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突砸22亿真帮乌克兰打仗?欧美如何靠俄乌冲突躺着发财?

曹蕾聊 2025-03-04 15:38:46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与英国签署22.6亿英镑军事贷款协议,这笔资金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笔看似“不用还”的贷款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国际金融操作与地缘战略考量。

根据协议条款,贷款本息的偿还将直接调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七国集团(G7)已冻结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其中存放于欧洲清算银行的1900亿欧元资产每年可产生约30亿欧元利息。英国此次贷款正是G7承诺的500亿美元援乌计划的一部分,其核心机制在于将冻结资产的收益定向用于乌克兰军事需求。

这种操作模式早有先例:欧盟此前提供的350亿欧元贷款与美国200亿美元援助均采用类似框架。法律上,这些资金被定义为“战争赔款预支”,但在国际法层面仍存争议。俄罗斯外交部已明确表示,此类行为属于“非法侵占”,并警告将采取对等措施没收西方在俄资产。

乌克兰目前外债总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84%。西方通过将偿债压力转嫁给冻结的俄资产,既避免本国财政承压,又维持了对乌军援的持续性。这种模式实质是“以战养战”——用俄罗斯的海外资产收益支撑乌克兰的战争消耗。

更深层的利益绑定体现在资源控制领域。美国贝莱德集团通过“乌克兰发展基金”已实际掌控乌境内12处关键矿场,涉及锂、稀土等战略资源。德国巴斯夫与法国道达尔能源则获得黑海大陆架油气田的优先开发权。这些商业协议的签署,往往与军援贷款的发放直接挂钩。

此类操作正在动摇国际金融秩序根基。多国央行开始加速减持美债与欧元资产,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量同比上涨23%。俄罗斯推动的“天然气卢布”结算机制已吸引12个国家参与,印度与沙特的双边本币结算协议规模扩大至480亿美元。

跨国企业面临的政策风险也在加剧。俄政府近期没收西方企业在俄资产的行为,已导致欧洲能源巨头损失超70亿欧元。这种“资产冻结-反制没收”的恶性循环,正在重构全球化时代的投资逻辑。

尽管表面无需直接偿还贷款,但乌克兰正付出更深远的代价。宪法修正案中关于“战时不得举行选举”的条款,使现任政府权力无限期延长;农业用地对外资开放比例升至48%,核心产业控制权持续外流。更关键的是,国家战略自主性正在丧失——乌军反攻时间表需与北约协调,武器采购清单受制于援助国要求。

这场围绕冻结资产展开的金融博弈,本质是21世纪大国竞争的新形态。当国际规则成为战略工具,当主权边界在资本流动中模糊,乌克兰危机的教训或许在于:现代战争中真正的输家,往往是最无力掌控规则的国家。

0 阅读:16

曹蕾聊

简介:眼界所及皆是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