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少女?有4大原因,每个都很现实,又让人倍感无奈!

夜半读诗 2025-01-09 11:13:48

翻开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古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室宗族,许多女子嫁人时都只是个13、14岁的少女。

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杨坚,长孙皇后13岁嫁给了李世民,孝庄13岁嫁给皇太极,而张嫣11岁时就嫁给汉惠帝成为了皇后,在汉惠帝死后,年仅15岁的她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皇太后……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十三四岁还只是孩子,怎么就承担起结婚生子的家庭责任了呢?想想属实离谱,甚至感觉有些可怕。

但古代男子娶13、14岁的少女为妻却是合法合规的,甚至超过一定年龄不结婚,还会受到惩罚。

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在汉朝汉惠帝时期,对女子的结婚年龄要求很严苛,15岁就可结婚,但若是女子超过30岁还不结婚,则要以征收平时5倍的赋税,来作为惩罚。

《宋书•周朗传》曾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其意思就是,若女子到了15岁还没有嫁人,那么她的家人也要受到连坐处罚。

古人结婚这么早,到底是因为古人早熟?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其实有以下几种原因,每一个都很现实。

。原因一:古代医疗不发达导致平均寿命偏低

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比如夏、商时期时,平均寿命大致为18岁;到了周、秦时大约为20岁;而汉代时达到22岁;隋唐时为27岁;宋元时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就算是享受最好条件的皇族,寿命也一样短暂。即便如唐、清这样盛世较多的朝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就在50岁上下而已。

在寿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古人必须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人生的各个阶段。

父母也无力让子女拥有完整的少年时光,他们只能把接班人尽早推入婚姻,好尽早传承香火。

。原因二:贫困家庭为了生计早早将女儿嫁出去

古代的生产力并不发达,一个家庭能获得的粮食有限,特别是平民,往往会面临吃不饱饭的情况。

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家里孩子多,整个家庭的开销比较大,如果女性在家住得太久,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为了生计考虑,许多父母会把女儿早早嫁出去。

甚至,一些家庭会把女儿当作商品,送给富人做妾换取彩礼补贴家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家庭,在女儿能够出嫁后,便会早早地将女儿嫁出去,一是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二也多了一个帮扶自己家的人。

在金钱面前,婚姻的幸福早就不值一提。

当然,如果是比较有钱的官宦家庭,或者是独生女家庭,这种情况,会好很多,比如著名的才女,李清照,便是在18岁时才嫁人,而这个年龄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标准的大龄剩女了。

。原因三:战乱导致人口减少,统治者鼓励生育

古代频繁的战争也是推动男女早早结合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每经历一场战争,人口损失巨大,比如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因为常年的战乱,使得当时全国的人口仅仅只有1300万,而秦朝时,人口在2000余万左右,死了将近700万人。

为了补充人口,统治者必须鼓励早婚和多子。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数量,才能支持长期的战事需要。充足的人口储备,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些皇帝甚至用优惠政策来刺激生育,比如唐朝规定,如果男子娶妻早,并生育得早,朝廷便会按例减免他们的徭役等。

唐玄宗时期,为了增加人口,就把女子的结婚年龄从15岁降低到了13岁,这种方法以百年来看,就会多出几代人。

。原因四:古人陈旧的观念,让女性只能沦为生育工具

女性结婚早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古代人的观念,一是“传宗接代”,二是“重男轻女”。

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可以在事业家庭间自由选择。

但在古代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子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一生都要遵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的旧礼教,被困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中。

她们需要早早嫁为人妇,过上相夫教子、服侍公婆的日子。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则被视为女子最好的出路。

正像那句俗语中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把传宗接代这件事看得特别重,甚至把孝道和生育后代结合在了一起进行道德绑架。

儿子刚刚有了生育功能,就为他寻觅配偶,找到的媳妇年龄自然也不大。

古人落后的医学观念,让他们认识不到女子过早生育对身体是极大的损耗和伤害,认为有初潮后就自然可以生儿育女。

古代女人十几岁就出嫁,一生都是在不停地围绕着养育子女,侍奉丈夫、公婆打转,很多人因难产失去生命,也有的留下满目疮痍的身体。

但在封建父权制度下,女孩们的幸福与否从来都不在考虑之列。

回看古人的生活,我们更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科技和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

这个时代不仅带来了人类平均寿命的显著延长,而且赋予了我们选择配偶的自由,我们更应珍惜当下的生活,你们说是不是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