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之王加特林机枪没人用了?

晴晴说武器 2025-02-06 04:06:33

作者:A马

每年春节,很多朋友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这几年一种特别的烟花就非常受欢迎,那就是加特林烟花。这种烟花利用类似加特林机枪的样子而设计的一种烟花。加特林机枪则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种重机枪类型,具有射速高、威力巨大的特征。

加特林机枪的由来

加特林机枪由美国发明家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发明。加特林1818年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他从小跟随从事机械设计的父亲学习,熟悉机械设备的制造原理。后来他成为医学博士,但还是着迷于设计各类机械设备。

理查德.加特林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在双方对新型武器的需求下,加特林发明了名为“威尔松·阿吉尔”的口径14.7毫米的单管咖啡磨转膛枪。这种枪在短钢管内装上火药作为弹药通过漏斗进入枪膛进行发射。后来加特林在此基础上将枪膛延长,安装在转轮上,利用手动摇把旋转转轮,通过使用枪身的开闭锁、复退和击发装置来实现快速射击,使得该机枪实现每分钟200发的射速,同时为了配合这样的设计,加特林将弹药改为底缘击发定装弹。1862年,加特林获得了手摇机械传动的6管机枪设计专利。

加特林开始将该枪推销给北军,但没有得到认可。后来北军将领巴特勒决定采购12挺该机枪,并在1864年彼得斯堡战役首次投入使用,获得了好评,也由此打开了加特林机枪的发展之路。1866年,美国陆军正式开始装备M1665型6管加特林机枪。该型机枪采用25.4毫米口径,重77.2千克,固定在一个木质的车架上,不能调节方向。

加特林M1865机枪

加特林机枪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针对出现的问题继续改进,以提升其性能。

1867年,10管加特林机枪问世。该机枪使用12.7毫米口径,有效减轻了重量,并可调节方向,增强了该枪的使用性,这也标志着该型机枪开始发展成熟。加特林机枪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结构新颖。加特林机枪采用了多管枪管,一般为6管至10管,通过旋转来射击,这种射击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可以提供持续的火力输出。

二是射速高。因为采用了多管枪管,赋予了该机枪非常高的射速,远远超过了当时其他武器。这也让这款武器被誉为陆战神器。

1876年加特林机枪

三是射击精准。因为该机枪被固定在车架上,枪管旋转击发子弹,相对于当时的步枪等武器,其射击精度较高。在1869年的一次试验中,一台加特林机枪和100名使用“德莱赛”步枪的神枪手进行比赛。在800米的距离上,步枪射击721发,上靶了27%的子弹,加特林机枪射击246发,上靶了88%的子弹,足见其射击精度。

加特林机枪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口径很多。该机枪大致的口径包括7.62毫米、11.43毫米、12.7毫米、14毫米、14.7好摸、16.5毫米、19.1毫米、25.4毫米等类型。

如何成为陆战之王?

因为加特林机枪具有射速和精准度优势,很快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不少国家纷纷引进。该机枪广泛装备于美国、英国、俄国、土耳其、西班牙等国家,甚至连清朝也在1874年引进了加特林机枪,并在1893年获得专利,由金陵制造局进行仿制。

加特林机枪在多次实战中获得使用,效果出色。1870年加拿大里埃尔起义中,政府军仅使用三挺加特林机枪就成功压制了起义军的进攻,导致起义失败。

在英军和祖鲁王国的战争中,英军一度进展困难,但在使用加特林机枪后,势如破竹,成功击败了祖鲁王国。尤其是在罗克滩地战役中,140名英军面对4000多名祖鲁士兵,凭借着武器优势,创造了英军战死11人,击毙对方600多人的悬殊战绩。在俄土战争中,俄罗斯最早使用加特林机枪打击土耳其军队,吃了亏的土耳其军队也迅速引进该枪,并在普列文战斗中,沉重打击了俄军。

在中国,清军使用加特林机枪在中法战争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清军还将加特林机枪装备在北洋水师的致远、靖远、超勇、扬威等军舰上。

如何被取代?

各国在使用加特林机枪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该枪的一些明显缺点,那就是体积大、重量大、结构复杂。加特林机枪因为有多个枪管和旋转机构,其体积和重量较大,只能被安装在发射车上,由多名士兵操作,还得配备专用的弹药车。这就限制了加特林机枪的机动性能和在作战使用中的便捷度。

更要命的是,1883年,英国工程师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研制成功了马克沁机枪,并在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重27.2千克,利用火药燃气为动力,能够实现自动发射。该机枪在枪管外安装了装满水的金属套筒来为机枪降温,保证了该机枪拥有每分钟600发的高射速。

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机枪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并迅速取代了加特林机枪在陆战中地位。这是因为:

首先,马克沁机枪的稳定性好。它采用了反冲制退系统和重量平衡结构,能够在高射速下,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为马克沁机枪提供非常好的射击精度。马克沁机枪的结构相对简单,这就增强了机枪在实战环境下的可靠性,减少了机枪的卡壳机率,保证了机枪能在恶劣环境下正常使用。

其次,使用灵活。不同于加特林机枪因为复杂的结构,只能安装在车架上使用,限制了其在野战中机动性和使用的广泛性。马克沁机枪的结构相对简单,重量也小,可以安装不同车辆上,增强了其在作战使用中的灵活性。

最后,冷却系统更出色。马克沁机枪采用了枪管外的水冷系统给枪降温,加特林机枪则在枪管旋转后利用空气自己冷却。双方的冷却效率不是一个量级。这就让同样具有高射速的马克沁机枪更加受到欢迎。

因此,马克沁机枪迅速普及,广泛应用于一战和二战中。

例如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使用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一天就击杀了6万多名英军。而在持续141天的索姆河战役中,因为马克沁机枪的大量使用,交战双方共阵亡了126.5万人。这个数字可以说是非常让人震惊和罕见的。

索姆河战役

墙内开花墙外香

被马克沁机枪迅速取代在陆战中的地位后,加特林机枪并没有消失,反而是通过不断改进,在空军和海军领域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在空军领域:20世纪,随着飞机的快速发展,空战应运而生。为了让飞机获得一款性能出众的空战武器,高射速的航空机炮就成为发展重点。1946年,美国通用开始研制一款利用加特林机枪结构的转管机炮,并得到美军的认可。1957年,20毫米的“火神”机关炮正式问世。该炮采用26千瓦电机作为动力,使用了6个炮管结构,射速达到了每分钟7200发。“火神”机关炮生产了1.5万门以上,广泛装备于各类战机。

A-10攻击机

美国A-10攻击机拥有很强的地面打击能力就是依靠其装备的该机炮。美国陆军还在1964年发展了7.62毫米的M134“米尼岗”机枪,广泛使用在各类直升机和车辆上,在越战中取得了丰硕战绩。

虽然后来,因为导弹武器的发展,机炮在空军装备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但世界各国也都在加特林机枪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类似的机炮,大量装备于武装直升机等装备。

在海军领域:在海军舰艇面临着如何防御导弹攻击的背景下,苏联看中了加特林机枪的高射速,1964年研制出采用30毫米6管结构的AK630近防炮。该炮在MR123-02火控雷达和SP521光电跟踪设备的控制下,能够达到每分钟1万发的射速,并可保证一定的射击精度。

AK630近防炮

20世纪70年代,美国雷神公司也推出了“密集阵”系统。该系统使用6管20毫米M61A1加特林机炮,体积小、重量轻,可安装在不同类型的军舰上,成为西方海军长期使用的近防系统,直到美国的“海拉姆”出现,才开始逐渐被替代。

中国也在大量使用该类型火炮作为舰艇的近防炮,先后成功研制了7管30毫米和11管30毫米近防炮。其中11管近防炮就是大家熟知的“1130近防炮”。该近防炮每分钟射速超过11000发,并具有非常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射击精准度,是中国海军舰艇的主力近防武器。

加特林机枪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科技和时代需求的过程。现代化后的各类“加特林机枪”在保留高射速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射程、射击精度和可靠性。加特林机枪也因此从最初的陆战机枪最终发展为出色的现代空军和海军装备,依旧在现代军事装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加特林机枪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武器装备,更是人类科技进步和战争实践的见证者,在军事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0 阅读:6

晴晴说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