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戎马一生,鲜有败绩,在十大开国元帅中,排名仅次于朱德。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时结识了我党早期领导人段德昌,从此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大革命失败后,彭德怀与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平江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后率部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会师,所以用生意人的话说,彭德怀对于红军,算得上是“股东”。
图|开国上将——张宗逊彭德怀能够取得辉煌的战绩,他身边的副官功不可没,按理说彭德怀身为元帅,按照这个级别,他的副官理所应当被授予大将,但是有一人资历很深,最终只被授予了上将。
这个人便是张宗逊,早在长征时期,他便得到了彭德怀的信任,成为了红三军团的某个主力师的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地位仅次于彭德怀,之所以只被封为上将,原因有很多。
一、秋收起义走出的战士1908年2月7日,张宗逊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凭借着父母的辛勤劳动,张家还算是比较富裕。
从小张宗逊就对学习非常感兴趣,他的父母也丝毫不吝惜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银两,所以张宗逊从小便比其他孩子有思想,有学识。
1922年,张宗逊考入了渭南赤水职业学校,由于当时正是中国思想启蒙的时代,张宗逊在学校中国接受到了诸多泊来思想,但是最让他产生认同感的便是马克思主义。
当时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开始在张宗逊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积极参加我党组织的学生运动,并在1924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大量有志青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张宗逊就是其中之一,考入黄埔军校不久,他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图|张宗逊与彭德怀张宗逊在黄埔军校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逐渐由一名书生成长为了一名军人,但是意外却在一年后发生了。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张宗逊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退党,于是成为了蒋介石的重要抓捕对象。
张宗逊认为,此时当务之急是先找到党组织,于是他乔装打扮,一面躲避国民党的追查,一面苦苦寻找党组织。
终于,张宗逊探得了党组织的一些情报,得知我党将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于是他历经艰辛,赶往南昌。张宗逊在前往南昌的路上,与国民党关卡的士兵斗智斗勇,耗费了很多时间,以至于还未抵达南昌,起义便已经结束。
当时他听说湘赣边境农民运动比较频繁,他断定那里一定有我党的同志,于是改道前往了湘赣边境,这个决定让他与毛泽东结下了缘分,从此张宗逊成为了秋收起义中的重要一员。
军校出身的张宗逊无论是战斗素养还是文化程度,都要比农民军强不止一个档次,因此他成为了毛主席身边的红人,毛主席点名让他当自己的卫士。
之后的日子里,张宗逊跟着红军南征北战,参与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大多数战斗。在历次战斗中,他轻伤不下火线,身上伤痕累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彭德怀所率的红三军团负责断后任务,在激战中,彭德怀的爱将红四师师长洪超不幸阵亡,彭德怀悲痛万分。
红四师是彭德怀手下的一个主力师,万万不可群龙无首,这时彭德怀想起了张宗逊,两人在广昌战役中有过一定的接触,张宗逊有勇有谋,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彭德怀马上向组织申请,把张宗逊调到红四师担任师长。
刚到红三军团报到,彭德怀就交给了张宗逊一个重要任务:“现在情况紧急,没时间寒暄,部队需要马上过江,现在我把唯一的一个炮兵连交给你,你务必要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
张宗逊临危受命,马上率部抵达前线,一连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为主力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此战过后,张宗逊得到了彭德怀的更多青睐,然而在二渡赤水期间,张宗逊意外被流弹击中,从此只能被安排到中央休养连养伤。
直到红军抵达陕北,张宗逊才痊愈,之后一直在中央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奔赴抗日前线,担任358旅旅长。
图|湘江战役张宗逊率部东渡黄河,在吕梁山、五台山一带痛击日军,当时他还获得了“缴获大王”的称号。在张宗逊的努力下,358旅由四千多人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再次回到了彭德怀的身边,成为了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协助彭德怀解放了大西北。
二、为什么只封上将1955年大授衔时,许光达曾递交了一份《降衔申请书》,他认为自己的资历和战功配不上大将这个军衔,应该把这个军衔让给功勋卓著者。
许光达口中的“功勋卓著者”其实指的就是张宗逊,在“大将评衔方案”中,原本张宗逊是略高于许光达的,勉强能够着大将的尾巴,但最终屈尊于上将其实是有诸多原因的。
毛主席曾经公开评价过张宗逊:“该厉害的时候不厉害。”与我军其他高级将领相比,张宗逊的确显得有些优柔寡断,因为这个性格缺陷,他也曾吃过亏。
前文提到张宗逊带领红四师在湘江战役中为主力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打了一场漂亮仗。其实这一仗险些因为张宗逊的犹豫而虎头蛇尾。
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敌人穷追不舍,张宗逊因为没有接到总部的命令,依然让部队坚守渡口,事实上,当时红军总部在忙着摆脱敌人的围堵,根本没时间与各个部队联系。
图|大同-集宁战役中驰援的国军时任红四师政委的黄克诚认为,红军主力已经全部过江,阻敌任务已经完成,如果再不撤退,可能会有被敌军咬住的危险。
但是张宗逊却说:“没有接到命令擅自撤退,如果发生意外,上级会追究责任的。”见张宗逊如此木讷,黄克诚一气之下说道:“部队迅速撤离,出了事我负全部责任!”
之后发生的事也证明的黄克诚是对的,当时未及时撤离的三十四师被后续的敌人缠住,六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
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曾直接参与了大同-集宁战役,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张宗逊军旅生涯的一个污点,他的指挥水平甚至都遭到了质疑。
图|华北王——傅作义这场战役我军占据绝对优势,目标是拿下大同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市。但是大同守将楚溪春从容指挥,依托有利的地形节节抗击。
为了解大同之围,傅作义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率部进攻集宁。张宗逊见大同久攻不下,于是留下杨成武继续围困大同,自己率一部分人马驰援集宁。
“华北王”傅作义绝非浪得虚名,其部下勇猛善战,给我军带来了巨大伤亡,但仍然未能歼灭围攻集宁的董其武部。这种情况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然而张宗逊却心疼起了手下的士兵,命令部队休整一日。结果傅作义的援军赶来,一举扭转了战场局势,大同-集宁战役宣告失败。
事后毛主席评价张宗逊:“你的长处是稳重厚道,不足的地方是该厉害的时候厉害不起来,这一点你应该向彭老总学习,对上,该坚持的要坚持,对下,该批评的要批评。”
军衔评定工作是要考察一个人的整个革命生涯,所以授予张宗逊上将绝非只是因为这一个污点。张宗逊独自带领部队作战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战功方面自然不能和粟裕、陈赓、徐海东这种标准大将相提并论。
虽说抗日战争时期,张宗逊也是正旅级干部,但是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抗日根据地。所以最终只能屈尊于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投身于国防建设,最高担任过总后勤部部长,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因病去世。
虽说张宗逊的指挥能力饱受诟病,但是他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儿子。现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正是张宗逊之子。
图|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张又侠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色,保卫了祖国南疆的安全。虽说在军衔上张又侠与父亲一样,都是上将,但是如今的上将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将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的军衔制度经历了几次变革,如今上将已经是中国的最高军衔,目前中国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一共只有15人,所以张又侠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