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是不是最早中国?夏王朝争论到底在争什么?

唯物史书 2025-03-23 04:44:43

1996年,面对国外内对于中国历史谱系的质疑,我们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誓要搞清楚夏商周的确切年代,自己的历史自己都一团浆糊,这不行。经过20多年的学科合作,2022年公开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这个庞大的文化工程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根据报告,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定为夏都斟鄩,在其中文献佐证部分考了《逸周书》里的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还有《国语》提到的“昔伊洛竭而夏亡等。

而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二里头遗址是一支在时间上早于商朝的文化,虽然它附近就是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但是二里头和确定的商朝文化没有承接关系。这说明,早商文化之前,二里头确实是一个广泛的政权中心。

当年司马迁写《史记·夏本纪》的时候,司马迁把夏朝的历史捋了一遍,没有怀疑过夏朝的存在,因为在司马迁之前,《孟子》《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尚书》等先秦时期古文献都详细记载了夏朝的存在。

我们知道中国的古籍经过几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灭失散佚,比如说秦朝焚书坑儒、乾隆收缴天下禁书等等,所以很多高贵的古书我们是永远看不到了,而司马迁是可以看到并留在他的《史记》中的。可笑的是司马迁以及先秦史书的所有作者都没有怀疑过夏朝的存在,他们距离夏朝也就1000年,到了近代以来忽然出问题了,我们开始质疑夏朝是不是存在了。

这帮文人被称为“疑古派”,他们的出现是有历史背景的,那就是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丧失了民族自信,月亮还是外国的圆,随着西方科学实证主义进入中国,以顾颉刚为首的历史学者就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层累的造就的”。

顾颉刚

说通俗点就是关于一些上古时期人物的描写,是一代一代添加细节充实起来的。举个例子,大禹在商朝只是一个部落领袖,到了周代被丰富成了夏朝的创立者,到了战国时期,大禹又多了一个身份,治水英雄,就这个意思。顾颉刚甚至否认大禹的存在,认为这不是人名。

但是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夏朝是不能被质疑的,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夏朝存在。一个王朝如果存在,一定会在大地上留下痕迹,不可能后世什么都找不到,于是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根据史书记载夏王朝的活动范围,来到河南西部进行考察。

徐旭生发现的这个遗址就是今天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这样就形成了今天争论的中心-二里头是不是夏朝首都?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链条上少了关键的一个:文字。西方人承认商朝存在就是因为发现了成体系的甲骨文。

二里头当然是一个时间上早于商文化的文化遗存,甚至发现了青铜器,但是因为没有发现任何能证明这个夏朝的证据,就好像甲骨文中就大量出现“商”字,所以我们从严谨的学术角度只能认为它可能是不同于商文化的夏文化,但是不能认为它就是传说中夏的首都,乃至证明夏存在。

接下来的事就要交给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了,希望有一天,偃师地下能出土文字,那么这个百年争论就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