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症:父母从"只要上学就好"到"活着就好"

吹哨先森 2024-06-13 09:35:58

一阵手机铃声响起,11岁的小安被吵醒了。他迷迷糊糊地从被窝里探出头,看到是妈妈打来的视频电话。

"孩子,你还没起床呀?都几点了,不去上课吗?"妈妈焦虑的声音传来。

小安扫了一眼床头柜上的时钟,7点半了,他本应在1小时前就起床准备去上学。但他已经连续一周没去学校了。

"妈,我最近状态不太好,可以请几天假吗?"小安小心翼翼地说,"我保证赶上作业,功课一定跟得上。"

妈妈的神情瞬间冰冷下来:"什么叫'状态不好'?你是不是又熬夜玩游戏了?那你就永远都别去上学了吧。"

话音未落,视频那头就传来滔滔不绝的训斥。小安识趣地挂断了视频通话,把手机扔到一边,重新缩进了被窝里。

从5年前开始,小安逐渐对上学失去热情,整天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父母起初并没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的叛逆期,很快就会过去。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安的学业和生活自理能力每况愈下,父母开始感到焦虑。经过不间断的劝导、惩罚,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小安内心的焦虑和逃避。

去年,小安在某个平台上偶然看到一篇心理测试文章,据此自我判断,他有典型的抑郁症状。这一发现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孩子的抑郁状况,正是许多家庭正在面临的难题。据《2023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非常高,高中生超过40%,初中生超过30%,小学生达10%以上。

这些孩子的抑郁症状会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失眠、逃避、消极等等,极易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职场发展和人际交往。

那么,面对孩子的抑郁状况,家长们都是怎么应对的呢?

求医治疗

小安父母第一反应是带孩子去看医生。他们所在的城市有一家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医院,这家医院经常会接诊各种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患者。

医生通过一系列测试和访谈,确诊小安的抑郁程度属于中度。医生开具了抗抑郁药物,并建议配合心理咨询治疗。然而,小安服药后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嗜睡、食欲不振等。

"我们不想让他沦为'精神药物的俘虏'。"小安妈妈说,"我们只是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纠正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而不是暂时压制症状。"

于是,他们决定暂时停止药物治疗,寻求其他方式缓解孩子的抑郁。

求"教"问道

在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教育大师"和"家庭教育课程"比比皆是。不少焦虑的家长花重金报名参加,试图寻求"拯救孩子"的良方。

甫一踏入这个圈子,小安的妈妈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每个课程的理论和方法都不尽相同,口号喊得天花乱坠,真假资历难分高下。有的宣扬"爱的教育",有的主张"因材施教"...最后家长们都不知所云。

"我们曾被一位所谓'大师'忽悠,花了数万元报名参加他的线下培训。"小安妈妈说,"结果发现无非就是马马虎虎讲了些道理,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深受其害,从此再也不相信他们了。"

3.接受心理咨询

相比花钱报名各种"教育课程",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小安和家人逐步认识到,抑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发病机理有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容易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对现实的不满,而内在的情绪无处宣泄,从而滋生负面情绪。

其次,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也会诱发抑郁。比如过度焦虑的家人和老师、同伴间的人际冲突、学习和生活压力等,都可能让孩子感到痛苦无助。

了解了抑郁的发病机理,小安的家人不再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更多地与孩子交流,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宽容与支持。同时,他们也逐步调整了对孩子的期望,学会欣赞孩子的长处而不是死死纠缠于短板。

"曾经我们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上学,成绩要考好分数。一旦他有所懈怠,我们就会痛打落水狗。"妈妈说,"直到孩子开始抑郁,我们才意识到眼下最重要的是让他'活着就好'。"

4.调整生活作息

光靠心理疗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合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真正走出阴霾。抑郁状态下,孩子往往嗜睡、夜不归宿、手机沉溺等习惯十分常见。

为此,小安家长对他的作息和娱乐时间做出了严格限制:晚上10点必须上床睡觉;每天只允许2小时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其余时间要阅读、户外活动或学习。同时,妈妈还会每周做几次小安爱吃的菜,以此调理孩子的作息。

发掘兴趣爱好

找到并坚持个人兴趣爱好,对走出抑郁也大有裨益。兴趣是最好的止哀剂,它能给孩子带来乐趣和成就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小安一直对户外运动和文学创作有浓厚兴趣。家人为此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他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现在,小安已加入了学校的登山社和文学社,每周都会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创作写作。

"虽然效果不是一蹴而就,但我确实感受到了变化。"小安说,"我开始重新珍惜每一天,对生活充满期待。以前阴郁、消极的我已经逐渐远去。"

修复亲子关系

修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重中之重。亲子矛盾是许多青少年抑郁的导火索,愤怒、不理解都会让孩子愈发矛盾和内向。

小安妈妈反思道:"我们作为父母,过去确实把太多期望加诸在孩子身上。我们根本没认真听孩子的内心独白。"

通过咨询师的指导,小安一家开始修复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多交流,互相倾听对方的想法;孩子也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一家人经常一起出游旅行,享受天伦之乐。

"家人的爱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小安说,"我再也不想让父母露出失望的神情了。"

结语

抑郁症的出现对许多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只要正视问题的本质、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抑郁并非就一定会"万劫不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孩子一定能重拾阳光。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不要盲目听信各种"教育专家"的忽悠,更不要将孩子当作炫耀资本。用包容和理解的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呼声,以同理心对待他们的困惑和烦恼,用爱和耐心环绕着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专业的心理干预和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也不可或缺。在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父母的通力合作下,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最终找到自己的阳光,拥抱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0 阅读:1

吹哨先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