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20时59分,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载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八号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在感慨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上升之余,盒子也注意到一个“标志性大事件”。那就是——咱们的飞船终于用上锂离子蓄电池了!要知道,去年发射的神舟十七号飞船采用的还是镉镍蓄电池呢~
不过,电池的供应商并未透露,大家可以大胆猜猜是谁呢?
锂电池表示:“看谁还敢对我的安全性唧唧歪歪!!”
“孩子终于吃上一口热饭了”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反正盒子是不知道,原来在神舟十八号之前,我国航天员在太空都只能吃“冷餐”。这是因为此前的飞船电池系统受限于能量密度与电能存储能力,根本不足以同时支持生命维持系统和加热食物。
而这次,辛苦的航天员们终于能在广袤而孤独的太空中吃上一口“热食”了!可谓是狠狠地提高了生活质量。
究其原因,正是:阿拉神舟十八号的电池系统,升级啦!
首次!飞船采用锂电池!
要知道,电源分系统是飞船14个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系统之一,可以说是飞船的“心脏”。本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电源就得到了全新升级。
据了解,研制团队将飞船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换为了锂离子电池。其他电源锌银电池的隔膜系统耐氧能力提升后,电池寿命增加了20%。
为什么要升级成锂离子电池呢?
要知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飞船配置的都是“镉镍蓄电池”,这种电池具有高安全、高可靠、耐过充、耐过放等优势性能,可以满足神舟飞船高安全运行的任务要求。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记忆效应”。“记忆效应”就是蓄电池在长期小负载情况下不断充放电时产生的,一旦耗电量又增加、回到满负荷状态,就可能会出现蓄电池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可是,“记忆效应”一直有,为何镉镍电池从前可以,如今不行呢?
这就涉及到了我国航天事业进程中的另一大变量——空间站。空间站时代后,飞船在轨驻留时间通常是6个月。这样一来就面临两个很严峻的问题:
一是空间站舱体的遮挡问题,舱体连接长度数十米,还有巨大的柔性太阳翼,对神舟载人飞船的太阳翼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光照遮挡,导致自主发电能力不足。
还有一个是神舟飞船停靠期间需要接受空间站的电力供应,由此产生充放电状态不断切换的不稳定情况,造成充放电不规律问题。
如此一来,没有记忆效应,使用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就“成功上位”啦。这样一来,神舟飞船克服了不规律充放电问题,获得了更长的停靠空间站组合体的时间,同时也更加安全可靠。
当然,这也不是说换就换的。因为长寿命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已在天舟货运飞船中得到了广泛验证,所以,为了让神舟飞船具备更加强大的能力,从神舟十八号开始,就换成了锂离子电池。
空间站早就用上啦
中国空间站模拟构型图
我国空间站的供电系统由柔性太阳翼、对日定向装置、锂离子蓄电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柔性太阳翼的主要作用正是使空间站实现能源自由,对日定向装置则负责提供稳定能源。
天和核心舱配有一组发电能力为18000瓦的太阳电池翼,单翼面积67平方米,双翼面积130多平方米。在光照区,太阳电池翼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整舱使用。
但当空间站转到地球的背面,在太阳照不到的阴影区,太阳能电池无法工作,蓄电池便承担起为整个舱体供电的责任。
那空间站的锂离子蓄电池又是什么来头呢?据了解,这种能满足空间站运行需求的长寿命、大容量、高安全锂离子蓄电池,正是出自上海航天八院空间电源研究所(811所)研制人员之手。
据介绍,锂电最大的安全性问题是“热失控”。对此,空间站锂电在研制时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手段:
从源头上,采用陶瓷隔膜,提供良好的防内短路措施;
在电池组内使用阻燃材料,防止高温引发燃烧;
在电池组内使用卸压材料,为单体电池膨胀时提供空间;
采用全密闭的锂离子蓄电池箱体式结构式设计,为舱内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空间站核心舱共有6组锂离子蓄电池,每组有66个单体电池。而锂电使用时的难点,在于实现对每个单体电池的过充保护。针对这个问题,811所研制人员设计出了一套智能化的锂电管理系统,以实现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锂电充电控制。
高精度锂电集联采集系统,让采集精度更高、控制点更准;高效率高压大功率充电模块,充电时启用三级保护机制,在任意情况下保证用电安全;同时,在充电过程中实施温度监测,当充电温度高于设定安全温度值时,立即停止该机组蓄电池充电。
在空间站在长达10多年的在轨运行过程中,航天员需定期对锂电进行在轨更换。如何在不影响空间站的正常供电情况下,确保航天员的操作安全呢?
研制人员为锂电更换操作上了“双保险”。核心舱有两个功率通道,当其中一个通道需要更换电池时,由另一个通道作为主力供电。且每个功率通道采用“2+1”机组工作模式,任意一个机组中的电池需要更换时,将本机组断电,剩余两个机组可以保证本通道正常供电。
针对航天员在更换锂电时,高压电池组所带来的安全隐患,研制人员在锂离子蓄电池模块中,安装了两个并联的分段开关。通过将电池组的电压降低到人体的安全电压范围,来保护航天员开展在轨维修时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