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谈判又迎来变数,特朗普公开承认,难以促使两国达成和平

曹蕾聊 2025-03-04 15:39:17

华盛顿的政治风云再度突变,特朗普对俄乌和谈态度的急转直下,不仅让国际社会感到意外,更揭示了这场冲突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从高调宣称“24小时停战”到如今承认“可能无法促成和平”,美国政策的摇摆暴露出大国博弈的深层困境。

特朗普改口的时机耐人寻味。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即将签署矿产协议前夕,美方突然释放和谈悲观论调,实则通过制造不确定性向基辅施压。这份被称作“21世纪资源条约”的协议草案显示,美国要求掌控乌境内83%的稀土矿脉开采权,作为交换仅承诺提供非约束性的安全关切。这种不对等条款,使乌克兰陷入“以资源换虚幻安全”的陷阱。

德国经济研究所分析指出,乌克兰已探明的锂矿储量足够支撑全球电动车产业十年需求。美国资本对扎波罗热矿区的控制,不仅能削弱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还将重塑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特朗普团队显然在下一盘大棋——通过矿产协议绑定乌克兰,同时为未来科技竞争储备弹药。

北约内部的分歧为和谈蒙上阴影。法国总统马克龙推动的“战后维和部队”计划虽获美国默许,却遭俄罗斯强烈反对。莫斯科方面明确表示,任何北约军事存在越过乌克兰边界都将视为宣战行为。这种根本性矛盾,使得美俄即便在停火框架上达成暂时共识,也难以破解安全架构的对立。

更微妙的是欧盟的立场转变。柏林智库的研究显示,欧盟对乌军援实际到位率已从年初的78%降至57%,多国开始将国防生产线东移至罗马尼亚等前沿国家。这种“支援但不深入”的策略,反映出欧洲既想维持道义形象,又不愿过度刺激俄罗斯的矛盾心态。

乌克兰的领土诉求成为难以跨越的障碍。基辅坚持的“1991年边界”主张,与当前俄控区形成20万平方公里的现实落差。俄方提出的“新明斯克协议2.0”版本,要求承认顿巴斯自治地位并确立俄语官方地位,这触及乌克兰国家认同的敏感神经。

战场上的僵持加剧了谈判难度。乌军总参谋部数据显示,其日均弹药消耗量仅为俄军的四分之一,而美国最新援助包裹的交付周期延长至6-8周。这种失衡使得基辅既无力发动决定性反攻,也难以承受长期消耗。俄罗斯则借机巩固防御工事,在哈尔科夫方向构建起纵深达40公里的“刺猬”防线。

特朗普“联俄制华”的战略构想遭遇现实考验。尽管美俄重启战略稳定对话,但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矛盾难以化解。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对华贸易占比已升至33%,能源合作项目覆盖北极LNG至西伯利亚氢能的全产业链。这种深度捆绑,使普京政权既需要与西方缓和关系,又无法承受疏远中国的代价。

与此同时,美国对华科技战持续升级。从收紧半导体出口到审查生物技术合作,华盛顿的双线作战策略正消耗其战略资源。布鲁金斯学会的评估认为,美国同时应对中俄两线压力的能力窗口,将在2026年前后关闭。

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已然超出地区争端的范畴,成为检验国际秩序韧性的试金石。当各方将资源控制、科技霸权、阵营对抗等议题交织在乌克兰棋盘上,真正的和平或许只能诞生于新均衡建立之后——而那一天,可能比所有人预期的都更遥远。

0 阅读:97

曹蕾聊

简介:眼界所及皆是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