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主席乘坐专列来到江西视察。为了这次活动,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紧张得跟啥似的,早早就开了个“开路先锋”的会,安排了不少“亮点”。
这天,毛主席踏上江西的土地时,天公作美,阳光灿烂,空气清新,简直像是出门遛个弯的好日子。刘俊秀赶紧跑到主席身边,脸上堆满了笑容,嘴巴也是张得跟年糕似的。见到毛主席,他首先是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自我介绍:“毛主席,您放心,江西的事情我一定按您的要求办,绝对没问题!”
毛主席瞥了他一眼,嘴角微微一扬:“刘书记,什么时候开始放心?”
刘俊秀心里一紧,低声答道:“主席,我们一定‘听您指挥’!”
毛主席笑得不动声色,接着问:“有一件事,老百姓反映怎么样?”
刘俊秀拍了拍胸脯,表示“能搞定,绝对没问题,解决得特别彻底”,然后把一张“成绩单”摆到主席面前。
毛主席看了看,似乎不怎么满意,拍了拍桌子:“就这?你说这个可不行!”
刘俊秀心里一慌,赶紧继续补充:“主席,我们这个……就是,搞得很有信心,按计划来,我们肯定行!”
毛主席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环顾四周,然后低声说:“刘书记,这事儿必须关门来!一个字,就是打!”
刘俊秀一愣:“啊?”
毛主席眼睛一瞪:“关起门来打!别外人听到,低调点儿!关键时刻要‘打’得响!”
这下刘俊秀彻底愣住了,脑袋像是装了个短路的电风扇,开始不停地转圈。
毛主席看着他那表情,忍不住笑了:“你这个同志,真是心虚了!我说的‘打’,就是要下决心,紧抓落实,把问题解决了,别再拖了!”
刘俊秀突然明白过来,心里松了口气,笑得像个得了奖的小学生:“明白了,主席!关门打,办事迅速!”
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了,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记住,‘打’得漂亮!”
刘俊秀点头如捣蒜,心里一边松一边偷笑:主席这一口气说得,真是太有气魄了!
02刘俊秀,真是一位可以用“走南闯北,脚踏实地”的经典标签来形容的人物。
从年轻时加入农会,到土地革命时期挥斥方遒,他的革命生涯比许多人都要“上得了战场,下得了田地”,甚至都能在祁连山上乞讨走几千里回延安,简直比西游记里的唐僧还要传奇——最起码,他一路带回了几个失散的红军战士。
这位爷的组织能力也不得了。在东北搞土改的时候,他不光是“组”干部,还是个“带着全家出动”的角色。想象一下,一个江南水乡出身的革命干部,去到冰天雪地的东北,翻土改田的场景可想而知,但他一到地方,不仅能搞定农民,还能搞定干部。
1956年,刘俊秀回到江西,担任省委书记,分管农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问,刘书记是不是也就拿个“做事狂人”的标签了。其实不然——他要是要做事,做得特别实在,而且做得特别给力。尤其是当年分田分粮,刘俊秀真是比今天的很多“计划经理”都靠谱。说白了,他一上场,分田分粮,不问你喜欢不喜欢,先给你搞定。
有人说,刘俊秀的本事,不在高谈阔论,而在于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工作。他的每一步都踩得稳,尤其是在那些最艰苦的环境下,能让你在无声无息中“吃得饱,穿得暖”。到今天,江西的干部们都知道,刘俊秀就像一个“工作螺丝钉”,上了手,没啥搞不定的。
031961年9月17日,周总理去了南昌。这一路,他的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要向江西借粮。可是,问题来了,江西早前已经完成了分配给的12亿斤粮食外调任务,基本上把自家仓库都拆了,也不知道还能剩下啥。
18日晚,刘俊秀亲自设宴,席间,刘俊秀站起来,端起酒杯,放下话:“总理,今天你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是我们这儿的荣幸啊!”说完,他大手一挥,酒杯高高举起,那气势,比他自己做田间工作还要霸气。
周总理笑了笑,表情是那种含蓄的笑,不急不躁:“俊秀同志,我这次来呢,其实是有事相求的!”
酒桌上的气氛突然变得严肃,刘俊秀压低了声音,凑近总理:“总理,您说。”
周总理看了看四周,似乎在和周围的人交换眼神,突然开口:“江西粮食充足,支持兄弟省份是理所应当,但也得保证自己不受影响。俊秀同志,我想,您可以考虑将江西的产粮任务适当调整,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粮食存储。”
刘俊秀愣了一下,心里一松:“原来就是这事儿。”
说到这里,刘俊秀也明白了,周总理这“条件”不过是想让江西在保证自己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援其他受灾地区。两者都兼顾——这不是个坏事儿,反而更像是一次挑战。
04刘俊秀当时的心情,比吃了个大馅饼还要复杂。一亿斤粮食,听着不少,但要知道,江西虽然相对少灾,百姓也没啥大饥荒,但手头的粮食已经很紧张了,能凑出之前的12亿斤已经是拼尽全力——要是再给三亿斤,这简直是把自家胃口都给压垮了。
正当刘俊秀在桌下捏着拳头考虑怎么跟总理开口时,谭震林忽然开口了,声音里带着些许不耐烦:“俊秀同志,现在大家都不容易,可是咱们要是有力的话,就尽力出嘛!”
周总理见刘俊秀犹豫了,也没急着催促。沉默了一会,总理似乎在琢磨什么,最后开口了:“俊秀同志,咱们江西这几天我都走过了,有些事情我也了解了,现在确实很困难,还希望你这边伸出援手啊。”
刘俊秀听了,总理说得诚恳,又带着几分让人无法拒绝的语气,心里一沉,想了想,还是不得不开口:“放心吧,总理,我们一定尽量!”
这顿饭,吃的是情谊,喝的是“责任”。总理那三杯酒,喝得像是大海一样,既宽广又深沉,酒里藏着的,或许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杯动作,但对刘俊秀来说,这顿饭,注定会被铭记。
051962年那个初夏,台湾的蒋介石就像个没事找事的老头,嘴里嚷嚷着要“折腾”,想趁着国际形势“搞事情”。大风大浪似的风声扑面而来,全中国都开始紧张了。为了把这个“蒋老贼”给彻底干掉,全国讨论的是未来的战事部署和后勤补给,尤其是粮食——毕竟,打仗不怕死,最怕的是饿肚子。
那天,会议一开,最热烈的不是军事战略,不是兵力布置,而是粮食。坐在桌子旁的军区司令员们,一个个脸色凝重,话里藏不住的担忧。每个发言的都不带喘气,问问题的时候,就像捏着一个“致命问号”:“我们能不能解决粮食问题?”
突然,一位司令员忍不住抱怨:“打仗我们不怕,现在这粮食倒成了问题了!”
会场上一阵静默,大家都知道,粮食问题最麻烦,因为百姓自己都吃不饱,怎么去供养前线士兵?这问题,不光是政治,更是实际——吃不上饭,士气就低。怎么解决呢?
许世友笑得有点“别有深意”:“我手下的兵倒是没啥大问题,就是这粮食却是需要江西省人民的支持才行啊!
刘俊秀眉头一皱,但还得接话:“许司令员,您看咱江西这粮食嘛,最近也算是困难期,但我们还是能凑点,咱这儿的粮仓,总有点余地,别说32斤,能不拖后腿就好。”说完,他轻轻一笑:“不过,咱们打仗,粮草得保障,老表们一定不能让大军饿肚子,咱们得想办法!”
气氛瞬间凝固。旁边几位司令员忍不住开始低声交流,刘俊秀知道,这个“想办法”就像是在给自己铺路——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磨刀霍霍向粮仓”。但他又不能抬杠,这事儿,得从长计议。
许世友显然不打算放过他,嘴角轻轻扬起:“那咱们这‘粮草’问题,刘书记就得出点主意了。”他嘴上这么说,眼神却依然盯着刘俊秀,好像还在等着他做个“大决定”。
刘俊秀心里叹了口气,这要是再拖下去成问题了,然后斩钉截铁地说:“放心吧,许司令,粮草问题,咱们江西一定不含糊,保证不让大家饿肚子。”
他这话说得像是下了“战书”,虽然心里知道,三亿斤粮食,要从江西的有限粮食里“调动”,绝对不容易。但此时此刻,大家都在看着,谁都不能拖后腿。
许世友这会儿,也终于松了口气。笑了笑:“那好,刘书记,咱就等着你们的‘粮草大计’了。”话说得轻松,但背后那份“希望”已经摆在了桌面上。
06会议一结束,刘俊秀心里知道,这三亿斤粮食的“账单”,他接得了,但回去也得好好盘算盘算,毕竟,粮食不仅仅是“嘴上说说”的事,它关系着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
刘俊秀回到南昌,还没喘口气呢,毛主席的专列就到了。这时候,整个江西的气氛,似乎都变得不同了。毛主席一进门,不是问好,也不是闲聊,直接开门见山:“刘俊秀,台湾又要开始折腾了。现在全国上下都要靠你们了!”
刘俊秀他心里一坚定,第二次拍了拍胸脯,直接给毛主席保证:“请主席放心,江西人民全力支持!”
毛主席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随后的视察中,每当毛主席会见其他省的书记,都会顺便提到刘俊秀,夸他:“刘俊秀,粮食保障做得很到位。”一说完,其他人都得笑笑点头。
不过,这样的夸奖背后,谁知道刘俊秀为了这些粮食可费了多少脑筋。
他心里想着,毛主席这一夸,真是给了他不少“信心粉”,不过,回去以后,刘俊秀可得好好跟粮仓里的老百姓交代,能不能再“多挤点”粮食,毕竟这200万将士的口粮,关系到的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面子”,还有这场“反攻”的胜负。
071971年,刘俊秀正忙着管理内务组的征兵工作,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心里不由一紧——杨尚奎的两个孩子,本来想报效祖国,结果因为部分原因这事儿就一直搁置着。
杨尚奎和刘俊秀几十年的友情,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破的。
话说回来,刘俊秀心里明白,自己能有今天,也有杨尚奎的默许,老杨这人,心胸广阔,根本不计较权力的大小,关键时刻,总能站在朋友这边。也许正因为如此,刘俊秀的心里一直有种“兄弟情深”的责任感。
回到征兵的事儿,刘俊秀没有推诿,立刻决定亲自去一趟杨尚奎家,问清楚怎么回事。他知道,老杨在工作上绝对是那种“直肠子”的人,不会做出什么不合理的决定。
一进杨尚奎家,刘俊秀就没有绕弯子:“老杨,怎么回事?你的两个孩子想参军,怎么就被拒了?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杨尚奎看看他,笑了笑:“你这人,真是,总是喜欢捅出点事来。”
刘俊秀一下子明白了,这其实并不是老杨不让孩子参军,而是有点过度保护的意味。他知道,这种事情,得有点“捅破窗户纸”的勇气。于是,他拍了拍老杨的肩膀:“放心吧,老杨,咱俩这么多年兄弟,你还有啥好担心的?我替你查查,保证孩子们没问题。”
杨尚奎见状,也就不再坚持,反而开怀大笑:“刘俊秀啊刘俊秀,真是你啊,做事从不含糊。要不怎么说,你一直都比我强!”
刘俊秀笑着摇头:“不敢不敢,老杨,你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这份情谊,才是最让我感动的。咱们一辈子朋友,不管怎么样,过得安稳才是最重要的。”
说完,刘俊秀拍拍屁股,朝杨尚奎家门外走去,心里一边想着:“又得忙一阵子了,真是,啥事儿都得亲力亲为才行!”
经过一番“调和”,杨家俩孩子的参军问题最终也顺利解决。事后,杨尚奎得知这件事,心里暗自感激,但嘴上倒是没说什么,依旧淡定如水:“刘俊秀,真是个实在人。”
1985年,刘俊秀在南昌病逝,享年81岁。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但在很多人心中,他依旧是那个有着“革命情谊”的朋友。虽然刘俊秀走了,但他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仍旧会在每个需要帮助的时刻悄然传递。
有时你会想,像刘俊秀这样的人,做事不求回报,却总能得到最真实的友谊和感激。这或许就是他一生的“幸运”:总有人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手,而他,也毫不犹豫地接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