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说“以色列不能被击败”,可他一手导演的中东和平,最后却成了最大的笑话。
1973年的次中东战争,是阿以冲突史上最复杂的一场博弈。表面上看,是埃及和叙利亚联手对以色列的反击,背后却是美苏冷战的角斗场。基辛格作为美国的“外交大脑”,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救了以色列,还逼着埃及讲和,最终促成了《戴维营和约》。基辛格的中东布局虽然让美国赢了冷战中这一局,却也埋下了巴以问题持续至今的祸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美国的“无底线”支援,把以色列捧成了“巨婴”
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一度被埃及和叙利亚打得措手不及。西奈半岛防线崩溃,14架战机和500辆坦克报废。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都急了,想跑到华盛顿求援。基辛格却冷冷地说“别来,显得没底气。”随后,他在背后操作,让美军直接换上以色列军服,开着美式装备上战场。这场被称为“五分钱救援行动”的支援,不仅救了以色列,还让它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依赖美国。结果呢?以色列赢了战争,但变得越来越强硬,对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的态度也越来越咄咄逼人。这种“巨婴化”的以色列,甚至让今天的美国也感到头疼。
2. 苏联的“冷战思维”,让阿拉伯国家成了输家中的输家
基辛格的对手勃列日涅夫也不是省油的灯。在战争爆发前,苏联不仅给埃及和叙利亚提供了武器,还签了《苏埃友好合作条约》。但问题是,苏联的算盘打得太直白了用武器换地缘政治影响力。这让阿拉伯国家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境地——他们以为苏联会帮他们打赢战争,结果发现苏联只是想让他们成为冷战工具。基辛格早就看穿了这一点,他故意放出风声说以色列可能会“歼灭”埃及集团军,勃列日涅夫一听急了,赶紧让埃及停战。阿拉伯国家不仅没能彻底翻盘,还因此对苏联失去了信任,最终靠向了美国。
3. 基辛格的“算无遗策”,却没算到巴以问题的地雷
基辛格的中东战略堪称一场高超的“平衡术”。他一边让美国救下以色列,一边逼着埃及接受讲和。战争结束后,埃及真的远离了苏联,开始靠拢美国,甚至在1979年签下了《戴维营和约》。看上去,这是一场“双赢”——以色列换来了和平,埃及拿回了西奈半岛。但基辛格忽略了一个问题巴勒斯坦怎么办?在他的布局中,巴勒斯坦被彻底边缘化,以色列继续扩张定居点,巴人的土地被侵占得越来越多。最终,巴以矛盾成为中东的死结,今天的一切乱局,都能追溯到这一点。
基辛格用冷战思维解决了埃以矛盾,却没能解决阿以、巴以关系的根本问题。他的外交手腕确实高明,但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正因为如此,当他百岁离世时,巴以冲突的再度爆发,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