,谁乐意啊?
如今财政吃紧,这公务支出也得管管,关键在于公开透明和严格监管,得把公务支出的账目公开,让老百姓知道钱都花哪去了。
而且得加强监管,对违规使用公务资金的行为,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放心,才能让政府的钱花得明明白白。
四、科技投入支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就得靠科技创新,所以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超过2.5%,有些人就好奇投资科技这么烧钱吗?
建科技园、搞科研项目、引进高科技人才,这都需要花钱,各地都建起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园区,为科技企业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等支持。
还有各种科研项目,也非常烧钱,像芯片研发没有几百亿的投入,根本玩不转。
此外引进高科技人才也花费不少,现在各地都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就为了吸引那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来落户,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有些地方甚至开出百万年薪、提供住房补贴,就为了抢人才。
大家都知道科技是好东西,只是科技同样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
有些科研项目,可能研究了好几年,最后啥成果也没搞出来,这钱就等于打水漂了。
对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知道科技创新重要,应该花钱。
但另一方面又担心钱打了水漂,导致财政吃紧,所以给钱给的抠抠搜搜的。
对政府来说,科技支出得把钱花在最有前景的项目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投一点,最后什么成果也没有。
可以重点支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等。
它们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绝对是物有所值。
五、债务支出要说地方财政的心头病,债务支出绝对是个大头。
地方政府的钱很多时候都不够花,只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从银行贷款等等。
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
这些地方债很多都是因为前面说的那些支出——基建、民生、公务、科技造成的。
结果现在每年都得拿出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来还债付息,反而没钱来改善民生了。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不是小事,债务负担太重,会影响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还会增加财政风险。
这问题想解决得开源节流,一方面得想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经济、提高税收效率,另一方面得控制支出,别大手大脚花钱,尤其是那四大支出,得精打细算,量力而行。
更重要的是,得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借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得加强监管。
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结语
地方财政吃紧,说到底还是钱不够花,想解决这一困局,开源节流是关键。
中央政府也得帮一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让地方政府的日子好过点,百姓的生活才能好过一点。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宏观市场 | 广义财政支出韧劲凸显——评2024年9月财政数据 2024年10月28日 14:29 兴业研究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1028/herald/503f35627b6ad868233a2a332bad8b40.html
多地进入长期财政紧平衡状态,一半地区财政自给率低于疫情前 界面新闻2024-09-02 17:21 北京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075534841626435&wfr=spider&for=pc
国家账本中的28万亿投向哪?教育最多,科技支出涨一成2024-03-07 08:35 来源:南方都市报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9e5a815727/06839d9b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