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已发布了《电视<西游记>弱化了玉帝的法力?对照原著,谁的理解力出了问题》一文到 “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孙悟空当上了齐天大圣,却因蟠桃大会没自己的份,一怒之下,盗金丹,偷御酒,反出了南天门。
玉帝悚惧莫名,把自己所有的十万天兵全部押上,派去捉拿孙悟空。
玉帝很清楚,自己这“十万天兵”只是嘴上说来吓人,其实都是“道具人”,只能到现场帮着壮壮胆,助助威,添点声势,其实都是不能打的,一打就倒,一冲就散,跟纸糊的一样。
真正能起到点作用的,就是李天王和哪吒、巨灵神那几个人。
但是,李天王和哪吒、巨灵神那几个人在上一次已经被孙悟空打败过了,这次再去,多半是自取其辱。
正在他忧心如焚的时候,观音来了。
观音是来赴蟠桃大会的。
像往年一样,兴冲冲地来了。
玉帝如见救星,拉着观音,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小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起苦来,把自己的一肚子苦水全倒了出来。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观音每年都来天庭白吃白喝,听了玉帝的哭诉,当然不好意思袖手旁观,只好表示愿意拔刀相助。
但是,她是一个妇道人家,打打杀杀这种事,是干不来的。
这次跟她同来准备吃白食的,还有她的徒弟惠岸行者,因此,她吩咐惠岸行者,说:“你可快下天宫,到花果山,打探军情如何。如遇相敌,可就相助一功,务必的实回话。”
惠岸行者整整衣裙,执一条铁棍,驾云离阙,眨眼的功夫,就到了花果山前。
惠岸见了把营门的天丁,大喝了一声:“烦你传报,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特来打探军情。”
不得不说,惠岸的这一声大喝,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前面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在写天兵一征花果山时,已经交代过,担任元帅的是封托塔天王李靖,担任先锋的是巨灵神,哪吒三太子担任三坛海会大神。而哪吒三太子一口一句地称呼李天王为“父王”。
那么,惠岸说的“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叉”,相当于表明了他是李天王之子,哪吒之兄了。
在《西游记》一书中,李天王一家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本人是王爷,所有的儿子都称太子,而且一家子都是神仙。
按照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中李天王本人的亲口交待,他还有一个大儿子,名叫金吒,在灵山侍奉如来佛祖,做前部护法,另外,“一女年方七岁,名贞英,人事尚未省得”。
老覃在这里啰嗦几句,估计是《西游记》的作者写书写糊涂了,按照中国的神仙体系,凡是成了神仙,都是不能过夫妻生活的,“一女年方七岁”,难道李天王成仙时间不到七年?这根本说不通。
还有,神仙是没有长大和变老的概念的,所有的神仙,他的容貌特征,都会定格在他成仙的那一刻,即他成仙时是长什么样,以后就永远都是什么样。
这跟人死变鬼,鬼的模样就是人死前一刻的模样是同一个道理。
这,就可以解释哪吒在孙悟空面前永远都是一副“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的样子的原因。
所以,作为神仙,说“一女年方七岁”,是没什么意思的。
话说回来,大儿子叫金吒、二儿子叫木叉、三儿子叫哪吒,名字听起来感觉怪怪的。
成书于《西游记》之后的《封神演义》,就做了些修改,把“木叉”改成了“木吒”。
但还是不行,“哪吒”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像舶来品。
事实上,这三兄弟的名字都是舶来品,都是印度梵文的音译。
其中的“金吒”也常常被写成“君吒”、“军吒”,意指“甘露”、“瓶”,即金吒指的就是印度佛教里的甘露明王。
木叉在印度梵文的全称则是“波罗提木叉”,意思是“解脱”。
哪吒在印度梵文的全称则“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意指“威猛”。
在印度佛教中,哪吒共有五兄弟,父亲是毗沙门天王,所以分别被称为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四太子和五太子。
《秘抄问答》里记:大太子最胜、二太子独健、三太子那吒、四太子常见、五太子禅尼师。
《毗沙门最胜太子那吒拘代罗甘露如意王神咒经》的译法略有出入:大太子最胜也称甘露太子,二太子为独童子,三太子为那吒童子,四太子为常见童子、五太子为禅尼师童子。
不难看出,《西游记》里金吒、木叉、哪吒都能和毗沙门天王的前面三个儿子对得上号,只是不知何故,《西游记》作者舍弃了四太子常见和五太子禅尼师不写,而借托塔李天王之口明确交代自己“仅有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