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今年(2025年,下同)三伏天是30天。
三伏天入伏的时间,和夏至节气有关,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时间。
今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后面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就是7月20日。
民间又把三伏天分为早入伏和晚入伏,并且根据“早”或“晚”,经过长期观察,也能预测当年三伏天是否炎热?
本篇内容,小帮手就详细和大家说说三伏天早入伏和晚入伏的相关事宜,相信大家看完后会有所收获。
第一种方式:如果入伏时间相对较早,在夏至节气后,第20天到第25天进入伏天的年份,称为早入伏。
相反,入伏时间相对较晚,即在夏至节气后,第25天到第30天进入伏天的年份,称为晚入伏。
今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入伏时间是7月20日,中间间隔了29天,按照上述区分方式,今年则是晚入伏。
第二种方式:根据入伏当天的农历时间来划分。入伏时间通常在农历的五月份或六月份。
如果入伏当天的农历时间在农历的五月份,那么就是 “早入伏”;相反,如果入伏当天时间在农历六月份,就是 “晚入伏”。
今年7月20日入伏,当天的农历时间是六月二十六,在农历六月份,所以,按照这种方式,今年也属于晚入伏。
古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早入伏的年份和晚入伏的年份,整体三伏天的温度有差异,并且总结了一些农谚。
“晚入伏热得跳,早入伏凉得早”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是晚入伏的年份,当年三伏天的高温期可能更强烈,炎热感持续更久。
相反,如果是早入伏的年份,三伏天的高温期可能提前结束,天气转凉较早。
晚入伏的年份,夏至后地表积温较高,如果入伏较晚,高温期可能集中在中伏和末伏(7月下旬至8月),此时太阳辐射仍强,导致“热得跳”。
早入伏的年份,高温期可能提前到初伏(6月下旬至7月上旬),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高温强度可能逐渐减弱,导致“凉得早”。
不过也存在南北方差异,对于北方地区,晚入伏的年份,高温可能更集中,早入伏时凉爽期可能更长。而南方地区,因湿度大,晚入伏的年份,可能会感到闷热感更强,早入伏时则凉爽明显。
“晚入伏热得长,秋后还有四十场”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当年三伏天是晚入伏,三伏天期间的高温期可能持续更久。
而“秋后还有四十场”的意思是说,立秋之后,仍可能出现频繁降雨或闷热天气,持续约40天(这里的40天并不是恰好40天整,而是一个量词,泛指时间较长)。
晚入伏的年份,地表在夏至后已积累较高温度,高温期可能集中在中伏和末伏(7月下旬至8月)。如果副高在7-8月持续控制,高温天气可能延长,导致“热得长”。
立秋以后,如果副高仍强势,可能出现持续高温(俗称“秋老虎”)。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到当年三伏天会更热。
从3个方面来说,仅供大家参考,具体还是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
从温度方面来说,晚入伏的年份,农作物生长前期温度可能相对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减少因过早高温导致无法正常生长。
比如水稻在移栽后的返青期和分蘖期,如果气温不高,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分蘖形成。但是,如果晚入伏后高温持续到秋季,可能会影响秋粮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比如会导致玉米、高粱等作物的灌浆期缩短,影响籽粒饱满度。
从降雨方面来说,晚入伏的年份,可能会导致雨季推迟,在农作物生长前中期,如果缺乏降水,会造成土壤干旱,不及时灌溉浇水的情况下,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从病虫害的方面来说,晚入伏的年份,前期气温可能较低,病虫害的发生也会延迟。但是,如果后期高温持续时间长,加上适宜的湿度条件,病虫害可能会危害较大,不做好防治工作,会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综合上述内容,今年7月20日入伏,根据民间的说法,今年属于“晚入伏”。再结合农谚的说法,三伏天过后,可能还会延续一定时间的高温天气。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农户们要做好观察工作,如果发现干旱、病虫害危害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灌溉浇水,以及喷施药剂工作,力争丰产丰收。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