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毛岸青,晚年享啥待遇?是时候说清真相了

饼干不能吃 2025-03-25 10:50:02

1950年10月19号,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跟着第一批志愿军部队走进了朝鲜。到了11月25号,美军对志愿军总部进行了空袭,当时毛岸英正好在值班,结果在这次空袭里牺牲了,那时候他才28岁。

讲起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牺牲时,他心里是带着骄傲的疼。但说到小儿子毛岸青,那就是内疚的疼了。毛岸青小时候老跟着哥哥毛岸英东躲西藏,避开国民党的追捕。后来他们流落到上海,毛岸青还在街头被警察打伤了头,落下个不轻的后遗症。

建国以后,毛岸青真是走运,他不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还跟心爱的伴侣一起度过了后半辈子。他这一辈子,都在努力传递着毛主席的精神,直到生命的尽头。

那么,毛岸青在人生路上都碰到了啥样的难关?他都是咋挺过来的?到了晚年,毛岸青又得到了哪些照应呢?

1930年11月,杨开慧烈士去世后,她和毛主席的三个娃,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生活变得非常危险。那时候,最大的毛岸英还不到8岁。因为孩子们都还小,没了爹娘在身边照顾,再加上敌人到处在找他们,所以三兄弟只能先跑到舅舅杨开智家躲起来。

不过,敌人很快就瞅见了那三个孩子的踪迹,并且在杨开智家周围布满了密探,形势相当紧迫。为了保证毛主席的三个孩子安全无虞,党组织立刻做出决定,要把他们送到上海去躲一躲。

1931年开头那会儿,六十多岁的杨奶奶和二十多岁的李崇德舅妈,装成是去探亲的样子,带着岸英他们三兄弟,坐火车先到了武汉,然后又换轮船去了上海躲难。那时候钱不多,加上敌人到处找茬,三兄弟一路上都只能挤在轮船最底下的大通铺里。

那时候是大冬天,雪还在天上不停地下,三个小孩坐在船里面,冻得直打哆嗦。最后实在太冷,他们就挤在一起,想靠对方的体温暖和点。就算这样,这三个小兄弟还是一声不响,没有一个人说怨言。他们就这样硬挺着刺骨的冷风,一直到了上海。

到上海以后,周总理帮忙安排,三兄弟就去了大同幼儿园上学,过了段安稳日子。但可惜好景不长,敌人很快找到了他们藏身的地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立马被抓了,三兄弟倒是机灵,没被抓住,可从那以后,他们就开始到处流浪了。

在上海漂泊的日子里,岸英和岸青在烧饼店做了小伙计,整日被呼来喝去,还时常挨打受气,实在受不了就偷偷跑了。之后,他俩靠卖报纸、捡废品、拾烟蒂,还有帮人推车赚点辛苦钱来过日子。没地儿住,他们俩就只能在马路边、桥底下凑合一宿,饿急眼了,就到垃圾堆里翻找点吃的。

过了好几个月,党组织费了好大劲,终于和岸英、岸青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岸英和岸青结束了漂泊的日子,后来住进了一个党员同志的家里,这一住,就是整整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岸英和岸青心疼那家的不容易,就主动到街上卖报纸,赚点小钱来帮忙家里。

但那时候社会很乱,老百姓根本没啥人权。岸青在当报童那会儿,因为看不惯洋鬼子占咱们中国的地儿,就被洋人警察给打了。他那时候还小,根本没法还手,只能在地上疼得直打滚。头被打伤了,回去后岸青就病了一场,从那以后,脑子就不太清楚了。

1936年那会儿,上海的革命局势真是说变就变。因为有人叛变,我们党只好赶紧转移。岸英和岸青这两兄弟呢,也跟着到处奔波,结果和毛主席断了联系。党组织挺担心他们的安全,就通过白区的那些关系,还有张学良的帮忙,正好东北义勇军的司令李杜将军要去西欧考察,党组织就安排岸英、岸青,还有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一起跟着李杜将军出国,去苏联学习。

1936年6月份,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坐上了去苏联的船。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换了好多次车,终于到达了苏联。一到那儿,他们就被工作人员带到了共产国际儿童院。尽管那里没有亲人在身边,但总算是结束了之前那些苦日子,开始了新生活。

毛主席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外留学,他身为老爸,心里头总是惦记着他们。就算革命工作再怎么忙,毛主席也会想办法挤出时间,给孩子们写信,告诉他们要加油学习,以后能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岸英和岸青这俩兄弟,也没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他们在学校的成绩都是顶呱呱的。

1946年年初,毛岸英完成学业后,立马回到了咱祖国怀抱。而毛岸青呢,因为学业还没搞定,再加上身子骨弱,就得多在苏联待上一年,才能回家。等毛岸青好不容易回到国内,那时候战争基本上都已经打完了。但毛岸青可没闲着,他肚子里有墨水,俄语又说得好,所以就直接跑到中央宣传部,帮忙搞翻译去了。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毛岸青忙活着翻译了好些大书,像列宁的《我们拒绝啥遗产来着》、《俄国工人报纸的那些事儿》,还有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跟语言学那点事》等等。这些书一出来,新思想就传得到处都是。他也因此成了宣传部里挑大梁的人物。

毛岸青工作上挺顺当的,可感情这事却一直没着落。毛主席了解后,特地找他聊了回天。聊天时,毛主席神情严肃又带着关心,对儿子说道:

找另一半时,别提是我儿子,就说你在中央宣传部做翻译工作,这样不是挺棒的吗。我个人觉得,找个工人或者农民家庭的,可能对你更有好处。你要是要求太高了,对方能力强,看不上你,那就不妙了。整天心里不痛快,憋气,那多没意思啊。

毛主席的话语虽然简单朴素,但却非常实在,这些话深深印在了毛岸青的心里。可还没等他着手处理自己的私事,就从朝鲜战场传来了哥哥牺牲的悲痛消息。毛岸青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紧接着就病倒了。无奈之下,毛主席只好又一次安排他去苏联养病。

1957年那会儿,毛岸青从苏联转到了大连去养身体。毛主席一听这消息,立马就奔大连去了,想瞧瞧儿子。过了好些日子,毛岸青算是从他哥哥离世的事儿里头缓过来了。父子俩坐下来好好聊了聊,聊着聊着,毛主席就想起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于是试着问岸青:“你觉得你嫂子的妹妹咋样?”

毛主席提到的那位姑娘,是刘思齐的妹妹邵华。毛岸青和邵华从小就相熟,那时候邵华正在北京大学念书。其实,毛岸青心里一直对邵华有好感,但因为自己身体不太好,所以一直不敢表白。后来在毛主席的劝说下,毛岸青鼓起勇气给邵华写了封信,把自己的心意说了出来。从那以后,两个人就开始经常通信了。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完婚,那时候毛岸青37岁,邵华22岁。结婚后,他俩就回到了北京。毛岸青继续搞翻译,而邵华呢,一边上学读书,一边还得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

毛岸青,身为毛主席的儿子,他从没想着要在工作生活上有啥特别照顾,也从没享受过啥特殊权利。他空闲的时候,会和邵华一块去贫困地区帮忙建设,还会跑到革命老区去考察。他们还一起创办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真的是想尽办法给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毛岸青晚年时,就跟单位里那些普通员工没啥两样,领着正常的工资,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毛主席的儿子就到处显摆。要说有啥不一样的,也就是在医疗方面,他能享受到跟副总理差不多的待遇,但除此之外,他再没搞过啥特殊。

2007年3月23号,84岁的毛岸青在北京因为生病去世了。他一辈子都低调地做事,默默无闻地奉献,走的时候也是安安静静的,没惊动多少人。毛岸青走后一年多,他的妻子邵华也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虽然毛岸青没有像他的父亲毛主席那样名声大噪,但他过着平淡却充实的生活,这种幸福也挺难得的。

0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