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何我国嫦娥六号着陆后焦黑,印度返回舱却非常干净

微微这记 2024-06-28 12:06:45

前言:

6月25号下午,在蒙古大草原的阿木古郎,历经五十多天地月旅行的嫦娥六号终于成功返回。

阿木古郎,在蒙古语中意为“吉祥、平安”这次嫦娥六号的返回过程也是平安的归来。

十六名进行回收工作的实验员,也是早早的就守候在这里,等待着嫦娥六号的落地,只见一朵伞花在嫦娥六号身上的“火球”消失之后自动弹开。

随后在伞花的保护之下,嫦娥六号稳稳地降落在地面,这稳稳地一落,也象征着嫦娥六号终于平安重返地球的怀抱。

随着这一画面在电视上的播出,紧盯着屏幕的全观众也都沸腾了,毕竟嫦娥六号这次前往月背的计划,一直是备受瞩目的。

但是,现场公布的画面,却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

嫦娥六号的外衣

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嫦娥六号的返回舱已经不再像我们最开始看到它时的样子了,整个返回舱变成了黑色,上边还布满了气泡。

看上去极不美观,而引起观众讨论的也就是这被烧黑的返回舱,但是殊不知,正是这种情况才保证了嫦娥六号的安全着陆。

要知道,在嫦娥六号返回到大气层内的时候,速度能达到每秒十一公里,在这种速度下嫦娥六号所面临的将会是数千度的高温。

这样的温度足以融化钢铁,嫦娥六号的任务是将月背的土壤安全带回地球,以供我们的科学家研究,如果嫦娥六号被烧毁,那么也就意味整个计划都会在最后一步失败。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我们的科研人员充分的参考之前返回的嫦娥五号的经验,根据位置的不同,对于这次发射计划的指标进行重新安排所需要的隔热指标。

为嫦娥六号在外表套上了一层量身定做的“外衣”,以应对这次返航时可能面临的温度,与外太空的众多腐蚀到返回舱的因素。

虽然在外表并看不出什么,但是确实耗费了科研人员极大的精力,才将这套高质量的金属外壳完成,在保证坚固的同时,又用尽最大的努力尽量的将它打造的轻巧,这也是目前在整个航天体系之中难度最高的小型超薄蒙皮。

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嫦娥六号的体型很小,所以对于蒙皮的要求极高,需要用尽全力的将它尽量的做到极薄的状态。

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使得整个蒙皮产生应力变形,整个工程将会功亏一篑,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舱体焊接之后的轮廓,这对于嫦娥六号返回时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也正是有了这超薄,但是又十分坚固的外层蒙皮才不至于使得嫦娥六号返回时,本体被高温融化。

成功返回

在返航的时候,由于嫦娥六号的速度过于快,甚至可以达到三十马赫的速度,简单的说就是超越音速三十余倍,仅凭借在最后打开的降落伞,那面临的结果一定会是降落伞撕裂,嫦娥六号直接砸进地面,那么我们在月背,千辛万苦取得的月壤将会付之一炬。

所以,在嫦娥六号返回的时候,就采用了我们都玩过的游戏“打水漂”的灵感,在返回大气层的时候会像打水漂一样再次弹起。

将大气中存在的阻力重复利用,这样做一来可以降低嫦娥六号的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照顾到嫦娥六号的外壳,不至于经受过高的温度造成损伤,从而影响到重要的月壤样本损伤。

经过这一方式,也是成功的将嫦娥六号的速度降低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最后才能安全的着陆。

说起来简单,但是整个过程的难度却是十分巨大,甚至早在十年前我们的科研团队就已经提前发射地月飞行试验器,开始验证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整个机会难度最大的,就是嫦娥六号进入大气后的第一个“水漂”,因为需要大气层以便提供阻力减缓速度的同时,还要将嫦娥六号再次抬起,以便减速后的嫦娥六号可以再次顺利的跃起,来完成第二次“水漂”。

为了确保计划的万无一失,我们科研人员在经过上千万次的实验之后,终于确定了最终的方案,并成功在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上应用。

在速度降下来之后,嫦娥六号的最后一项技术也显现了出来,那就是降落伞。

在抵达预定的降落区域之后,嫦娥六号会先展开一面两平方米的降落伞,负责提前给嫦娥六号减速,紧跟着就会带出身后那面五十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伞,为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疾驰的嫦娥六号减速。

这面伞也是嫦娥六号的最后一道“护身法宝”,正是它使得嫦娥六号可以稳稳的降落。然后我们才会看到被烧得焦黑的外壳。

在嫦娥六号工作进程如火如荼的时候,印度也是率先的发布了自己的返回舱,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返回舱时,都在惊叹印度也可以飞上太空了。

而且印度的返回舱还是十分的洁白无瑕,甚至连舱体上字字体与国旗都显而易见,看不出一点经过大气层高温摩擦的痕迹,再看我们自己的嫦娥六号,已经被烧的不像样子。

其实这一点是因为,一般在进行航天发射的时候,会将需要发射的装置准备两个,一旦一号发射器出现问题,就会迅速对第二个发射器进行研究。

其实大家看到的极有可能会就是,印度的第二个发射装置的照片。

结语:

随着嫦娥六号的成功返航,我们也将会见证月球背面的土壤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至于被烧黑的返回舱,其实这就是它本来的工作。

它被烧黑总好过众多科研人员的全部努力功亏一篑,月背的土壤也并没有得到。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深入,我们这次看到的不单单是一次成功的航天任务,还有我们科研人员对于未知的探索与勇气。

这一次嫦娥六号的成功,也会不断地激励我们在探索深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信息来源:

光明网——这些硬核技术护送嫦娥六号安全回家

中国航天报——现场直击:嫦六归来

0 阅读:2

微微这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