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二本教师黄灯的演讲后,我才发现,普娃出路少,缺的不是努力,而是……

嗨猪的家庭 2024-08-30 14:32:37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一看到读初二的儿子整天无精打采,呆呆的样子,我心里满是忧虑。

叮嘱他努力点,认真学习,他说知道了,别啰嗦。

问他作业写完了吗,预习的怎么样。

他就说没什么,就书本那些。

还说,知道自己是什么料,能努力跟得上进度就不错了。

说实在,我不奢求儿子是天才、学霸、考名校,但也不想他小小年纪就对学习提不起劲儿。

但怎么帮助他,我并不清楚。

直到看了知名二本院校教师黄灯老师的演讲,我才意识到:

现在普通孩子出路少,不是不够努力,拼不过清华北大。

而是父母没能给他们更好的人生底色,让他们在复杂的成长过程中,愈发迷茫、窘迫。

我想,是时候正视孩子们身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爆发的问题了。

驯化孩子的危害

20年后终见分晓

黄灯老师对教过的学生,有个很大的感触:

“这些讲台下的孩子,一届比一届安静。

他们的青春,少了一份张扬和放肆,多了一份规训过后的沉默和乖巧。

班上的男生,很少去追求身边的女孩,那种属于年轻人本能的粗粝和莽撞,那种不管不顾、奋不顾身的蓬勃活力,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牵住。”

这种心情,作为普通大学的老师,我感同身受。

每次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布置思考题让他们围在一起交流得出结论。

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哎,又要说话,我可不想发言啊。”

要是有人相对活跃,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其他人的表情中,写满的是迷茫、无聊。

他们宁可坐在座位上抄笔记、划重点、看课堂视频,也懒得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屑与别人讨论学习问题。

有次我忍不住问其中一名学生,“怎么不参与讨论”。

她的回答是:“没什么好说的,期末能考好才更重要。”

当时我不由地感到难过、无奈。

这些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结果都指向考试、成绩,很少有人给他们机会表达个性、真实的内在想法。

也许他们上小学、中学,试图叛逆、任性,但所有人都告诉他们“你这样不行,不对”。

渐渐地,被成功驯化的他们,只能选择妥协,失去自己的个性。

想起短片《驯兔记》中活泼调皮的皮皮鲁。

大人眼里,他顽皮叛逆爱顶嘴,整天被打压批评。

上课老师提问:“一只皮球掉进坑里了怎么办?

别人的回答大多是,“用网捞”、“往坑里填水”。

而他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质疑老师:

“坑深不?深就让我爸再买个球好了,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

这番话,把老师惹毛了,就连身边一位很“懂事”的同学,也站起来提醒他“不要跟老师顶嘴”。

就这样,皮皮鲁成了所有人针对的异类,被排挤,还被说成怪物。

而他,不得不跟别人一样,变成听话、乖巧的“小兔”,最后郁郁寡欢。

很多时候,大人所谓的“为你好”的说辞,要求孩子听话,做标准化的事。

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实则却把原本鲜活、个性的孩子驯化成同一个模具印出来的人。

当下或许看不出问题,但再过几年,所有的苦果都由孩子一人承担。

孩子自我认同感低

还没入局就被踢出去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在采访中说过:

“我们强调顺从,比如‘孩子要听话’、‘要听父母的话’。

但如果孩子太听话,他就失去了自我的创造性或自主性。”

换句话说,用一个模式、标准要求孩子,压抑孩子的需要,逼他懂事,他必然看不到真实自我的价值。

哪怕他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不错的家庭、不算糟糕的成绩。

可没有自我,或者总被权威观点、言论打压的孩子,日后不管到哪里,都很难有自信和力量去抵抗别人。

身边有个小孩,典型的好学生。

从小循规蹈矩,父母要他上什么补习班,高考填报什么志愿,他都没有一句“不”。

结果一上大学,问题就来了。

因为习惯听父母的安排,他不知道在学校可以参加什么社团、报什么活动。

舍友笑他,觉得他个性孤僻,也不主动社交,他一听觉得不舒服,却不知道怎么表达。

最后只能躲进网络世界里,沉迷游戏严重影响学习,逃课挂科,状态一落千丈。

就在大三,其他同学都在忙实习、考研,而他打电话要挟父母:不让他退学他就自残。

说自己就是废人,活得没意义、没价值,在社会上根本没自己的立足之地。

如今他休学在家待了整整两年,一天到晚刷手机、打游戏、睡觉,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劲。

一位B站博主曾在视频中一针见血指出:

“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太习惯听别人的话,到头来反倒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承担自己个人选择的力量。”

当一个孩子对自己能做什么没有足够的确信,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外界一旦施压,给他提出更高要求时,他没信心做到,人生只会像滑铁卢一样,需要花100倍、1000倍甚至更多的力气,才可能摆脱困境。

普通孩子

缺的不是努力,而是生命力

豆瓣“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中,有个叫清水的组员。

曾经的她,被父母要求好好读书,日后找份稳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或老师。

为此她特别努力,哪怕心里明明很有压力,但还是继续坚持、探索。

后来上高中,由于过度担心害怕自己考不上985、211,最后心态崩了,只能到一所普通院校。

结果没想到,意外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遇到敬业、热情的老师,她体验到学习的快感,慢慢地驱使自己学习,探索更多和专业有关的事物。

有教育专家说过:“中国孩子,哪怕再普通,最不缺的就是努力。”

过去的传统教育中,都在提醒孩子:

听父母的话,认真学习,勤能补拙,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

普通家庭的孩子,的确更听话、懂事,身体里注入了“有自己的想法=叛逆”的记忆因子。

到头来,很难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自由,更别说焕发出年轻人该有的青春、活力。

比起努力,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生命力,可以放肆点、大胆点,勇敢追逐自己要的东西。

不想孩子小小年纪就累倒在半路,而是靠着内在驱动力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父母可以这么做:

1、发现孩子的天赋,重在“扬长”。

家教畅销书《优势教养》中作者提到:

父母善于发现、肯定并培养孩子的长处,能帮孩子树立坚强的内心,在人生中更好地克服逆境。

孩子再普通、平凡,总有独属于他的过人之处。

千万不要因为他达不到主流标准的水平,就质疑他、打击他、否定他。

而是花多一些时间,就像等待面包发酵那样,耐着性子观察、等待。

发现孩子的优点、长板后,引导他不断提升,最后以优势取胜,实现人生逆袭。

2、鼓励教育,孩子没劲了拉他一把。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打压、否定,绝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他越来越糟糕。

想要孩子真正成长起来,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一定要给他的土壤注入足够的力量。

也就是,在孩子遭遇挫折、失败的时候,鼓励他、支持他,让他不回避问题。

这时候的鼓励,是重在过程,对孩子做出的尝试、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认可。

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他才不会畏惧困难,而是有信心、用勇气直面和坚持。

3、允许孩子“不乖”,让生活打磨他的韧性。

听话、乖一点,这些听起来都是为孩子好的话,很容易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

有时候适当松开口、放下手,对孩子做的事情和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许他会受伤、受挫,甚至犯错,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塑造他。

经过现实生活的打磨,他才能更好体验到父母说的大道理,变得更成熟、稳重、强大。

在可控的范围内,为孩子让步,用生活的波折来打磨他处世的智慧,才是教育的高明。

有句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不管孩子是天赋异禀,早早赢在人生起跑线,前方有光明的康庄大道等着他;

抑或是资质平平,放在人群堆里很容易被埋没,看不到他存在的身影。

身为父母的我们,最应该做的永远只有一个:

不断学习、精进自己,让自己成为会教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最后呈现出怎样的光泽、纹路和形态,全靠父母雕琢的功夫。

不要求每一块都一模一样,更不要掩盖掉它应有的价值。

用好我们手中的雕刻刀,扬长避短、精雕细琢,相信终究可以把孩子打磨成最闪耀的美玉。

0 阅读:56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