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话少了,孩子就好了

嗨猪的家庭 2024-08-30 20:30:24

谁能想到,自从上了初二,之前一向优秀上进的儿子竟然开始“摆烂”。

每天的状态特别消极懒散,老师还跟我说他在学校上课总是心不在焉的,经常走神。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他做功课越来越拖拉磨蹭,经常坐在桌前半天不动笔。

很快,他的学习成绩慢慢滑了下来,从前五名排到了第十,然后是十五,二十五……

这怎么能行?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跟他多沟通,每天不断提醒他努力,催促他快点写作业,还搬出各种大道理。

他一开始还能应付几句,到后来直接对我爱答不理。

结果自然是半分效果都没有,儿子的期中考试成绩那真是一个惨不忍睹。

那天晚上,儿子吃完饭一直坐在那玩手机。

我本来不想说他,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实在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冲过去大吼:

“都几点了,还在看手机,你就不能自觉点吗?”

没想到,儿子愣了一下,满脸不耐烦地说:“不用你管!我乐意!”

说完用力把我推出了卧室。

只剩下我一脸懵逼地待在原地。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从前那个对我言听计从、自律勤奋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

百般苦恼之下,我偶然看到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教授的一段话:

“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不是因为父母沟通太少,而是因为‘沟通’太多。

如果父母总是盯着孩子不放,天天喋喋不休,挑孩子的毛病,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一语点醒梦中人。

原来儿子现在的“摆烂”局面,不是因为我跟他的沟通少,而恰恰是因为太多了。

01

父母话越多,亲子关系越紧张。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赵玉平讲过一个故事:

有天,一位当妈的朋友忽然给他打电话,上来就是哭诉:

“赵老师,这日子没法过了!”

原来,某天她在家里打扫卫生,看到写作业的儿子从房间去客厅倒水,她就顺嘴问了一句:

“作业写完了吗?”

没想到儿子听到立马炸了:

“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说完,他就回到屋里,“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这位母亲瞬间懵了,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就随口一问,儿子怎么火气这么大。

赵玉平找这个男孩谈心,才知道,这个妈妈每天都会催着他学习,甚至一天问好几遍。

每次问他作业写完没,他回答写完了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唠叨:

“写完了还在沙发上发呆?还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

你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这个德性,你对得起谁啊?”

但如果他回答没写完,妈妈又开始指责:

“没写完,没写完还不抓紧时间去写?就这破学习态度,你对得起谁啊?”

所以,在她长期的说教唠叨之下,这个男孩的情绪早就濒临崩溃。

两者的亲子关系就像一根脆弱而紧绷的弦,一碰就会断。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

指的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对于“我”的概念越来越强烈,渴望独立和自由。

如果家长还是反复唠叨、肆意指责,孩子积压已久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出现各种“叛逆”的行为。

回想起来,其实一切早在初一开始就有了端倪。

那会儿子因为刚上初中,很多科目比以前难度要高,加上学业繁忙,需要好好适应。

但我完全没有体谅儿子的难处,还动不动在一旁叨叨:

“好好努力知道吗?妈妈每天上班赚钱供你上学不容易。”

儿子一旦成绩下降,我上来就是一通指责:

“这么简单的题还能错?你到底长没长脑子?”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好好跟人家学学。”

想到这里,我后悔不已。

原来,正是我的唠叨和指责让儿子产生了抵触感,不愿意跟我沟通,最后只能用摆烂、沉默来抗议。

02

父母话越多,孩子越差劲。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接诊过这样一对母子。

儿子上初二,学校功课本来就特别紧张,可妈妈还是给儿子安排了不少补课班。

不仅如此,她还天天在家里耳提面命,不停催促儿子学习。

不到一学期,不堪重负的儿子终于“崩溃”了:

他开始厌学,每天待在家里打游戏,只要父母提到和上学有关的字眼,就大喊大叫扔东西。

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他来看心理医生。

整个医生问诊的过程,依旧是妈妈在说个不停:

“我儿子以前很乖,我们关系也很好。”

可被问及儿子会不会主动讲述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妈妈愣住了,因为儿子从来没有跟她提起过。

于是,方医生一针见血指出:

很多类似的家庭里,父母的声音和学习要求等欲望总是压过孩子自身。

一旦孩子表达与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就会用发脾气或者唠叨的方式来“镇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或者不敢发声了。

哪怕他真正遇到了学习的困难,内心也没有力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一味地承担和忍受,直到坚持不下去,对学校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

不是孩子不想学习、自甘堕落,而是在父母密集的唠叨声中失去了向上沟通的力量,也丧失了努力上进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也就是说,当同一件事被重复的次数多了,孩子反而听不进去了。

这对母子的情形,真的和我跟儿子的状态如出一辙。

在儿子成绩下降的那段时间,我真是特别焦虑,着急。

我一心以为,我的不断提醒、不断催促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却忽视了,我“复读机”似的教育方式,只会加深他对学习的厌恶。

最后扼杀了他对学习的动力,让他变得越来越差劲。

03

你的话少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看到一个故事,印象深刻:

有位妈妈喉咙发炎,嗓子哑了说不出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来说:

“妈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这位妈妈很想批评孩子两句,可是因为说不出话,只好干瞪眼。

儿子接着说:

“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都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老师看不到我的努力。”

说着说着儿子委屈地哭了,妈妈没办法,只能默默抱了抱儿子。

儿子哭完,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谢谢你。”

她愣了一下,儿子又说:

“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故事全程,妈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倾听,却获得了儿子真心的认可和感激。

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自然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也愿意发自内心地变好。

很多时候,你的话少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了。

很多父母都头疼,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到底应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想起知乎上有个帖子“普通家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春天带他去郊游,秋天带他去山里摘瓜果,暑假带他去田野里奔跑,周末带他去博物馆;

没事多炖几锅肉,他踢完球回来饿得嗷嗷的时候,盛上热腾腾的大米饭,裹着肉汤夹着肉,又烂乎又黏嘴,一碗接一碗,吃得他放下筷子直犯困。

多包几顿饺子,让他请同学来家,玩玩闹闹,一通乱耍以后,一屉一屉地下。看着他们几个,嘴里满满腾腾地塞着饺子,还在那比谁吃得多。

总结下来,想要养好孩子,跟孩子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秘诀就六个字:

多做事,少说话。

也就是说,当父母闭上嘴巴,不过分担心和打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孩子自然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那天开始,我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我跟儿子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郑重地跟他说了声“对不起”。

那天,儿子掉了很多眼泪,跟我诉说了这段时间的痛苦和挫折,以及对学习的恐惧。

我认真地倾听,最后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妈妈知道你很难,辛苦了!”

接着,我跟儿子保证以后一定会管住嘴,再也不在旁边烦他,也绝不指责他。

晚上儿子回家,我除了喊他出来吃饭,其他今天听课如何,作业多不多,通通不提。

饭后,儿子看了一会手机,就打开书包写作业了,到了点他就去睡了,我也没问他作业写得怎么样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儿子出门前竟然破天荒地跟我打了招呼。

月考的成绩出来了,儿子有几科成绩依旧不好,我也忍住没批评他,反而安慰他:

“别想那么多了,来,今天有你最喜欢的酱猪蹄哦!”

晚上儿子主动敲门来到我的房间,说想和我讨论一道错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当你闭上嘴、不镇压、默默付出,安静地守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就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

04

就这样,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那个跟我处处对着干,对我爱搭不理的小子消失了,我们的关系也慢慢越来越好。

看着他每天精神抖擞地上学、听课、写作业,我知道,曾经那个优秀上进的孩子,早晚会回来的。

至此,我也明白了朱自清在《沉默》中说的那句话: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想要成为优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学会“闭嘴”。

教育当中,有时候“无声”,真的比“有声”更有力量。

点个赞,与各位父母共勉。

0 阅读:3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