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医学上,这种“被气死”的现象并非夸张,而是确有其事。它指的正是“应激性心肌病”,俗称“气出来的病”。这种疾病常见于情绪波动剧烈的人群,尤其是女性。
强烈的愤怒、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引发心脏功能急性受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虽然它在早期症状上与心梗相似,但本质却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这类疾病的致病过程和科学解读。
王阿姨今年56岁,是个热心肠的人。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总是亲力亲为,儿子结婚后,她也没闲着,隔三差五就帮忙带孙子,还常念叨:“年轻人忙工作,老人能多做点就多做点。”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两个星期前的一个晚上,王阿姨突然捂着胸口倒在了厨房。
“妈,您怎么了?”王女士的儿子小王冲进厨房,只见王阿姨脸色煞白,额头冒着冷汗,嘴里还喘着粗气。送到医院后,王阿姨被推入急诊室。
急诊医生张医生皱着眉头查看了心电图,发现王阿姨的心脏状态极不正常。他问:“最近有没有什么特别生气或者情绪波动的事情发生?”
小王愣了一下,说:“前几天,我妈跟我媳妇吵了一架,好像挺严重的。我劝了好几次,她还是放不下。”
听到这话,张医生点点头。他走到王阿姨床边,看着她,语气温和地问:“王阿姨,您现在感觉怎么样?胸口还有没有疼?”
王阿姨虚弱地回答:“还有点闷,喘不上气来。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最近心里总觉得堵得慌,生气了几天,今天突然就受不了了。”
张医生继续追问:“吵架那天之后,有没有觉得胸口疼得更厉害?或者有过心跳加速、出冷汗的情况?”
王阿姨点点头:“有,我以为是气出来的,没当回事,谁知道今天会这么严重。”
张医生沉思了一下,说:“从目前的检查结果来看,您的症状很像‘应激性心肌病’,简单说就是因为情绪刺激导致心脏功能突然受损。虽然听起来像心梗,但它其实不是冠状动脉堵塞引起的,而是因为情绪波动导致的心肌异常收缩。”
听到这话,小王忍不住问:“医生,我妈平时身体挺好的啊,怎么会因为生气就得这种病呢?”
张医生耐心解释:“这种病的诱因主要是强烈的情绪波动,比如愤怒、悲伤、恐惧,或者过度的精神压力。人在情绪激动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让心脏负担加重,血管收缩,心肌受到刺激,久而久之可能出现急性心肌功能障碍。王阿姨这几天情绪一直在低谷,心脏承受不住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王阿姨听到这里,忍不住叹气:“唉,都是家里的事闹的。我这心病啊,真是没法治了。”
张医生安慰她:“您别这么想,这种病虽然起因和情绪有关,但只要及时调整心态、科学治疗,是完全可以恢复的。您现在需要住院观察几天,接受一些药物治疗,控制心脏负担。最重要的是调整情绪,家里人也要尽量减少让您生气的事情。”
住院期间,小王一家都尽量陪在王阿姨身边,张医生也定期来查房。一次查房时,小王问:“医生,我妈这种情况以后会不会复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预防?”
张医生推了推眼镜,说:“应激性心肌病虽然是一种急性疾病,但它的复发率并不高。不过,关键还是在于情绪管理。研究表明,大约80%的患者在经历强烈情绪刺激后会出现类似症状,如果不注意心理调节,复发的几率会增加。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多参加一些让人放松的活动,比如散步、听音乐、做瑜伽等。家人也要多关心、多陪伴,减少情绪冲突。”
王阿姨听了,点点头:“张医生,我明白了。这次出院后,我一定好好调整心态,不能再跟自己过不去了。”
在王阿姨住院期间,张医生还向家属普及了一些科学数据。他提到,根据《美国心脏学会杂志》的研究,应激性心肌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五倍,尤其以中老年女性为主。
主要原因是女性在应对情绪压力时,体内的荷尔蒙反应更为敏感。长期的心理压力也可能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心脏更容易受到损伤。
他还分享了一项国内的调查数据:在接受调查的500名患者中,有超过60%的人在发病前曾经历过重大情绪刺激,比如亲人去世、家庭矛盾、经济压力等。这些数据都在提醒大家,情绪管理在身体健康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王阿姨出院后,小王一家果然对她关怀备至,家庭氛围也比以前和谐了许多。
有一天,王阿姨笑着对张医生说:“张医生,这次住院让我明白了,人生短短几十年,气多了,受伤的还是自己。我现在每天早上去公园走走,心情好多了,晚上也能睡个好觉。”
张医生听了,也笑了:“您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记住,心脏是个很敏感的器官,它最怕的不是劳累,而是情绪波动。以后遇到事情,多想开点,多和家人沟通,别再把自己憋坏了。”
从王阿姨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应激性心肌病,虽然听起来罕见,却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情绪波动里。它提醒我们,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强壮,还需要心理上的平衡。
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管理情绪,是预防这类疾病的关键。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亲人长期处于情绪低谷,不妨试着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在对家人负责。
送给每一位读者一句话:“生命很短,别让情绪拉长了痛苦的时间。好好爱自己,别再生气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