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风
中国有一句名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章的好坏,没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再好的文章也会有人不喜欢,甚至挑出问题所在。譬如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就被某些认为用典太多,难以理解。
文人之间也是如此,谁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诗词天下第一。“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也不得不承认王昌龄是“七绝圣手”,也感叹崔颢的《黄鹤楼》难以超越……
武却不一样,再厉害的战法、格斗术也必须经过实战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同样的原理,对于武器一样适用。纸面数据再牛的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可能不如人意。所以说那种武器最强,可能没有意义,因为战场环境会影响武器的发挥。
比如二战后美军装备的M14步枪,如果不是遭遇越南战争或许也会延续前辈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的传奇。不过改行做狙击步枪,或者说精确射手步枪的M21(M14的改进型)表现不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57b2645e9a0bc94a0f5b24c748cff69.jpg)
越战美军手持M14步枪
但是那种武器最差,可能会有公论。有的武器的问题在其设计伊始就存在问题,不管在那种环境中都无法都表现极差,可以被认为是最差的武器。
当然这种最差也只是相对于同时代的武器,不能跨越时代,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号称射速最高的栓动步枪老李(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再快,面对自动步枪依旧是渣渣。所以最差只是特定条件下的。
哪些武器可以称之为最差,笔者有一些观点。当然这只是个人见解,并不权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a6374eb84a541c9301f9e20e34a4d4.jpg)
李恩菲尔德步枪
最差手枪:自杀都费劲的王八盒子
▼
看过抗战题材影视剧的朋友,都会对日本军官腰上那个圆鼓鼓的枪套印象深刻。因为造型酷似乌龟盖,所以里面的那款日军军官标配的手枪就被当时的中国军民起了十分贴切的外号——王八盒子。
中国文化中,这个名字绝对算不上什么好名字,但绝对够响亮。王八盒子的正式名称是南部十四式手枪,由号称日本“勃朗宁”的南部麒次郎(个人认为,这个名号的碰瓷嫌疑十分大!因为南部这家伙设计每一款枪械的性能,都十分稳定的差劲)于1925年设计完成。这一年是日本的大正十四年,所以有了南部十四式的名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a3b7fc90da720536cd8505551f4506.jpg)
南部十四式
按照原计划,日本军队是希望获得一款能够装备全军的自动手枪,取代仁慈(杀伤力低的吓人,有人曾在近距离连中三枪,依然能保全性命)的明治二十六年式转轮手枪。
因为出现的时间较晚,南部十四式吸取了当时世界各国著名手枪的设计元素,在人机工程上也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实战中的情况真的是惨不忍睹。
早期型的击针设计存在巨大缺陷,使用中经常会发生击发无力,甚至折断的问题。特别是高寒的气候环境下,因为击针上润滑油粘稠度增加,问题会变得更严重。而严寒正是日军,尤其是关东军在全面抗战爆发期间主要的作战地域。因此,早期型号一般会多配备一枚击针,以备不时之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97a3fe5aef81a6ca9c6386bc516062.jpg)
南部麟次郎
后来的改进型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又出现了容易走火的问题。早期型号没有考虑戴手套使用的情况,这在东北地区是致命的。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不带手套,估计过不了多久就可以考虑给手指截肢的问题。但戴上手套使用,就很容易误触扳机,导致走火。为此日军又不得不加大了扳机护圈。
除了这些问题,南部十四式还存在弹匣容易脱落的问题。改进之后,又导致了弹匣更换困难,操作繁琐等问题。总之就是一个解决旧问题,迎来新问题的过程,非常折磨人。整个战争过程中,南部十四式始终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不过这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恶果,许多日本鬼子或者汉奸因为这款枪的各种问题,在关键时刻自杀失败,又苟活了一段时间。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让使用者崩溃的问题——“王八盒子”的抛壳窗设在机匣的正上方!射击后抛壳的瞬间,弹壳会碰在抛壳窗的后沿上,使弹壳沿着几乎垂直的方向向枪的正上方飞出,其高度甚至可达到2m。接下来是最让人发疯的情况:滚烫的弹壳几乎是垂直地落下来,不仅会对射手造成干扰。要是在室内或屋檐下射击,反弹回来的弹壳打在射手头上、手上,或是掉在耳朵上和脖领里,都会让人皮肉受疼痛和烧灼之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2e925e87f8cc73ccdfb3b5feb8c3506.jpg)
所以抗战期间,国内各支武装力量都不待见这玩意,哪怕是装备奇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如果有缴获,一般也是转交给地方部队。
不能连发的绍沙机枪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机枪这一武器的鼎盛时代,海量的重机枪几乎收割了欧洲一代年轻人的性命。为了应对战场,新武器也是层出不穷。与普通士兵关系最密切的可能要数轻机枪了。麦德森、刘易斯等轻机枪,成为战场中的新秀。当然这些武器在一战前已经诞生,但真正发挥作用是一战期间。
作为传统的欧洲陆军强国,法国也推出了自己的轻机枪——绍沙轻机枪。这款武器由法国陆军上尉路易·绍沙和总军械士查理·萨特尔联合研制,于1913在圣·埃特内的MAS工厂投入生产。不过当时,法军给它的定位是自动步枪。这和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的定位类似,两者的结果也十分相似,都是作为轻机枪投入。
不同于勃朗宁自动步枪的成功,绍沙的风评并不高,被认为是最差的轻机枪。甚至比不上一直被诟病的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至少歪把子在射击精度上还是不错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7086eb21b00ee66b65ab3ca0422c5f.jpg)
绍沙轻机枪
对于这个,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制造商的问题。批量生产的绍沙机枪有相当部分是由巴黎的斗士自行车/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的,这家公司在一战前严重缺乏生产武器的经验,在品控、生产工艺上等方面问题多多。
当然,绍沙的恶评不能完全归咎于生产商的能力不足,其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尤其那个在枪身下方的弧形半镂空弹匣,很容易在士兵战术动作后发生变形,导致故障。半镂空的弹匣设计虽然可以轻松查看剩余弹药数量,但非常容易被泥沙污染,进一步降低可靠性。
除此之外,枪身设计也存在问题,经常在射击300发后就会出现故障。这在激烈的战场上,无疑是致命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207073488e1f1653c1941bc6516dae.jpg)
绍沙弹夹特写
总体而言,前线的士兵对这款武器的评价不高。有意思的是,作为对手的德国士兵对于绍沙的评价也不怎么样,德军会把缴获的英军刘易斯轻机枪配发给己方部队使用,却对绍沙嗤之以鼻。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因为自身的武器产能不足,也采用了部分绍沙轻机枪,并进行一定的改进以适应美军的弹药。这种改进让绍沙的性能进一步下降!
一战后,因为军费的下调和巨大的保有量,绍沙依然存在了一段时间,只是换成了弹匣供弹。那种弧形的半镂空弹匣从此被彻底淘汰,再也没有出现过。
约翰牛的心病——L85系列自动步枪
▼
约翰牛在自动武器上,似乎天生带有debuff!从自动武器开始出现的19世纪末开始,英国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自主研发的成功自动武器:维克斯机枪是马克沁的英国版;司登冲锋枪可以看做MP18冲锋枪的终极简化版;布伦式轻机枪的原型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兵工厂的ZB33……
到了自动步枪时代,英国更是状况百出,被美国佬摆了好几道。二战后的英国,原计划在1950年代初量产7mm的EM2步枪。这是一款典型的无托步枪,射击精度高、杀伤力大。但是作为西方世界领导者的美国,这时候开始推行自己的7.62*51mm的T65步枪弹作为北约标准步枪弹。英国人的EM2无法适应这款弹药,一线部队急需步枪的英国人被迫选择了比利时FN公司的FAL自动步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acab0102f93389e0b489a083edcadb.jpg)
二战中手持司登冲锋枪的英军
不久美国人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又开始推进小口径步枪的。约翰牛的肺都快气炸了,这不就是EM2曾经尝试的路线吗?为了追赶潮流,恩费尔德兵工厂自主研发了4.85mm步枪弹,以及配套的无托式步枪。对于新枪,英国方面还是比较满意的,新的枪弹射击距离可以达到800m,同时保持较好的侵彻力。
但是美国人又作妖了,选定了5.56*45mm步枪弹作为北约标准步枪弹。没有办法,英国人只能选择跟随,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改用北约标准步枪弹。问题是,几经改动,新式步枪的暴露出许多问题。
要知道枪弹不同,枪械的许多部件也要随之改动。当年美国设计M60通用机枪的时候,就在这方面吃过亏。几个关键部件照抄了MG42的设计,但MG42使用的是7.92mm毛瑟步枪弹,导致试射时多次出现问题。最终靠着重新设计部件,才解决问题。
英国人此时也面临相似问题,更要命的是1980年英国经济困难,为了节省经费找了一个草台班子进行设计。用一位英国军官的话说就是:一群缺乏经验的士兵和枪械爱好者……
1980年,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了第一批样枪,代号SA-80。1985年,该枪被英国军队正式采用,定名为L85A1。到1989年,英军共采购了17万支L85A1自动步枪及L86A1轻机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98387adf1cf3d373a2b6b787c1d7bb.jpg)
L85A1自动步枪
从此约翰牛的士兵对于这一枪族的吐槽就没有停过。枪身过重、供弹故障、养护困难……让基层士兵苦不堪言。与这些大问题相比,枪身部件易损坏、弹匣容易脱落、导气装置上盖不牢固、弹匣弹簧力量不足、弹容量小、枪管易过热、分解组装困难之类都只能算小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英国军方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但治标不治本。英军中的一些精锐单位,比如特种空勤团(SAS)、特别舟艇中队(SBS)等拒绝使用这种武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2c6c5be6df14c54b89a6fb5cc4a659.jpg)
特种空勤团
后来英国还请来著名的德国HK公司对L85系列进行改进,但效果差强人意。
飞行棺材F-104星
▼
这款战机已经彻底从世界各国的装备序列中退出,关于它的恶名可谓数不胜数。
作为二战后第一批超音速战机,F104的定位更接近于截击机而不是战斗机。之所以会这样,与当时的战术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朝鲜战争后,美苏冷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洲际导弹尚未成熟的时代,双方的核威慑都是建立在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美俄两国至今仍在使用的B52、图95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诞生的。
为了应对这种威慑,双方的战机也选择了相似的路线:高空、高速、以截击对方的战斗机为首要任务。苏联的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格21(北约代号:鱼窝),采用机头进气、三角翼常规布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eebd979da9c2120baf11da70a45328.jpg)
F-104
美国人的答案则是F104,一款接近于有人驾驶火箭的存在。与当时的主流设计不同,F104采用了一副对称的矩形机翼,展弦比仅为3.36%,后掠角也只有18度,甚至比不上高亚音速的F86佩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极薄的机翼前缘,仅有夸张的0.4mm,堪比刀片。
平直、超薄的机翼在低攻角和高速时可以产生较大的胜利,但不利于大迎角飞行和高G飞行,一旦飞机在做大幅度机动动作时很容易失控,而且难以改出。更要命的是,这种气动布局一旦失去动力,几乎没有任何滑翔的可能性,很大概率会直接摔下来。一句话,这款二战后的截击机很容易出现故障,一旦出现故障,几乎没有机会挽救。
要命的是,当时的飞行员救生系统并不完善,弹射座椅这种现在普遍装备的设备当时刚起步。所以F104飞行员的每一次任务都像是与死神的共舞,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F104因此也获得了飞行棺材、寡妇制造者等不好的名号,被认为是当时最差的战机。不过很多国家依然采用了这种战机,因为没有多少国家拥有自主设计战机的能力。而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英法等国就没有采用F104,自然也避免了一些损失。
难产的主败坦克阿琼
▼
在印度教神话中,阿琼是作为战神存在的。而作为一款主战坦克,阿琼则是全世界军迷的快乐来源,比起笑料百出的意大利军队有过之而无不及。
1972年,印度军队启动了一个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计划,目的是取代由英国人设计、印度本土制造的胜利式主战坦克。印度人将这一计划的代号定为MBT-80,也就是阿琼坦克的起源。最初印度军方对该坦克的性能要求是这样的:作战全重50吨,采用120mm线膛坦克炮及相关弹药,动力系统、火控系统要在印度本土完成生产,能够满足20世纪末印度陆军的作战需求。
印度人研制新型坦克的梦想是美好的,但问题是这个国家从来没有自主研制过坦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印度不得不需求外援。其中不少是德国厂商,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主持车体的设计,MTU公司提供发动机,伦克公司负责传动装置,迪尔公司则承包了履带项目……结果就是1984年推出的阿琼样车与德国的豹2相似度极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2060f04f3a4d5ec69349e8bd3d7c7c.jpg)
阿琼坦克
当然印度的项目对于几个大国来说,无疑是分账多少的问题:120mm线膛炮来自英国,车载机枪来自苏联,火控系统被以色列和法国拿到……几个大国一起服务是某种幸福,但也是灾难,因为整合系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印度显然没有韩国那种拉皮精修的能力,自然也拿不出K1/K2这种性价比不错的产品,甚至堪用的产品都拿不出来。直到现在,阿琼依然是问题多多,始终无法满足印度军方的要求。除了阅兵式和训练场,阿琼的作用几乎为零。
除了少量生产型为各种仪式服务外,印度一线作战部队从来没有正眼看过阿琼。现在的印度装甲单位使用最多的还是俄制的T72/T90主战坦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4eb933f6bc740e72bc5f10ace693b0.jpg)
阿琼坦克
从立项到现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阿琼坦克始终无法形成战斗力。从新秀产品变成万年老腊肉,真的很不容易。与之相对的是老冤家巴基斯坦,背靠中国这棵大树有了生产新型主战坦克的能力。
印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旧只能靠着进口坦克支持装甲部队的牌面。
最差武器可能还有很多,但是笔者能力有限,只能找到这些的资料。当然这个榜单并不权威,有不同意见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