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略读书之《县乡中国》,拆解县域治理体系的道法术器

诚畅华 2024-02-27 06:59:57

作者:文商旅研究院院长 张继军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新“三上”读书时】的专栏,分享大家的第一本书是《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这是一本拆解中国县域治理体系的说明书,“田野气息”浓厚,沉淀了作者十几年来踏访多个地区、深入众多县乡基层的发现和思考,道破了县乡治理棋局的博弈天机。

全文3553字,阅读约9分钟

开栏语

古人读书,就连“马上、枕上、厕上”(我谓之老“三上”)的时间都精打细算。今年,我试图致敬先师往圣,弄出个【新“三上”读书时】的专栏来,意图抢救出我沉沦在“屏上(刷机)、杯上(社交)、闲上(游艺)”(我谓之新“三上”)的大把好光阴,将切得稀碎的“十二时辰”拼拼整,凭主观感觉选出些对关注“华略公众号”的读者群或有益用的书(这便注定了所选书籍会相对小众),来一个开卷有益,把读后感一篇篇敲出来,陆续分享诸君。

近期,很快便读完了《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意犹未尽,还兴奋地推荐给了几位在县乡体制内打拼的朋友。

《县乡中国》,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杨华教授的著作,由人大出版社出版,20余万字。2022年4月出第一版,我手头的这本,已是2023年5月第11次印刷了,看来书销得挺不错。在“微信读书”里,阅读人数有4.6万人,近千人推荐。

一本拆解中国县域治理体系的说明书

这本书,不似学院派的大部头,不打学术腔,不搞党八股,我猜想,书的主体部分脱胎于作者多年跑县走乡下村的调研笔记。当然,这也相应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结构比较松散、章节偶有跳脱、前后难免重复等,但都瑕不掩瑜。

通篇平白直叙,讲大白话大实话,一点儿不晦涩,也不求生动活泼,但有理有据、条分缕析,结构逻辑梳理清爽,因果利害剖析透彻,俨然就是一本拆解中国县域治理体系的说明书。

全书一共分了四篇。我串联一下,算是个简要的导读。

第一篇“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从体制机制切入,重点分析了条块关系发展转变的背景、成因和特点,详尽拆解了条条和块块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博弈均衡,形成“条块之变从条块结合到条块合一;县乡关系从共谋到卸责”的基本判断。穿插研究了“片线结合”“河长制”“监督下乡”等典型案例。

第二篇“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论述县域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构的深层变革。在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章节,专门剖析了领导注意力内卷,基层创新泛滥的内在逻辑,并就“基层党建避免形式主义”“基层安全生产治理”“县级执法权下沉”“做好非中心工作”等专题进行了深层次探讨。

第三篇“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从“县一级的政策转化空间”“乡镇一级的机制创新空间”到“村一级的村民自治空间”,作者层层递进阐论。用了相当长的篇幅,逐一分析“政策沟通与谈判”“领导出面”“迎检、暗访和加码”“虚事实做”,以及“乡镇人事权的限度与突破”等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办法。

第四篇“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讲清了“部门考核”“综合考核”“单项考核”“观摩考核”之间的互补关系。聚焦“怎么解决忙闲不均”“怎么用好干部人事权”“怎么配备中层、激励事业编”“怎么关心培养年轻干部”等基层干部激励与发展中的一系列症结点,谋划破解的思路和方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本书之“好”,好在接地气、好在通人情。

接地气。本书“很基层”,“田野气息”浓厚,沉淀了作者十几年来踏访多个地区、深入众多县乡基层的发现和思考。书中既有宏观的说理,也有中观的论证,多是基于对微观的境况、具体的案例的解刨麻雀、举一反三所得。很多观点的提出,发端于现象或事件,以事实为根据,因此也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

文中直插一线、直面问题、直指要害之处不胜枚举,我择录其一。

比如,在论及基层党建存在的形式主义时,作者就直截了当摆出了“四个化”的种种表象:

内容单一化。某乡镇粗略统计2018年党建工作报表,总共上交356张;另一乡镇党委党建工作报告前后共修改21遍。有的基层党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痕迹资料、会议记录上,使党建工作变成了赛记录、比资料、做台账。

载体复杂化。名目多,经常推出新的党建载体活动,有的活动目的是一样的,只是提法不一样。为了应付,都在文件、资料和宣传上做文章,每项活动先做个方案、发个通知,然后组织部分党员参加活动,做好记录、写些体会,再编造不同名称的几份痕迹资料分别存档。花样多,经常“推陈出新”,不断发明新名词、新概念。任务重,有的App、网络平台的使用运行也被纳入工作检查、考核内容,极大加重了党务干部的工作负担。

工作形式花样化。重表象,一些党组织热衷于装修党员活动室、党建展示室,追求室内装修好、墙上贴饰新、室内摆放新、氛围展示新。轻实效,有些党建平台建起来后便被闲置。造浪费,今天你搞个App,明天他搞个网络平台,不停“研发”,层层推广,耗费了大量资源。促增量,表现为党建工作文件、任务逐年增多,层层加码。

痕迹过度化。党务工作陷入“文牍主义”,党建过程就是不断撰写汇报材料、典型材料、情况材料、活动材料和统计报表的过程。有的乡镇在检查考核党建工作时,要求提供相关的会议记录、部署文件、过程资料、督查资料、成效资料、台账资料、人员签到册,甚至包括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一应俱全。上级督导考核也主要是看材料全不全,材料装订规不规范,有没有会议记录,有没有留存影像资料。

通人情。作者通晓人情世故,善于因人而异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令人产生共鸣,引导走正道,不厚黑、也不弄权。全篇中,人参与的治理和治理中的人被作为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来反映,突显“人的因素”在县域治理中极为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乡镇没有两个一把手”一节中,作者切换于书记、镇长和其他干部的“内心戏”,巧妙解析了乡镇党政关系的实质。

在书记眼中,整个镇上的事情无论是干部人事,还是经济财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镇长跟其他干部一样,在书记那里就是普通干部,也要听书记的话。乡镇决定都由书记做出,镇长不能做决定。

在其他干部眼中,镇长是主持政府的一把手,地位和权力与其他干部有质的区别。镇长是正科级干部,进入了县域权力的核心圈,官阶、地位都比其他干部高。但是,如果镇长自己也真把自己当个“角儿”了,事事做主,不跟书记沟通汇报,就会引起书记反感。书记会认为镇长没有扮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越权,还有争权的味道。书记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摆正自己位置的镇长。镇长把自己当“镇长”,就使得一个乡镇有两个权力核心,这个乡镇就可能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潭,什么事都做不成。

《县委大院》的编剧读了,收视率还能提不少

本书可贵的一点,在于对县域治理种种现象层层剥茧的解构,可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关于“知”这一部分,作者拿捏得死死的,完全可以为影视剧从感性情节上升到理性认知提供一般规律的归结,成就作品的点睛之笔。

比如,在“领导用人的艺术”一章中,作者对“省厅处室间的隐性层级”“内设机构与下属单位间的隐性层级”均进行了精辟的解构。

我摘录部分。

省厅的隐性层级存在于内设机构之间、下属单位之间及内设机构与下属单位之间。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越多,岗位就越多,隐性层级也就越多,干部的内部出口就越多,给予厅长调配干部的可选择性、机动性、灵活性就越大,厅长也就越能在内部制造空缺和流动。

对于厅长来说,由于越往上走干部职数越稀缺,他在调整干部时要做到的是:既要推动干部流动,又要尽量延长他们在某一级别上的任职期限。这样做才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进步”;又能将大部分干部置于某一级别上,让他们毫无怨言地退居二线,而不至于使大量干部积压在狭窄的出口处。

从省厅的角度来讲,下属单位的正职、副职是省厅干部很好的出口。因为处室岗位稀缺,岗位被填满后,很多干部到了年限也得不到提拔。但如果下属单位多,就容易腾出空缺来,处室干部可以调到下属单位。

从下属单位的职级来讲,隐性层级就更多了。下属单位一般也是五脏俱全,除了有自己的领导层之外,也有内设机构和办公室。内设机构有重要和不重要、离领导远近之别,重要的、离领导近的机构地位就高。同样的级别,从不重要的机构调到重要的机构、从离领导远的机构调到离领导近的机构,就是提拔重用。

谁读谁知道

不论是摆事实、讲道理,还是出主意、想办法,作者都力求“看穿且说破”。

定位于工具书,详解科层体制运转,应该能帮到预备和刚进入县域体制的年轻人,更清晰、深入地理解大系统的治理运行,怀揣“道法术器”,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县域治理的大实践之中。

对于体制内轻车熟路的老司机,书中的思辨与实证,或许就能打开一面破解现实难点、痛点和堵点的“天窗”,由此激活抵达目标的新线路、新方式。

县域治理千头万绪,往往是既要、又要、还要……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的任务愈加重、承受的压力也愈加大。翻翻《县乡中国》,内里真挚恳切之论,于治理体系的实际业务之外,还能提供平和理性的情绪价值,以助执政者摒弃心浮气躁、遵循发展规律……

附带推荐给大家几本相关题材的好书: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吴毅 著);《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 著);《昆山之路:从穷乡恶水走向小康》(杨守松 著);《吴仁宝箴言》(吴仁宝口述、彭维锋执笔)。
0 阅读:1

诚畅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