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中国汽车行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风暴。比亚迪、长安、吉利、长城等20余家车企密集宣布与AI大模型公司DeepSeek达成深度合作,将这一低成本、高性能的AI技术嵌入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这场被称为“全民智驾元年”的浪潮,究竟是技术革命的里程碑,还是资本市场的营销狂欢?DeepSeek能否真正成为推动智能驾驶普及的“全民推手”?
DeepSeek的爆红始于其颠覆性的技术特性:显存占用仅为传统模型的5%-13%,推理成本低至GPT-4 Turbo的1/70,且开源协议允许车企灵活定制。这一优势直接击中了车企的两大痛点——算力成本与技术门槛。
成本革命: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高阶智驾”下探至10万元级以下车型(如海鸥智驾版),打破了“智驾专属高端车”的行业惯例。长安汽车则通过“北斗天枢2.0”计划,承诺未来三年推出35款全系智能化车型,覆盖从代步车到豪华车的全价位段。
技术适配性:DeepSeek的轻量化架构使其能在低算力芯片上本地化部署,例如吉利通过蒸馏训练将模型压缩至车端,实现“用户简单指令快速响应、复杂问题云端深度处理”的混合模式。
基于以上特点,DeepSeek的技术平权,让中小车企无需自研天价AI模型即可参与智能化竞争,而头部企业则借此加速技术下沉,推动智驾从“奢侈品”向“必需品”转型。
智能座舱先行:从“机械工具”到“出行伙伴”当前DeepSeek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领域。车企通过其多模态理解能力,试图将车机从“指令执行者”升级为“场景感知者”,重点体现在交互升级和生态扩展两方面,然而,座舱的智能化仅是起点,DeepSeek的多模态融合能力(整合道路图像、传感器数据等)可能为智驾算法提供新思路,例如优化极端路况下的决策逻辑。
尽管车企高调宣传,但DeepSeek对高阶自动驾驶的实质性推动仍存在需要急需解决的几点:
算法局限:DeepSeek作为语言模型,与智驾所需的端到端感知-决策-控制链路存在本质差异。法雷奥中国CTO顾剑民直言:“简单问题都可能出错的模型,直接用于智驾需谨慎”。
数据依赖:智能驾驶的核心是海量场景数据的积累与优化。DeepSeek虽能通过开源生态促进数据共享,但车企若缺乏自有数据闭环能力,仍难突破长尾场景瓶颈。
行业警示:部分车企仅通过调用DeepSeek API实现“伪融合”,而非底层技术重构。小鹏汽车何小鹏直言:“真正的深度融合需优化用户体验,而非蹭流量”。
全民智驾的未来是技术、资本与政策的三角博弈,2025年掀起的智能化竞赛已超越技术本身,成为车企生存的战略选择,无论是资本驱动,还是用户需求,智驾一定是未来车企的必争之地。那么,参与智驾的DeepSeek是“颠覆者”还是“过渡工具”?答案或许在于车企能否将其方法论内化为核心竞争力,而非止步于API调用。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为中国汽车行业撕开了一道“技术民主化”的裂缝。然而,全民智驾的普及绝非单一技术所能成就——它既需要车企在数据、算法、安全与用户体验上的持续深耕,还需要智驾硬件的升级加持。2025年,这场智能化浪潮的赢家,将是那些既能借力DeepSeek降本增效,又能构建独立技术护城河的企业。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工具可以共享,但灵魂必须自铸。”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中国经济网、搜狐汽车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