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天气不太热,而有一部电影却是大热: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存亡之战》上映仅5天,已连续4天单日票房突破1亿大关,当前总票房已破6亿,稳居国庆档第一。
这部电影是陈凯歌《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关键一战——铁原阻击战。
这场战役不仅是第五次战役中的存亡关头,更是中国志愿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影片通过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和深情细腻的叙事手法,生动再现了那段历史:在炮火连天的铁原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们以满腔忠勇守卫阵地,用一身热血诠释了不惧不退的英勇精神。
铁原阻击战,这12昼夜的生死较量,2.5万名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抵挡住敌军陆空协同的猛烈进攻,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为稳定朝鲜战场局势奠定了关键基础。
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牢牢地记住了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要像一颗钉子一样,狠狠地钉在自己的阵地上!”
我相信,这也是这部电影中最激动人心一句话。
《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成功,离不开导演陈凯歌及其团队的精心打造。
陈凯歌作为大导演,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在近些年来鲜有优秀作品问世的情况下,他的这一部作品堪称诚意之作。
他与编剧张珂的对话,深刻揭示了拍摄此片的初衷和立意:
“这是牺牲了19万多烈士吗?不是的,这是一个人牺牲了19万多次,他是中国人,他叫志愿军。”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陈凯歌对志愿军将士的崇高敬意,也彰显了他拍摄此片的真诚与用心。

影片在战斗场面的还原上,达到了近乎“纪录片”的水准。
剧组为了实现“实拍”,搭建了20多个拍摄场地,占地超过百万平方米。最大的拍摄场地就是铁原战役的战场,耗时3个月搭建,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挖了上万米的战壕,连起来有十几公里长,一米五的战壕也是一比一如实还原。
演员们也是在实地从一米五高度落下“肉身”实景拍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影片中的战斗场面异常真实,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之中。
除了导演和制作团队的用心,演员们的出色表现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朱一龙饰演的李想,以其瘦弱却坚韧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战争片中超能英雄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真实与伟大。
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为影片增添了情感深度,她与哥哥李想的团圆场景,让人动容。
吴京饰演的傅崇碧,则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决心,成为了影片中的灵魂人物。
然而,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志愿军:存亡之战》也不例外。

有网友对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和角色设置提出了吐槽,部分观众对开场朱一龙挥舞红旗的场景以及辛柏青的对手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处理略显突兀。
同时,张子枫饰演的李晓戏份过多,以及她与陈飞宇饰演的孙醒之间的爱情线,也被一些观众认为是不必要的添加。
尤其是陈飞宇饰演的“不死战士”孙醒,其戏份和角色设定引发了较多争议,尽管陈飞宇在片中的表现有所进步,但其形象过于出众,与影片的纪实风格略显不符。
特别是因为陈飞宇是导演的儿子,就更有“夹带私货”之嫌了。
这些争议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并未掩盖影片整体的光芒和价值。
我觉得,对于这些吐槽和争议,还是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
每部电影都是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心血结晶,他们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观众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但也要尊重创作团队的劳动成果和艺术创作自由。只要影片能够在整体上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那么它就是一部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作品。
影院里观众们的无法遏止的眼泪已经证明了一切。

总之,《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充满诚意和敬意的作品,它以真实而典型的细节,再现了志愿军将士的英勇壮举和伟大精神。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报国情怀,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观看、去品味、去传承。
最后,我想问读者们,你们对《志愿军:存亡之战》怎么看?是被它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所吸引,还是被它深情细腻的叙事手法所打动?是认同它对历史的还原和再现,还是对它的一些情节和角色设置有所保留?
无论你的看法如何,留言分享吧!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