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上期讲述了在会战爆发前双方小股部队的遭遇战。本期将讲述中日双方在忻口附近的南怀化村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鬼子对南怀化的百姓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1937年10月13日早晨5时,步兵第21旅团第一线的4个步兵大队,除意外被困于下王庄的步兵第21联队第1(山口)大队以外,其余全部展开于进攻出发地。与此同时,日军炮兵各部队也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准备随时射击,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5师团长板垣指挥的野炮兵第5联队(欠第1大队,配属野炮兵第2联队第2大队和野战重炮兵第9联队的1个大队,野炮32门、10厘米轻榴弹炮12门、15厘米榴弹炮6门),在池上村、下王庄之间占领阵地。
步兵第42联队长大场指挥的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的1个中队(山炮4门),在王家庄附近占领阵地;该联队的联队炮中队(4门)在池上村南方占领阵地,速射炮中队(4门)在联队炮阵地东侧附近占领阵地。
步兵第21联队长粟饭原指挥的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的1个大队(欠1个中队,山炮8门),在东泥河附近占领阵地;该联队的联队炮(4门)、速射炮中队(4门)在旧河北附近占领阵地。
日军进攻的重点,是南怀化村附近的阵地。南怀化位处金山之北端西侧,因在北云中河南岸,又名河南。该村东距公路七八里,是一个坐落在沟口的村庄。因为该村与北云中河之间有相当宽的开阔地带,是进军河南的理想桥头堡,而从该村沟里一直上去,便是忻口中间地区的制高点。因此,该地就成为日军必须夺取的地方。
此时,中国第9军第54师各团部署如下:第321团(团长王藻臣)和第324团1个营正在下王庄附近和日军山口大队交战;第324团(团长陈荣修,欠1个营)主力在云中桥附近待机,准备随时支援第321团,第323团(团长李棠)配置于界河铺至关子村(不含)阵地,第322团(团长戴慕真)配置于南怀化附近阵地。其中,第322团的布防情况如下:第3营在南怀化西南方沿北云中河南岸构筑防御工事,第2营分配在南怀化东北面北云中河南岸几道土梁上,第1营作为预备队随团部在南怀化村内。
而配属第9军的炮兵部队很少,仅有炮兵第23团(计3个营,其中1个营配备日造41式山炮12门,另外2个营配备山西造13式山炮24门)及第26团之一个营(配备山西造13式山炮12门),与日军相比,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处于绝对劣势。山西造13式山炮是仿制日本41式山炮制造的。当时日军已将41式山炮作为联队炮使用,而中国则将41式山炮和山西造13式山炮作为兵团.军一级的炮兵使用。两相对比,可以想象双方差距之大。

南怀化附近战斗前夕敌我双方战斗序列表
当时,双方的对阵形势为:步兵第42联队右第一线第3大队主力第10、12、9中队,依次从右到左排开阵势,展开于池上村以南及西南地区,准备作为第一线部队,进攻第322团第3营左侧阵地、第11中队充当第3大队预备队。步兵第42联队左第一线第1大队以第1、3中队(配属重机枪各1个小队)为第一线部队,展开于池上村东南地区,准备进攻第322团第3营右侧阵地。步兵第21联队第2大队展开于旧河北以东地区,准备进攻第322团第2营阵地。这样,第54师第322团将承受日军3个步兵大队的进攻,其中第3营更要承受日军2个步兵大队的进攻。
当日早晨6时,日军开始炮火准备、以78门火炮,向第322团阵地进行了1个小时的集中轰击。一时间,第322团阵地上,剧烈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一个个烟柱冲天面起。守军隐蔽在工事内,一动也不敢动。许多战壕和掩体被打塌了,里面的官兵被掩埋。炮火刚停,步兵第42联队第10中队就趁势占领北云中河北岸的新练家庄,解除了其后顾之忧。但第10中队并未在该地停留多久,即向北云中河北岸一线前进,准备和其他中队一起渡河。

(上图)忻口战役打响前夕日军第42联队第一线各部队的位置图(图上,Ⅰ代表第1大队,Ⅱ代表第2大队,Ⅲ代表第3大队,阿拉伯数字代表各中队,MG代表重机枪,RiA代表联队炮,TiA代表速射炮)。
7日时30分,日军步兵第42联队第一线各部队利用炮火准备效果,一齐发起冲击,至上午8时左右大致推进到北云中河北岸一线,做好了渡河冲锋的准备。第3大队左第一线的第9中队首先开始渡河。不久对岸的守军就发现了日军的行动。第9中队的士兵们还没有爬上岸,迎面就射来一阵猛烈的步机枪子弹,“嗖〔”地呼啸着落在他们周围,溅起了一片片水花,枪声爆豆般响成一片。日军虽然胆战心惊,但仍不顾一切地渡河。枪林弹雨中,有人被子弹击中阵亡,“啊”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呻吟声后,就倒在了没膝深的河水中。
还有人负伤了,“哎哟、哎哟”地呻吟着由身旁的战友扶着前进。不过,第9中队运气不错,很快得到藤本野炮兵大队、联队炮中队和大队炮小队的火力支援。经过日军炮兵数分钟的炮击,在对岸形成一片弹幕,压制住了守军。第9中队趁势强行登上了河对岸、占领旧练家庄东方高地线的一角。紧接着,中第一线的第12中队河村小队也成功渡河,占领旧练家庄东侧高地。而右第一线的第10中队却遇上了大麻烦,他们在渡河时,受到秦家庄东侧高地守军的猛烈射击,死伤不断,前进受阻。如果没有强大直瞄炮火的支援,任何冲锋只能是徒增伤亡。这样,第10中队只得停止前进,就地转为防御,暂时与守军隔河对峙。

92式步兵炮。
上午7时50分,步兵第42联队第1大队第一线第1、3两个中队到达北云中河北岸时,也突然受到对岸守军的猛烈射击。但日军早有准备,立即以机枪进行压制。右第一线的第1中队则跳入河中,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冲入对岸的守军阵地,以刺刀与手榴弹将守军击退。上午8时30分,第1大队的第一线中队前出到南怀化北端一线:第1机枪中队主力在第1中队的左翼,预备队跟在第1中队的后方前进。可是,就在此时,第一线中队突然遭到旧练家庄南侧高地守军的猛烈侧射,连续出现伤亡。志鹤大队长得知情况后,命令大队炮小队和机枪中队主力对旧练家庄南侧高地守军阵地实施压制射击。9时30分左右,大队炮小队进入阵地把炮架好,立刻集中火力开炮。机枪队主力也架好机枪猛烈射击起来。日军的炮弹、机枪弹如雨点般向旧练家庄南侧高地倾泻,完全压制了守军火力。
当时,日本陆军步兵大队通常下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和1个大队炮小队。
其中,大队炮小队配2门92式步兵炮,机枪中队配8挺92式重机枪。由此可见,日军—个步兵大队主要的支援火力是8挺92式重机枪和2门92式步兵炮。
92式步兵炮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武器,1928年11月开始研制,1930年3月完成样炮试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主要由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制造。92式步兵炮最大特点就是便携性。该炮全重为216公斤,采用轮式炮架,全长2米,高77.5厘米,去掉防盾后其高度低于60厘米。由于体积小、重量轻,该炮对运输的要求极低。在没有车辆的情况下,可将炮分成3大部分,用牲畜拖曳运输,也可分解成10个部件,由人力负载运输。用当时的标准来看,92式步兵炮是一种完全能跟随步兵作战的火炮。同时该炮结构简单,不仅生产方便,日常使用与维护也较容易。
当然,为突出便携性,该炮在其他技术指标上做了取舍。该炮口径为70毫米,为后装填式火炮,炮身仅长72.3厘米。为降低重量,该炮并未采用楔式炮门闭锁结构,而采用较老、较复杂的螺式炮门闭锁结构,试炮兵射击时的操作速度降低。由于炮身较短,其炮口初速也相对较低,只有198米/秒,有效射程仅为2785米。虽然其射程较近,但却可以通过近距离射击,弥补威力的不足。92式步兵炮采用3种炮弹:高爆弹、榴薇弹、烟幕弹,其中高爆弹重3.8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小炮用大炮弹”。同时,该炮还配备了较为精密的光学测距仪,进一步提高了射击精度。
由于体积小、重心低,92式步兵炮的射角调整范围比较大,火炮仰角能超过80~。这使得该炮几近“全能”:本身既是曲射的榴弹炮,也可当作加农炮平射,足以对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砖石工事。该炮甚至能像迫击炮那样进行大仰角射击,且弹道比迫击炮稳定得多,精度也比80毫米左右口径的迫击炮要好不少。在山地作战时,92式步兵炮借助高射角,可配置在反斜面阵地上,能在隐蔽自己的同时,为处于棱线或正面阵地上的友军提供火力支援。日本陆军曾对该炮作出评估,认为其是“理想的步兵支援武器”。

92式重机枪为日本陆军在20世纪30年代改良大正3年式重机枪所开发的重机枪。日军在一战前开始配备国产化的大正3年式重机枪,但这种机枪和欧美各国的重机枪相比威力不足,而且防空射击时射程较短。于是日本在大正3年式重机枪的基础上经过局部改进,于1932年推出了新的重机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年2592年,故将其年式定为92式。
92式重机枪将口径由大正3年式重机枪的6.5毫米改为7.7毫米。其瞄准装置采用了光学瞄准镜,远距离的命中精度相当高。子弹涂油装置以及供弹机构与大正3年式重机枪相同,增加了下八字形握把以及枪口消焰器。供应弹方式没有采取弹链供弹而是采取了弹板式。发射方法也不是手指的扳机式,而是变为对推的压铁式。因其特有的发射声音,后来被盟国的士兵们称为“啄木鸟”。
比起大正3年式重机枪,92式重机枪的重量又往上增幅至27公斤,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枪机与枪管上,当时日本陆军并没有改良钢材以承受较高威力子弹的耗损,而用增厚管壁的方式处理并且增加了散热片;相比于同时代空冷式机枪来说92式可说是超重量级装备。其主要优点是:采用光学瞄准,命中率高;握把折叠,容易机动;使用了枪口消焰器。主要缺点是比改装前的三年型机关枪更重了:发射速度和当时的其他机枪相比要慢;战时更换枪管困难。
第1大队的火力压制刚一结束,其第一线中队就趁势发起突击。不久,第1中队占领“右突角”阵地,第3中队占领南怀化东南高地。可是,当他们继续向前推进时,又遭到密集的火力拦阻,被迫停止前进,战斗再次陷入僵局。
上午9时,步兵第42联队联队长大场大佐到池上村南端督战,了解到“第3大队的第一线中队唯有第9中队大致涉渡过河,其他部队受到敌人的猛烈射击,前进受阻,依然在左(北)岸位置侦察前面的敌情、地形”,第1大队的第一线中队虽成功渡河,却在随后的进攻中受阻。当他苦苦思索对策的时候,却于9时10分收到三浦旅团长的通报:
而后第一线部队请求炮火支援时,请直接与直协炮兵联络。但有其他特别要求时,可与旅团联络。
这样,他眼前一亮,立即联络直协炮兵,要求对当面的中国守军实施火力压制。双方很快达成协定:
(一)射击准备。野炮兵第2大队及联队炮中队协力第3大队的战斗;野炮兵第3大队及山炮兵大队协力第1大队的战斗。速射炮中队压制攻击正面的敌重火器。
(二)关于射击的信号。要求射击为“黄龙”,中止射击为“黑龙”。
(三)上午10时15分开始突击支援(压制)射击。
而后,步兵第42联队将上述协定通报给第1、3大队、并命其报告需要炮兵压制的地点。
上午10时15分,“黄龙”信号冲天而起,日军炮兵一齐开火,对第322团阵地进行彻底的压制射击。但是,日军炮兵对第3大队正面的目标识别困难,因此其炮击效果很不理想。上午10时20分,炮兵又开始第2次集中射击,但由于其视线受阻,无法对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这样炮弹落入群山间只能听到一声声闷响,至于打没打中目标便不得而知了。
日军炮兵的压制射击开始后,步兵第42联队第3大队第一线各中队也一齐以机枪、掷弹筒,猛烈射击守军的机枪阵地。在其掩护下,未过河的第10、12中队士兵纷纷跳进没膝深的河水中,以各个跃进的方式,渡河前进,陆续占领对岸各要点。至上午11时30分,第10、12中队主力大致占领旧练家庄东北侧高地线。大队长大町少佐趁此机会,率大队主力(机枪中队、第11中队、大队炮小队)渡河前进,于上午11时50分到达旧练家庄西侧高地脚。此时,最先过河的第9中队已占领旧练家庄南方约700米的高地。

(上图)日军1937年10月13日南怀化附近战斗经过图(图上,I代表第1大队,代表第2大队,Ⅲl代表第3大队,阿拉伯数字代表各中队)。
日军炮兵的压制射击刚一结束,步兵第42联队第1大队的第一线中队也利用炮击效果发起突击,迅速突破其当面守军的防御阵地,并继续向守军纵深发展进攻。
第322团第3营防守的一线阵地过宽,兵力不足,在日军的猛攻之下,支持不住,被迫放弃阵地后撤。而在南怀化村的第322团团部和第1营,因四周的要点都被日军占领,害怕陷入孤立,也退到村外小高地上。正午时分,南怀化村被日军步兵第42联队第1大队占领。
当步兵第42联队进攻第322团第3营阵地时,步兵第21联队第2大队也对第2营阵地实施攻击。刚开始,该大队因准备不充分,甚至不清楚守军火力点的具体位置,与山炮、野炮的协同也存在问题,山炮兵中队的阵地过远、电话线不足。其步兵冲锋时,也遭到守军第2营密集的机枪火力拦阻,束手无策,无法前进。
10时50分左右,该大队发现,其当面的守军有动摇的模样,于是不失时机地突入第2营阵地,并于11时占领“一木本”高地。粟饭原率领联队本部,随着第一线的战斗进展,跟在其后方前进,于11时40分前出到“一木本”高地,并将预备队永田部队的主力增加到第一线,以寻求进攻的进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