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师渂
编辑|林画
李仙洲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效忠于蒋介石麾下,多次对红军进行攻击。
解放战争中,李仙洲在莱芜战役中败下阵来,并被陈毅的部队活捉。
此后他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改造生活,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他积极配合学习改造,并最终在1960年被释放。
重获自由后,他见到了当年曾在黄埔军校中教导过自己的周总理,两人一阵寒暄后,李仙洲突然开口向周总理坦白了一个真相:我有个问题没交代。
而周总理听完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倒夸赞起了李仙洲的行为。
那么,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到阶下囚,李仙洲经历了什么?多年后见到恩师周总理两人有着怎样的谈话?李仙洲口中的问题又具体指的是什么?
(李仙洲)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往事。
从将军到战犯
李仙洲于1894年出生在山东省的一处乡村中,从小他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私塾中就以聪明伶俐著称。
在19岁那年他就考入了县里成立的教授养成所,在学习期间,他还兼任了当地小学的讲师。
同时,他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几年后又考到了济南当地的“武术传习所”,毕业后便在当地谋了个教师职位,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定生活。
但是1924年,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这是一位李仙洲的好友,他来到济南探望李仙洲,还带来了一个天大的消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兴办黄埔军官学校。
这位好友还提到,如果李仙洲有意愿前往学习,自己可以代为介绍。而这正中李仙洲的下怀。
李仙洲平日里看起来只是一位老实本分的教书匠,但其实他的心中一直藏有大志。后来曾有人问起李仙洲为何弃文从军,李仙洲给出了两个理由。
一是他一直在坚持学习与阅读,也熟悉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民主思想,因此对他十分崇敬,能够去到他创办的学校中读书,是他的梦想。
而另一方面,当时那个年代兵荒马乱,各地的军阀都粉墨登场,老百姓的日子则是苦不堪言。李仙洲经常看见身边的乡亲被欺负,他认为如果能走上军官的道路,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就这样,李仙洲带着理想和抱负来到了广州,幸运地成为了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和陈赓、徐向前等共和国的名将成为了同窗的好友。
也正是在这里,李仙洲第一次结识了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并时常接受周总理的授课。
在他的眼里,周总理是最具有魅力的老师,仪表堂堂,又喝过洋墨水,讲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周总理所教授的思想都是最为先进和积极向上的。
受黄埔军校和周总理的影响,这一段时间里,李仙洲做了很多顺应时代潮流的事,为国民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25年,广东留守政府正式对陈炯明盘踞的东江发动了总攻,兵分三路,而李仙洲就在右路军中,参与了淡水城、五华、兴宁、梅县等战役,一路上高歌猛进,打的敌军节节败退。
但是令东征军没有想到的是,敌人不可怕,可怕的却是内部的叛徒。5月中旬,正当前线战事顺利推进时,滇军的杨兴闵和桂军的刘振寰却受了陈炯明的蛊惑,先后发动了叛乱。
(陈炯明)
如此一来,东征讨伐军便陷入了被前后夹击的困难境地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仙洲随着自己所在的部队突出重围,回师平叛,成功化解了危机。
而李仙洲也在这一次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在战斗结束,便被提拔为七连的连长,而这也成为了他一路平步青云的开端。
但这样的仕途,也让李仙洲的思想与立场渐渐发生了变化。
孙中山先生辞世后,蒋介石慢慢掌握了国民党党内的大权,但蒋介石却出尔反尔,背叛革命,开始残害共产党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四一二大清洗。
而李仙洲把自己对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忠诚错误地理解为了对国民党领袖的“愚忠”,虽然他对蒋介石的说法颇有微词,但却始终遵照执行。
蒋介石用人向来是喜爱完全忠于自己命令的人,李仙洲自然很符合他的需求,1928年,李仙洲就已经一路升任蒋介石总司令部及第一军团总部的警卫。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李仙洲也并不是没有提出过质疑。北伐途中,日本的侵略者趁火打劫,给革命军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李仙洲等将领多次向蒋介石请战,却都被驳回,这一来二去的,李仙洲自知胳膊拗不过大腿,便也不再坚持。
甚至在抗日战争期间,李仙洲也多次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和共产党的军队发生了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日战争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当时间来到解放战争,国共两党也正式开始了决战,李仙洲所在的集团位于山东地区,归王耀武指挥。
但坐镇徐州的国民党总参谋长陈诚却对战场的形势判断失误,开始了瞎指挥,严令王耀武所部继续往南深入。
但这一深入很快就陷入了我军事先布好的包围圈,眼见形势不对,只能撤退到莱芜城中,向王耀武请求援兵,但王耀武却也束手无策,派不出一兵一卒来。
没办法,莱芜城内的军粮只够几天的量了,在1947年2月23日这天,李仙洲正式做出了全军撤退的命令。
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李仙洲手下的四十六师师长韩炼成却突然不见了踪影,李仙洲有些不祥的预感,但紧迫的局势已经让他没有时间思考了。
同月23日清晨,撤退开始,但李仙洲很快就陷入了绝望,解放军的部队好像完全知道他在想什么,一路围追堵截,拦头截尾,李仙洲的部队扎进了一个更加严密的包围圈里。
到了这天下午,陈毅总司令亲自上阵指挥发起最后的总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莱芜城和其周边地区完全封锁,李仙洲也真正成为了瓮中之鳖。
几小时后,李仙洲被我军战士活捉,沦为了俘虏。直到失败,他都没有想清楚这当中发生了什么,而这个疑问也要等到十几年后才会解开。
但此刻,这位国民党名将正式沦为了阶下囚,此后他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度过了13年的时光。
再遇恩师周总理
李仙洲原本也是个有志青年,为了改变平民百姓受欺压的现状而加入了革命军队中。但很不幸,由于阵营不同以及思想不坚定,他一度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进入功德林开始改造生活后,他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这些年的总总行为,认识到了效忠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不能同效忠蒋介石这样的反动分子统一在一起。
所以在改造期间,他积极配合,学习新思想,在反思中不断改过自新,并踊跃地参与战犯管理所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为新中国添砖加瓦。
经过13年的岁月洗礼,李仙洲也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改造生活,他的名字出现在了1960年战犯特赦的名单上,即将重获新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的到来,令李仙洲激动不已,这人便是时任国家总理的周总理,也是李仙洲在黄埔时期的恩师。
1894年出生的李仙洲在当年的黄埔一期学生中几乎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比自己的老师,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还大上四岁,所以黄埔时期大伙儿都称呼他为“老学长”。
周总理显然也记得,所以在刚见到李仙洲时,周总理就亲切的喊了一句“大哥”,紧接着说道:“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你是军校一期毕业生,年龄最大,个头最高,是标准的山东人……。”
一看周总理把种种细节都记的如此清晰,李仙洲自然也是十分动容,两人便开始回忆起了当年在黄埔一同学习生活的峥嵘岁月。
说到动容处,李仙洲有些惭愧地对周总理说道:“老师,我这个学生站错了队,犯了错误,对不起老师的教导……”
总理听到后,并没有生气与责怪,反而笑着对李仙洲说道:“是我没有教好……现在我们应努力为祖国的统一多做贡献……”
话到此处,李仙洲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对周总理坦白了一个心底的秘密:“我还有一个问题没交代!”
正当周总理有些疑惑时,李仙洲说出了一段发生在多年前的往事:“我还办过一所国立二十二中学,跟党争夺了青年!”
什么是国立二十二中学?这就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
20世纪四十年代,随着日寇脚步的不断逼近,山东地区各部逐渐沦陷,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也不得不在敌人的威胁下向后撤退。
这一撤退,把在当地学习生活的居民与学生们吓得不轻,他们自知随着日本人的铁蹄踏入,也不再会有安生的日子过。
(李仙洲)
于是他们也开始了迁移,而此时李仙洲所带领的国民党第九十二军正驻扎在安徽阜阳一带,这也是山东的学生们撤退的主要去处。
再加上李仙洲自己本身也是山东人,所以对这些逃难而来的青年学生李仙洲总是竭尽所能地进行帮助。
对于其中年龄稍大,可以独自完成任务的孩子,李仙洲会给他们安排工作,而对一些尚且处于稚嫩阶段的学生,李仙洲则会尽可能地资助他们继续到后方完成学业。
就这样,李仙洲在这个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百姓们都知道这样一位山东义士的存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们投靠而来。
、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长清中学的张隆基,由于他们的学校被日军占领成为了“皇军警备司令部”,所以他便带着全部的师生投奔安徽阜阳而来。
晚年时回忆起这段往事,李仙洲着重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山东沦陷区的知识青年陆续前来找我安排工作,来得多了,我无法安排,但想到山东父老信任我,让这些娃娃冒着生命危险好不容易来阜阳找到我,我不能让他们流离失所啊!于是想到办学收容他们。”
正如李仙洲所说,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单纯的安排与资助已经很难妥善地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办一个学校,让老师和学生们都有一个去处,便成了李仙洲新的构想。
有了想法,李仙洲就联合了当地的一些乡绅,以及逃往而来的原本在山东省政府中任职的,有资历、有资源的前官员们,筹备了一所中学。
一开始,中学的资金还是有些捉襟见肘的,主要是把九十二军内部的军饷挪移了一部分来使用,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因此贻误了战机,那更是得不偿失。
就在事情陷入僵局之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刚好来到阜阳,听到成立中学的事后大喜,也十分赞成,当即拨了五万经费,解了燃眉之急。
到了1942年,学校的各方面基本都建设完成,也有更多来自各地,不堪日军殖民统治的学生教师们投奔而来,在这所中学中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
(沈鸿烈)
同年的8月份,经过上级政府批准,成城中学正式更名为“国立第二十二中学”,也就是上文中李仙洲提到的那所学校。
读到这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建立学校,收容逃难的居民,难道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吗?李仙洲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埋在心底,当做一个错误和秘密,直到今日才肯坦白。
这便要结合时代的背景来看,彼时的国共两党虽然处于合作抗日的状态,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分子打心里对于共产党还是敌对状态。
40年代初,我党在山东等地区广泛开展青年运动,把更多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加入到全民族抗日的行列中,这样的行为是国民党当局所无法容忍的。
但表面上的和气不能破坏,所以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之所以同意诸如李仙洲的国立二十二中学这样的组织存在,也有和共产党在青年活动上争夺阵地的企图。
那么,周总理会对李仙洲的真诚坦白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释怀的人生
事实上,在听完李仙洲讲的故事后,周总理并没有感到任何的不悦,相反地,他大力地称赞了李仙洲创办学校的义举:
“这有什么错,这是一大功劳,你培养的青年不是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吗?”
听到这话,李仙洲松了一口气,一方面多年来他一直为此事担心,今天终于将他说了出来,可谓是如释重负。
另一方面,他认识到共产党人的心胸与格局是如此的宽阔,心中装着的多是家国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而不是政党之间的争夺。
经过这一次的谈话,李仙洲于恩师周总理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了,也坚定了他要重新投入到人民的怀抱中,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决心。
走出功德林的李仙洲成为了一名合法公民,再加上他的知识渊博,能力出众,很快就有了新的任务。
他先后担任了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但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件事无法释怀,那便是当年的莱芜战役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自己的动向我军了如指掌,而深受他信任的韩炼成又为什么突然消失不见?
这个心结在几年后终于得以解开,而帮助他解答了疑问的,依然是周总理。
这一次,李仙洲前往北京参加一场会议,在饭店的房间里又和周总理相见,而周总理好像知道对方的心事一样,说道:“韩炼成住在你对面,他要来看你……”
听到这个名字,李仙洲心里一紧:“我对他有怀疑……”话还没说完,韩炼成就走进了他们的房间。
(韩炼成)
韩炼成上前来握住李仙洲的手:“大哥对不起你,我当时任务在身,把你丢了……。”
这下子李仙洲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韩炼成一直是我党安插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人,他在战前一系列的反常行为其实都是周总理亲自给他下达的任务。
心结解开,李仙洲也终于释然,回望自己走来的这一路,有过意气风发,也有过误入歧途,但最终得到了救赎,他觉得十分满足与安定。
晚年的李仙洲生活十分安逸,除了完成并不算十分繁忙的工作外。闲暇时他会养养花草,写写书法,或是与曾经的黄埔老友相聚。
(注:晚年的李仙洲)
1988年,李仙洲在济南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正如李仙洲的的儿子李德强所说,父亲的这一生无疑是充满波折,也充满争议的。
从一个革命的有志青年变成一代名将,讨伐过军阀,征讨过日军,保家卫国,守卫人民;但也攻击过红军,为虎作伥,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但最终,在救赎中他找到了自我,也对过去的时光释怀。走上错误的道路并不可怕,及时回头与纠正亦是十分宝贵的。
(李仙洲)
李仙洲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热爱,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参考资料:
周总理与李仙洲的师生情 李德强 春秋 2006-01-30
流亡学生的际遇与选择 ——以国立第二十二中学为例(1942-1949) 马弘毅 华中师范大学 2022-05-01
陈毅活捉李仙洲 赵志伟 高中生 2011-03-05
莱芜战役中的秘密策反 孟昭庚 中国老区建设 2012-04-01
李仙洲 赵延庆 莱阳农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