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5周年,中苏高层破裂:这赫鲁晓夫根本不是毛主席的对手啊

史得斋 2025-01-23 17:46:22

1954年,赫鲁晓夫竟然带着一列火车,满满当当的“国礼”,来给毛主席拜访。

你说这事儿怎么听着就有点怪呢?这礼物不是随便从地摊上挑挑就能解决的,光是金子就得称一吨多。

而毛主席得知这个情况后,居然笑了:“收买人心啊。”

这话说得多直接,简直就是“一针见血”。

你赫鲁晓夫的金子送得真大,硬是想用这吨金子来换点好处,是不是想让我也拍拍手说:“哇,苏联真好,送这么贵重的礼物!”

你说,赫鲁晓夫给咱们送金子,这背后可能有点“小算盘”?

01

早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前,我党就已经开始有了"外交大计"。

目标很简单:去苏联,第一条任务是“告诉人家我们国家发展的如何?如何努力建国”,第二条就是“礼仪之邦,和平处理好和周围国家的关系。

1945年8月,斯大林直接给咱们发了一封电报,里头直言:“刚打完外敌,就搞内乱。中国这样下去非常危险!”

可不过短短四年,中国共产党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他一个“打脸”。

于是,代表团踏上了赴苏的秘密之旅。到了苏联一晃,斯大林那气场还真是比他们的冬天还冷。刚开始,斯大林那种“看戏”的心态和疑虑,倒是给中共的使者们上了一课。

不过,转折点发生得很快。在听了中国代表团的报告之后,斯大林立马从“旁观者”变成了“合伙人”。他忽然想明白了:哎呀,这仗真没白打,结果中国革命居然就搞定了?这回,斯大林自己都觉得有点丢面子。

当时,毛主席到苏联访问时,大家已经知道,新的“大局”就要开始了。毛主席此行的任务有一个核心——和苏联商量一下,如何走大国外交之路。可以说,毛主席这次访问,那气氛简直是个“谈判专家”的现场。

02

1950年2月,毛主席和斯大林坐在一起。

毛主席一向以风趣著称,这次也不例外。

毛主席说:“让全世界都瞧瞧,咱们这条约不仅仅是摆设,而是真金白银的好东西;这条约得让双方都觉得有利,有好处,不能是那种只有一面之词的。”

斯大林听了,感觉还挺有意思,但他那股子“老子”气质偶尔还是要露一手。特别是提到一些敏感的条款时,斯大林就像是在市场上讨价还价,每一条都要掐指一算,看能不能再往里加点什么。

毛主席他哪能轻易让步?每次斯大林提出这样的要求,毛主席就故作惊讶地说:“斯大林同志,您这是要做我家的大当家啊?我们可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的。”

斯大林听了,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接,毕竟毛主席这话说得既风趣又尖锐。只好干笑几声,说:“毛主席,您真会开玩笑,我们当然是平等的。”

谈判桌上,一来一往,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斯大林也不是铁板一块,见毛主席态度坚决,最终也只得让步。毕竟,他也明白在中国的支持对苏联而言是多么重要。

到了最后,双方都有点疲惫,但也都心知肚明这场“斗智斗勇”终将成为两国历史的一部分。毛主席微微一笑,看着斯大林说:“斯大林同志,今天这条约,既要美观大方,又得让两边都吃得开心,吃得舒心,您说对吧?”

斯大林没办法,只得点头:“毛主席,您说的对。今天我们确实做到了。”

就这样,双方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03

没几年斯大林去世了,赫鲁晓夫上任后,简直是“走马上任”的典型代表,虽然还没搞清楚怎么坐稳椅子,但他脑袋里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得弄个大事儿出来,特别是跟中国搞好关系。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搞定中国,那连他自己的“头把交椅”都坐不稳,更别提整顿苏联了。

所以,他一拍脑袋,决定加大对华援助。哇,直接给中国送上一大堆援助项目。

但是,赫鲁晓夫的脑袋好像永远比他的腰带还要长,想得比做得多,立马惹出一群“反对派”——其中一个就是伏罗希洛夫。

这哥们儿,老早就习惯了在苏联的权力机器里晃悠,看到赫鲁晓夫瞎折腾,心里就不爽。你看,伏罗希洛夫那脸,带着点儿犹豫,又有点儿挑剔,像是有人递给他一块蛋糕,他又不想吃,又舍不得扔。

他皱着眉,喝了口茶,严肃地对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咱们的经济情况你是知道的,这么大手大脚地援助,咱们可吃不消啊!”

赫鲁晓夫不以为然,拍了拍桌子:“伏罗希洛夫,你这老是担心这担心那的,咱们不能眼光那么小。我们不能像看股票一样看待援助——小算盘不行!咱得让中国看到我们的真诚,未来的东西就全靠这张关系网了!”

伏罗希洛夫一边翻着自己的文件,一边说道:“可这不是开玩笑的事儿,苏联的资源有限,如果你这样贸然增加援助,万一有一天咱们没法儿支撑,怎么办?”

赫鲁晓夫嘻哈一笑:“你别这么着急嘛,苏联有的是好东西,咱们再穷,撑得住。这钱能花在刀刃上,不仅是援助,咱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做个广告!谁不看中国有这么强的支持,谁就傻了!你想啊,一下把中国拉到咱这边,少说能让西方的那些小猫小狗吓得瑟瑟发抖!”

伏罗希洛夫气得直瞪眼,真是着急:“你就这态度,能不能考虑一下后果,急功近利,哪个国家不嫌弃的?”

赫鲁晓夫依旧不急不躁:“你呀,就这‘老干部’的思维,根本没有咱年轻人看得长远。”他一拍胸脯,像是走进了自家厨房准备做菜,“如果中国那边信任了我们,咱们将来的路就好走了。就算现在吃点苦,也算是投资,换取未来。”

这话说得轻松,可赫鲁晓夫知道,压在心头的风险也没少。他的决定可不是小事,苏联内部的经济问题他清楚得很,但他也明白,想要稳住国内的局面,必须拉拢中国。

于是,他在伏罗希洛夫等人的反对声中,继续做着他的“大计划”,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已经拿定主意:“总得有人站出来做事,不然怎么能有进展?”

04

1954年新中国五周年庆典那天,赫鲁晓夫带着一大堆“重礼”来到了中国——一节火车车厢,沉甸甸的,连车厢都好像要塌了似的。

看得毛主席一乐:“这是收买人心来了。”

赫鲁晓夫笑得一脸献媚,嘴里不停地说着,“这国徽是我们苏联的诚意,咱们俩不是早就有过协议嘛。”

毛主席看着赫鲁晓夫提供的帮助,心里有数,但表面依旧波澜不惊。可惜,赫鲁晓夫这回没能买到毛主席的全部笑容——尽管他用尽了“请君入瓮”的手段,毛主席看着那堆“礼物”,心里琢磨的倒是另一件事:以后该怎么从这堆“大礼包”里提炼点东西。

尤其在导弹技术这事上,赫鲁晓夫看似豪爽,实际在这上头却拖拖拉拉,嘴巴一抖,“我们可以考虑,但是先别急,以后再说”。这种“以后再说”的答复,毛主席一看就知道是拖时间——赫鲁晓夫这是心里有数,不想一下子把技术全部交出去,估计心里还想着,“中国老大有啥可着急的,反正咱们一直是‘好朋友’。”

然而,局势又变了。赫鲁晓夫上台后没多久,苏联的内部矛盾一度加剧,权力斗争开始上演。赫鲁晓夫这回想找个人拉一把,于是找上了中国。

这下,机会来了——聂荣臻大将一眼就看出来:“这赫鲁晓夫可不是什么‘真心’,他这回找咱,就是想要‘搭个梯子’往上爬!”

聂荣臻心里明白,这可是一个绝佳的交涉时机。你看,赫鲁晓夫正被自己内部搞得鸡飞狗跳,急需外力撑场子;而我们这边,正值军事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心里有数,正好可以在这上面动点脑筋。

聂荣臻笑了笑:“你看,赫鲁晓夫这次来的目的,没别的,就是要让我们‘伸把手’,帮他稳稳坐住这把‘椅子’。”他挑眉:“咱们这边得给点‘支持’,可得保证技术来得够实在。拿到这些资源,可不能光打嘴炮。”

毛主席沉思了一下:“嗯,既然他需要帮忙,那就好办了。先给点安慰,后面再来点‘重点’。”心里清楚,苏联现在这个状态,倒是给了中国一个“捡便宜”的机会。

于是,在双方的巧妙角力中,中国得到了赫鲁晓夫不得不答应的军事援助,而赫鲁晓夫也不得不低头,拿出了他们最先进的技术:导弹,核潜艇这些先进装备,赫鲁晓夫的“诚意”,变成了中国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的加速器。

“有些人吧,吃亏了就说‘没关系’,但也不能总是‘不吃亏’,这是交易。”

聂荣臻常常这样说,毛主席也在暗自点头。

毕竟,赫鲁晓夫这回算是“无奈求援”,但最后能从这场援助协议中得到什么样的收获,谁也不好说——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笔交易的“买卖”,不仅让赫鲁晓夫稍微稳住了权力,更重要的是,给中国的军事发展带来了实打实的“底气”。

05

随着赫鲁晓夫那脸上挂着笑的日子过久了,他终于忘了当初是谁捧他上位的。

于是,苏联那股“老子党”的气息再次扑面而来,尤其是当中国开始在一些领域展示自信时,赫鲁晓夫显然有点“不服”。

你看看,这政治家呀,一高兴就开始指点江山,不高兴就开始上演“我给你钱,你给我面子”的老套路。

这时候,赫鲁晓夫决定给中国“送上点儿好意”,提出一些让人捧腹的建议。什么“联合舰队”,还什么“长波电台”。

这些提议就是要摆明了告诉中国:“我在,你们得听我的!”

当然,这时候毛主席的态度是直接的:怎么敢指点我这片大海?

就这样,双方在一些会议上开始面红耳赤,眉头紧皱,毛主席那眼神坚如铁石,赫鲁晓夫面上还得笑,但其实心里早就掂量着,知道中国这家伙不容易“拿捏”。

不过,苏联当时还是死撑着,觉得“我那是为你好”,可中国就是不给脸,慢慢地,气氛越来越凝重。两国关系开始变冷,甚至达到了冰点——比冬天的老北京还要冷。

更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赫鲁晓夫居然敢这么嘲笑中国。

此时,毛主席淡定地坐在一旁,指着一盘草莓说:“这不就是个小菜,咱不急。”

什么叫“咱不急”?你看赫鲁晓夫满脸“成功学”模样,就好像带着一张“天才商人的面具”,以为谁都会按照他规划好的路线走。

可毛主席呢,脸上一副“我不急”的表情,放在今天来看,简直是大哲学家气质——他知道,没这点儿“大师傅”的韧性,怎么能撑得起这个国家?

按理说,赫鲁晓夫这场“单方面”的撤离,应该是要给中国摔个跤,瞧瞧中国是不是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依旧撑得住。

中国这边的反应倒是轻松得很,毛主席似乎并没有慌张,他就像个“大厨”,在锅里慢慢搅动,似乎根本不把这些“脱离专业”的人事考虑在内。“他们以为我们怕了?”

毛主席淡定地说,“别急,咱们中国什么都能搞定,啥材料、啥工具,不都能自己做?”

而在赫鲁晓夫那边,也许他真的觉得自己错过了“最值得炫耀的时刻”——既然中国反应那么冷静、那么稳妥,赫鲁晓夫最后只能干瞪眼,没办法再作出什么更大动作。

他或许也搞不明白,中国这一大锅粥到底是怎么煮出来的,不但耐火,而且不怕风雨。

06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了,苏联那头的锅终于盖上了。

咱这儿的日子照样过得风生水起,原子弹也不知不觉在1964年啪啪一声炸了个响,整个地球都震惊了。

赫鲁晓夫倒台后,虽然两国关系一度陷入僵局,但谁也没有忘记那个苦日子里,苏联给中国的帮助。咱不能装作“什么都不记得”,毕竟,那时候连一颗原子弹也没影儿。而现在,爆了炸弹,大家总得记着“是怎么来的”。

到了1984年,形势一转,忽然有个“熟人”跑来了——阿尔希波夫,这位老朋友。真是个好人,没带什么“急功近利”的手段来,拿着一堆不该拿的“水杯”去做生意,反倒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了中国。

当年,这位俄罗斯专家可是真正地“为中国工作”。说起工作,阿尔希波夫可从不含糊。

毛主席当年跟他见面时,笑得那叫一个灿烂:“过来坐,先喝茶。”

阿尔希波夫来了,带着的是实实在在的“善意”,也许早已不再是那些年在苏联时,那些摇摆不定的政治风云,而是把那份信任与尊重,深深植根于两国的合作中。

07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终于走进了中国。

5月16号,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在北京坐下来,开始了一场“谈心大会”。

邓公那天可是翻出了当年苏联那一堆“做错事”的账单,他指着桌上的文件,一脸冷静地说:“过去的事,咱们不再追究,但有些事,得提一提。”

然后他停顿了一下,做了个手势,“不过,我们中国人从来讲究分寸与和平,我们也自古以来秉持着宽以待人,大国共同发展的理念。”

就这样,双方的会谈达成了一致。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苏联政权的动荡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啥时候就爆炸。戈尔巴乔夫那个时候,正是处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里头翻江倒海。

中国这边倒是没惊慌失措,反正已经习惯了“自力更生”。

08

翻翻历史,两国的合作也像极了“有来有回”的爱情故事。你想,苏联给了中国那么多帮助,尤其是原子弹技术这事儿。那会儿,连赫鲁晓夫这人都说了:“咱们一起造的,别客气。”哎呀,听得中国老百姓那个心里一暖。

接着两国一起撸起袖子,决心把这个大国防“计划书”搞得妥妥的。

结果,赫鲁晓夫离开后,苏联那边突然玩儿失踪。中国还真不吃这一套,直接开始学“自给自足”,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变成了全民口号。

可是你说这事儿能这么就完了吗?

不可能。

谁让当时有“俄罗斯”呢?

解体了,也没忘记自己家那堆“遗产”和“责任”。

虽然戈尔巴乔夫一到场,气氛瞬间变得“缓和”,可是老实说,谁能不记得过去的那段酸甜苦辣?

都说“恩怨情仇”都得靠时间慢慢消化,那时的关系变来变去,几次翻盘,简直比《权力的游戏》还要复杂。

你看看,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握手言和的时候,脸上那笑容,简直就是“政坛社交笑”的典范——一边说“和解了,咱们一起迈向新阶段”,另一边可想明白,过去那些“砍不掉的旧账”,全都得摆上台面了。

邓公早就给戈尔巴乔夫提醒:“你们当时把我们放错了位置,但现在我们都懂了,咱们面向未来!”

最后呢,说到底,这段“合作与摩擦”的历史也让大家学了不少。特别是那种“能自己扛就别麻烦别人”的精神,简直就是中国人心里的“铁血宝典”。

至于苏联的援助嘛,也不能忘。

多少人当年有个“赫鲁晓夫的小金库”,加上那大堆的技术支持,简直是“防御加分卡”一样。虽然后来这些援助都成了“扑灭战斗火”的工具,可你不能否认——它们帮着中国打出了个“安稳底盘”,后来才有了真正的“钢铁长城”。

所以说,这历史就像是“围棋”:两国合作的棋局下得像刚学会的初学者,时而擦肩而过,时而碰撞得不知所措;但谁都知道,最后的棋盘里总得有个“结局”。至于这个结局是什么,反正大家心里清楚——政治从来不只是一场单纯的“对决”,它永远充满了变化、也有“必胜”的信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