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海塞尔 Sennheiser
HD 550
类型:开放式头戴大耳机
售价:2399
“于HD 550而言,它的调音精髓在于以高还原度的声底为基础,以张力十足的中低频表现为个性加成,做出了一个能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的‘大厂范儿’的声音。”
说起森海塞尔最具代表性的大耳,恐怕竞争最激烈的两个型号要数6系的HD 600和8系的HD 800,前者叱咤风云数十年,至今依然是最经典的入门Hi-fi大耳——甚至恐怕没有之一;后者常年占据着动圈大耳标杆的头衔,多年来时常被作为试音神器在各种展会上亮相,风头无两。与他们相比,5系、4系的关注度显然就稍逊一筹,更别提HD 700这个被严重低估的产品了。
然而,对于我而言,5系却代表着十多年前在初烧阶段的美好回忆。那个年代,森海塞尔这个名字几乎代表着我对Hi-fi耳机的最高追求。港中大读书的时候,在香港的一家Hi-fi店内,我本想入手名气最大、价格也相对适中的HD 600。但店员提醒我,以我手上的便携设备,要想驱动好HD 600怕是天方夜谭,随即向我推荐了“轻推神器”HD 598。与HD 600相比,HD 598对前端推力的要求会略低一些,佩戴也没有那么夹头。诚然,它的声音依然有不少不那么符合我需求的地方,比如声场不如HD 600开阔、下盘有点虚等等,而且原配6.35插头的设计对于一个主打直推的耳机来说多少有点迷~~但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它已然从音质和心理两个层面上都满足了我对于“梦中情人”森海塞尔的追求。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对于森海塞尔5系有了初步印象:虽然名气不如6系,但胜在结合了亲民的价格+适中的驱动门槛,从各方面而言都对初烧和学生党更加友好。

这些年来,5系的更新一直都还算勤快,我也给不少年轻烧友推荐过HD 598,乃至后来的HD 599、HD 560S等型号。今年年初,这个系列更是一口气迎来了HD 505和HD 550这两个新款。先上市的HD 505好评如潮,最近才亮相的HD 550和HD 505很有点“双子星”的味道——价位和单元配置都比较接近,造型也延续了5系的经(guo)典(shi)设计,与HD 598一看便是同宗同源。时过境迁,如今我手上的HD 598吃灰许久,HD 800已服役超过10年,主力设备也早已升级到了分体式的二声道音响系统,但在看到这两款耳机时,心中仍不免有些怀念。

不管是6系还是5系,森海塞尔家这些大耳最具争议的一点大概就是“塑料感”太强,外观也比较“硬核”。但用过森海塞尔家产品的朋友应该多少都能感受到,他们家大耳在耐用性上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像我家里服役十几年的HD 598和HD 600,各方面的表现都还相当神勇,头梁也没有明显变形。我手上这只HD 550,通体纯黑,头梁要比6系更加柔软和富有弹性,因此即便是新机器,我戴起来也不夹头,再加上耳机的重量相当轻(237g),所以久戴并没有明显的负担感,不过,对于脑袋偏大的朋友,我还是建议用书本、耳机架多撑一撑新耳机进行“物理煲机”。

虽然在大众心目中,森海塞尔几乎就是“Hi-fi”的代名词,但我在与它接触的十几年间,其实能感觉到它在坚守自己品牌基调的同时,也在针对不同耳机的定位和市场需求去作出更多适应性微调。拿旗舰耳塞来说,IE 800就是典型的“偏科塞”,声场开阔,低频强劲有力,中频位置较远,器乐表现在当年所向披靡,人声则并不是它的强项。而来到IE 900这一代,森海塞尔的调音显然往更加全能的方向靠拢,在保留较好的两端延伸的前提下,中频的密度变得更高,也顺滑了不少,基本上可以通吃绝大多数的曲目类型了。同样,后上市的HD 800 S也比HD 800的调音更加全能和亲民,略微缩小了声场,也降低了驱动门槛。虽然作为老粉,我始终觉得难以驾驭的“偏科”森海塞尔才最能代表品牌的个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森海塞尔如今对于中频越发细腻娴熟的处理,以及对更加圆融松弛听感的追求,无疑让他们家的耳机更适应当下主流烧友的口味,也更能驾驭不同的音乐类型。

HD 550作为较亲民的5系的主力型号,有着不错的素质底子,在调音上能听出来对于中频表现进行了一定优化。同类耳机选择的中频音色大致离不开两种风格:味道偏素的还原流派,或者是较为抓耳的染色流派,前者的缺点是容易干瘪乏味,后者的弱势是耐听度欠佳,而HD 550算是在还原派的基础上融入了“刚刚好”的乐感,它的人声位置在家族里算是比较靠前的,厚度和密度都不错。大体上,它的人声风格是中正少染的,但在细节上做了不少打磨和调校,将结像边缘做得非常光滑,声音的线条也相对柔顺和流畅,虽然染色不多,但听感饱满丰润,对于口型和还原和感情的传递都相当到位。
HD 550对于流行乐优化的另一个点在于低频的氛围感。它的低频量不算小,但绝不拖沓、肥厚,而是有着良好的弹性和适中的回弹速度,听起来层次分明,显得游刃有余。在演绎泛流行乐的时候,它能够用鼓点烘托出人声的精彩表现,在回放电子乐时又能呈现出让人忍不住摇头晃脑的强劲节奏和力道,在“爽”的同时也保证了较好的耐听度。
要论实实在在的信息量和细节量,HD 550在同价位算是一流水平,但我觉得它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通过老练的调音手法交出了一份教科书级别的人声答卷。一方面,它依然延续了森海塞尔作为经典Hi-fi品牌那种中正、沉稳的声音气质,另一方面,它也充分考虑了现代烧友的需求,适当提升了人声的韵味和低频的张力,调校出了一个讨喜又耐听,足以适应多数烧友口味的标杆级声音。

除了将调音往易于欣赏的方向靠拢外,HD 550的驱动门槛也做得比较低。我这段时间用下来,觉得性价比较高的方案是搭配乂度XD05BAL、飞傲Q15这类体积偏大一些的便携解码耳放,总预算控制在五千以内,就能将HD 550推得有模有样:人声密度不错,低频下潜也够用。如果预算更高,且希望使用场景较为灵活的话,像iFi的大菠萝二代、ONIX Mystic这种“准台式”解码耳放推出来的效果会更开阔大气。这次试听较大的一个惊喜来自iBasso DX340的原配耳放卡AMP15,这张卡自带一个台机模式,在开启之后,能明显感觉到HD 550的低频有了更好的凝聚力,中频也变得更加厚润绵密。可以说,HD 550是相当适合便携玩家转入大耳领域的一款产品,大部分烧友只需要用手头的设备就能将它伺候得相当好听,以很低的代价感受大耳和塞子在声场、宽松度上的差距。

虽然HD 550并不难伺候,但为了探索它的上限,我这次也用了高端台式耳放来与之搭配。在尝试了Burson Voyager、高文的THA3等几台耳放之后,我觉得表现最出彩的还是麦景图的MHA200,能够很好地发挥出HD 550在流行人声上的优势。这台机器本身宽松温暖之余又有着优秀的动态,在驱动HD 550时,整套搭配的人声表现醇厚热情,同时低频的质感相当扎实,空间感也很开阔。如果说在便携设备下的HD 550是以泛流行人声见长,那么在使用推力更充沛的台机来驱动时,它便有了驾驭更丰富的曲目类型的底气,可以兼顾类似钢琴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等中小编制器乐的演绎。

在这篇文章成稿之时,网络上关于HD 550这款新品的讨论还不算太多。不过蛋蛋早就预判了大家的预判,先把之前上市的HD 505一块借来对比了一下,好应付后续大家在选购上的疑问~
这两个大耳的造型只有配色上的细微不同,佩戴体验完全一样。虽然阻抗有些许差别(HD 550是150Ω,HD 505是120Ω),但实际用下来,我觉得两者对前端的驱动需求基本在一个档,信息量和解析力也处于同一水准,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于音色。它们的风格取向会让我想起当年的HD 600和HD 650,前者主打空间感和精准的器乐还原,后者则是有着更加暖厚贴耳的中频。但两组CP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5系的两只耳机调音更加清爽,也都比较好推,所以不太会像6系的两位前辈那样,伺候不到位容易出恶声。
HD 505的声场规模比较大,尤其是横向空间明显比HD 550要宽广,分离度也很高。相对地,它的中频位置就要离得更远,高频较为明亮,低频的量感和下潜都不如HD 550。如果说HD 550最大的优势在于温暖蓬松的低频氛围和饱满的人声表达,迎合了流行爱好者的需求;那么HD 505的长处就是通透开阔的声场和干净准确的器乐回放,是一款性价比拔群的古典大耳。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森海塞尔对于声音调校的精准把控。

前些年,大耳市场有过一阵相对沉寂的时期,而近两年慢慢又有了热度回升的迹象,无论是旗舰价位还是入门价位,国内外的新品都层出不穷。那么,在当下众多性价比拔群的新面孔中,我们选择森海塞尔这类传统品牌的意义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说,是所谓的“品牌价值”。而我所认为的品牌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于积淀了数十年的“音乐理解”。在Hi-fi领域沉迷于比拼参数表现的当下,品牌对于声音的独到理解和诠释,已然成为了最具生命力,不会因硬件的发展而被轻易淘汰的要素。从我最早入手第一款森海塞尔的耳机PX200,到购买HD 598,再到后来集齐了HD 600、HD 800,乃至如今听到5系的两位新成员,森海塞尔独有的音乐理解始终体现在这些年的每一款产品身上:以最严谨的态度还原声音的真实样貌,在此基础上融入一定的个性,于HD 550而言,它的调音精髓在于以高还原度的声底为基础,以张力十足的中低频表现为个性加成,做出了一个能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的“大厂范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